返回首页

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风俗(少数民族的传统茶俗)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19 06:04   点击:25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少数民族的传统茶俗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总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成为点亮世界农业文明的璀璨明珠,也为全球生态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这些来自中国遗产所在地的丝绸制品、桑叶茶、生态稻米和特色农业文化展示再次展现了中华农业文明,折射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魅力。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带你领略波澜壮阔的美丽中国。

一、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6月)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光绪时期的《青田县志》中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维持系统自身循环,保证了生态平衡。

2005年6月该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二、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于2010年6月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区范围包括元阳新街镇、攀枝花、小新街、嘎娘、牛角寨,红河宝华、甲寅、乐育,绿春三猛、大水沟,金平阿得博、马鞍底4个县12个乡镇,梯田总面积约54700公顷,开垦历史已有1300多年。哈尼梯田拥有独特的灌溉系统和奇异而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为一体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三、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2010年)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县城东北大源镇四面高山环拱的仙人洞内发现了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证据,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四、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2011年)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毗邻广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多丘陵。当地侗族是古百越族中的一支,曾长期居住在东南沿海,因为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五、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2012年)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分布着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这些均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被誉为"世界茶源"。

2012年8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六、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境内分布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和“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兴隆沟遗址。兴隆沟的考古发现证实粟和黍的栽培已有8000年的历史。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敖汉旗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杂豆等绿色杂粮,其中谷子是第一大杂粮作物。2012年8月1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七、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2013年)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位于河北宣化古城,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宣化传统葡萄园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独特的漏斗架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个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的城市农业文化遗产。

八、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fěi)群(2013年)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位于绍兴市域中南部的会稽山脉,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因经过人工嫁接培育,现存古香榧树基部多有显著的“牛腿”状嫁接疤痕。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先后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九、陕西佳县古枣园(2014年)

佳县古枣园位于"中国红枣名乡"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佳县有着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久远而又浓郁的红枣文化气息渗透在佳县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枣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水土和养分等生态功能。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十、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2014年)

茉莉花原产于波斯湾,在汉代传入中国并在福州安家落户。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聪明智慧的福州人将来自西方的茉莉花与东方的茶叶进行玄妙的结合,制作出了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与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有着共生共荣的不解情缘,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但孕育出芬芳清幽的茉莉花和醇香怡淡的高山绿茶,也创造了精美绝伦的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特别是闽江两岸种植的茉莉花,品质最好。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十一、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2014年)

江苏省中部地区里下河腹地的兴化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湖荡沼泽之中堆土成垛,垛上种田,既能抵御洪水又能使地貌秀丽。垛田大者两三亩 , 小者几分 、 几厘 , 垛与垛之间四面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的台状高地。垛田物产丰饶,别具特色,该地区目前约有6万多亩,分布在垛田、缸顾、李中、周奋 、西郊、林湖、沙沟等乡镇,核心区是垛田镇万亩垛田和缸顾乡千岛菜花风景区。作为我国湖荡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2014年年兴化垛田被选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十二、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2018年)

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距,迭部县城28公里。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农田、河流、民居、寺庙与周边的山林和草地互相映衬。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扎尕那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这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说,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十三、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2018年)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十四、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2018年)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德州市西南部夏津县黄河故道范围内,遗产总面积3.3万余亩。夏津县桑树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桑林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

在平原地区,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树群落非常罕见。但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灾害,现遗产地范围内仅遗存古桑林15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树1.2万余株。

十五、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2018年)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尤溪联合梯田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被誉为中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自宋朝以来,联合村民使用木犁、锄头等工具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险峻的金鸡山中创造了神奇壮丽的梯田,成为村民几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梯田绵延于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建制村,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260多米,垂直落差600多米,面积达10717亩,规模宏大。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

崇义客家梯田坐落在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山脉之中,总面积达3万亩。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且大多数为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是“中国三大梯田奇观之‘秀丽天梯’”,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西部山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紫鹊界梯田为中心,共有梯田56000多亩,其中集中连片梯田在2万亩以上,从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间。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也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距桂林市区77公里,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共有水田223976.85亩,坡度在6°以上约占96%,分布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间的龙胜各个乡镇中。当地100亩以上连片梯田有320处,2000亩以上的连片梯田有9处,其中龙脊片区连片梯田达10734亩。龙胜梯田落差大,层级最多达1100多级,连片梯田最大高差为860多米。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

2. 少数民族的茶俗和茶艺

不属于。

1、中国茶艺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茶艺集中国美学、文学、琴棋书画、插花等于一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是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国茶艺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方面。学习中国茶艺,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茶艺,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茶文化在本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着茶在被品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茶文化形成的基础是茶艺和茶俗,茶艺偏于高雅。茶俗偏于世俗,两者共同构成了茶文化的基础。

茶艺是茶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茶文学和艺术也往往是以茶艺为表现对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茶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茶艺文化。掌握了茶艺,也就掌握了茶文化的根基。

3、中国茶艺的学科特性

茶学包含茶的自然科学、茶的社会科学、茶的人文科学,而茶文化属于茶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是茶学的组成部分,是茶学的分支学科。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因而也是茶学的子学科之一。

3. 列举一些少数民族茶俗茶礼

对歌是瑶族人的一种自由交往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

瑶族茶文化,茶为国饮,中华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与当地风俗习惯水乳相融,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茶俗茶礼。

4.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之内。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5. 少数名族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传播途径,不仅有海上贸易路线,陆上传播的也非常远

要得“空”,则心必须“静”,皎然对此颇有感触:“静,并非如松风不动…谓之意中之静”。“静的要求在于心静而非物静,只有心静才能万物归于一心,才能悟空。皎然曾在太湖附近寻访陆羽,却未能遇到,心情惆怅之余看到姑苏城郊的绿水青山、鸿雁翩翩,于是便自我开解道:好友或许是去品茶了吧?还是去赏春泉了呢?或许,他正悠闲自得的在垂钓吧?诗中描述的“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翻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钧船”。景是幽静空旷的,而“春茗”、“春泉”、“悠悠钧船”又是禅的境界,于是,在空灵之中,读到了皎然对于陆羽的那份淳朴思念之情,更是赞扬了陆羽为人处世的淳朴、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正是佛家所赞颂的宗旨。

在清幽的自然环境和空灵的内心中,静心品悟,皎然终于体会到了“茶道”的意境,其所写的“三饮便得到”就很好的表达了茶道的精神:茶饮喝过之后,提神醒脑,只觉心中舒畅、如此之美妙;再饮便能洗涤内心繁杂,从而使自己拥有一颗空灵之心;三饮之后,心中烦闷便烟消云散,心胸开阔,体会出了茶中所蕴含的深刻佛法。茶道的意境与证悟诸法的境界是相通的,只有进入了无人、无我的状态,才能达到样和安静、万物空无的精神境界。

除了“静”、“空”外,还有“照”。“照”有观照之意,即时时刻刻都保持自省的状态。譬如当六根接触六尘时,难免会起妄念,此时在心中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就是观照。正如《金刚经》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需修行之人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世间万物。若明白了“照”的精神本能的作用,就能“明心见性”,就能进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中。香岩禅师就曾将这种内心境界形容为“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可他将“照”区分为“本来照”、“寂照”、“常照”,“本来照”即非主观作用的、本能的、自然之照,“寂照”是它的功用表现之一,真如佛性、禅心、道实际都是一个概念,真如就是如如,心境是平静的,一切的荣辱得失、是非厉害都烟消云散,的确是一种“万事休”的心境。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寂照并不是说把人的内心引向极端的死寂,禅的寂,是淡泊名利、解脱烦恼、枯淡闲寂之情,既不是对于神秘宗教的信仰,也不是对世间万物灭生灭死的感叹,而是对自然界、人生本质的感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是“宁静以致远”的精神体验。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茶也如此,当一杯清茶入口之时,内心便瞬间清净下来,不执着于世间万物,不迷惑于一念感知。这这是修禅之人所谓的大死之后的大活!

随着“禅茶一味”之说的应运而生,饮茶之风逐渐在寺庙和民间推广开来,唐宋以来,茶叶已经成为商品在国内广泛流通,至宋代开始,已成为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路。一路为海路,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当时主要是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起点,出口的主要是丝绸、瓷器、铜器和茶叶四大宗商品:在唐朝,日本著名最澄禅师来华学习禅法,将中国的茶籽带去了日本;1784年,美国“皇后号”商船抵达中国,以采购茶叶为主。至此而言,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许多外国国家都开始种植茶叶,并有了饮茶的习惯。

有海路则必然也由陆路,北经蒙古国传播至苏俄地区,西北经新疆传播至中亚、西亚以及东欧,与当时的“丝绸之路”相辅相成。中国茶叶以陆路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蒙古国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境贸易的愈发发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开始通过茶马交易的方式远销西亚、北亚以及欧洲各国,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将茶马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就以“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形容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景象

6. 少数民族茶艺有哪些

一、满族的盖碗茶

说起少数民族的茶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满族。早期,他们骑在马背上得天下,喝的最多的就是马奶茶。在清朝时,满族也喜欢上了茉莉花茶(盖碗茶)。满族喝茶既注重养生文化,又注重口感,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八旗子弟都喜欢喝茶。受喝茶风气影响,清朝时北京的茶馆已经兴盛。

二、回族的八宝茶

回族的盖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据不同的季节,会选用不同的茶,在茶中加入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该茶喝起来香甜可口,滋味独具,并有滋阴润肺、清嗓利喉之功效。

一般回族家庭饮"八宝茶",多饮用"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肉);有的饮"白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还有的喜欢"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和"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白糖)等,用雪水、泉水和流动的江河水来泡茶。

三、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的“三道茶”更像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哲人,谆谆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

第一道茶是烤茶。因陶罐中的茶叶被烤炙得十分焦脆,开水冲入后发出的爆裂声较其它烤茶响亮,白族烤茶又被称为“轰天雷”。这烤茶的茶汤色泽浓黑,焦香强烈,茶味颇苦,故名“苦茶”。

第二道茶是甜茶。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注入盛有乳扇、桂皮、红糖的茶碗中,搅拌后制成的“甜茶”。甜茶中的乳扇是将薄薄的奶酪在文火上烤制而成,所以甜茶又有着浓浓奶香。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同第二道一样方法烤茶,然后注入盛有蜂蜜、核桃仁、米花、花椒的茶碗中,香柔甜蜜中带有浓烈的麻辣,令人精神一振,故名“回味茶”

四、景颇族的腌茶

腌茶一般在雨季,将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吃。

五、布朗族的酸茶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一般在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这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六、侗家的油茶

吃油茶要备好米花、焦豆、熟饭或凉饭和油茶汤。首先,将较老的茶叶摘来,蒸熟,再用手将茶叶压成与甄子一般大的茶饼备用。其次,把糯米蒸熟,放凉后经过太阳晒干后备用。

煮油茶时,先将油茶烧沸,后将晒干的糯米饭放入,待其稍有黄色,立即捞出,制成“米花”,然后将油舀出,以少量米放入锅内烧焦,再将干茶叶放入烧糊,当发出扑鼻香味时即掺水放盐煮沸。制成茶汤。将热饭或凉饭舀入碗内,然后将滤好渣的油茶汤淋于饭上,再将米花、焦豆、生姜、葱花等覆盖于上就可以了。

七、拉祜族的烤茶

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将云南晒青毛茶或者普洱生茶散茶放入土罐进行抖烤,待罐中茶叶茶色微黄,茶香四溢时将开水冲入罐中,煮开后根据自己的口感,加入合适的开水,调节茶的浓淡即可品饮。

八、基诺族的吃凉拌茶

基诺族制作凉拌茶的用料是茶树的鲜嫩新梢,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作方法为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于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放置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九、苗族的虫屎茶

虫屎茶,苗族的传统饮品之一。谷雨前后,采摘野生苦茶叶等野生植物的嫩叶,将它们放在竹篓上,洒上淘米水,嫩叶在淘米水的浸泡下会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吸引各种鳞翅目昆虫过来产卵。这些卵孵化成幼虫,开始啃食嫩叶,并排下粪便。将这些粪便收集起来,存入瓷瓶中,便成了苗族的米虫茶。饮用时,取少量放入开水即可。

十、拉祜族火灼茶

“火灼茶”是拉祜族喜爱的饮茶方法,每当客人至家,主人先烧水,然后抓一把大叶茶放在瓢内,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后快速摇动。当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时,把火炭拣掉,烤过的茶叶,放入茶壶中,冲上沸水,几分钟就可饮用。

7. 少数民族的传统茶俗有哪些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