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的茶叶包装
北宋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标图形———白兔。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这枚白兔商标,中间一个白兔图,寓“玉兔捣药”之意,两边刻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这是山东一家“济南刘家工夫针铺”的铜版标志。这一设计,与现代的商标相比较,仍显规范化。
2. 茶叶古代包装
早期包装多采用树叶、竹子、荷叶、芭蕉叶、 葫芦、椰子、贝壳、动物皮、牛角等自然材 料。后来,包装逐渐采用织物、陶瓷、金属、 漆木器、玉石、纸等人工材料。
原始社会晚期 就有了最原始的包装了,例如,用竹筒、葫 芦、椰子壳、彩陶等包装酒、醋、油等液态的 商品,用竹子或草编织的篓、筐或用竹叶、荷 叶等植物直接包装固体物品。中国传统包装的 材料、装饰、技艺等工艺开始不断地发展。因 生产力、科技、工艺、文化及时尚的不同,不 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包装风格。
3. 宋代 茶叶
宋代苏轼的茶词最出名。
苏轼在我国灿烂的茶文化中,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东坡一生爱茶、嗜茶、懂茶,茶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是经常提到,关于茶形形色色的描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北宋时期茶俗、茶艺、茶技、茶器等多方面的茶文化,堪称一笔宝贵的遗产。
苏轼的著名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佳句。这几句词新奇独特,其实除了意境绝妙之外,也因为苏轼本人,便是一个地道的爱茶之人。
4. 宋代茶叶末
960年,北宋建立。宋朝国势不如唐朝强盛,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
北宋开国
北宋开国不久,原吐蕃的一个部落首领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自称赞普,并在1035年击败了西夏雄主李元昊的入侵。这是当时以藏族为主体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封建政权,也是藏族的第一个安多政权,其后该政权便以唃厮啰为名。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1032年(明道元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1041年(康定二年),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与其同盟抵抗西夏。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裏骨、瞎征、陇拶、溪赊罗撒等,世代均曾接受北宋封诰。
宋蕃战争
但是唃厮啰部与北宋的关系并不完全和平。王安石为相后,一改联合唃厮啰反对西夏的方针,转而希望通过征服唃厮啰部作为跳板进攻西夏。1072年,宋军在王韶的率领下占领唃厮啰辖下的熙河地区,这迫使唃厮啰与西夏联合,出兵攻打北宋的河州,杀其守将。1077年,北宋被迫与唃厮啰媾和,进封其主董毡为武威郡王。1096年,瞎征继位唃厮啰后国乱,北宋乘机于1099年派王愍、王赡灭唃厮啰,瞎征及其继任陇拶相继投降北宋。但是北宋无力控制当地,次年便被迫撤军,封陇拶继任者溪赊罗撒为“西平军节度使、邈川首领”。1103年,北宋再次出兵灭溪赊罗撒,此后在当地扶植傀儡政权,1116年,唃厮啰全境改为宋朝的郡县。1134年,唃厮啰故地被金朝占领,最后一位当地首领赵怀恩逃往南宋。
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1001年(咸平四年)加封凉州(武威)六谷部吐蕃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从西元11世纪开始,宋朝在原吐蕃王朝一度占据的今甘肃省南部、河西走廊、青海省东部、四川省西北部等藏区,大力推行屯田戍边的政策,以对付西夏的入犯,增加防卫力量。在此基础上,宋朝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类似汉族民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宋朝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
5. 宋代茶叶罐图片
乌府-竹篮
以前煮茶一般采用木炭作为燃料,而木炭一般盛放于竹篮里面。古代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住宅被称为“府第”,由此进行衍生,盛放外观乌黑的竹篮也就有了乌府之称。
鸣泉-煮茶罐
鸣泉原为“淙淙鸣响的泉水”之意,引申为煮水的器具,在这里专门指代煮茶罐。到了宋代流行“点茶法”,因此改用铜瓶代替煮茶罐,但仍保留鸣泉的雅称。
注春-茶壶
明朝时期煮茶、点茶的方式减少,泡茶方式比较流行,茶壶开始成为必不可少的茶器。古代文人认为品茶“一苦二甜三回甘”这个过程像是沉寂的寒冬过后渐渐走向春天,因此把泡茶的茶壶称为了“注春”
6. 清代茶叶包装
一般冷冻保存期为一年半,常温下三个月至半年。
补充:黄山毛峰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7. 宋代才有的茶叶形式
因为不同的时代做法不一样,宋代是比较完整的泡茶现代是简化了。
8. 宋代制茶方法
宋朝。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拌成泡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之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斗茶就是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9. 宋朝有什么茶叶
嵊州以产茶著名,嵊州茶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嵊州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1996年3月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嵊州茶业,起源于汉晋时期。到了元、明、清三朝,嵊州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新中国建立后,自1975年起,嵊州市开始恢复历史名茶、1985年开始创制新名茶。先后恢复和创制了前冈辉白、金钟茶、桂岩雾尖、舜皇云尖、湖尚院龙井、麦饭石龙井等一批“名优茶品”。
10. 宋代茶饼是什么茶
茶叶作为饮品,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唐人好酒,宋人喜饮茶。宋人所称的煎茶和分茶究竟有何不同?且看:
从字面来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煎茶”二字大概了解这道饮茶工序。说白了,煎茶就是用热水冲泡嫩茶叶,但实际工序稍微复杂。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吃货,也颇为精通饮茶之道。今日来看,苏东坡的煎茶之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坡居士曾作《试院煎茶》,是宋代极负赞誉的茶诗。全诗较长,此处不摘录,但详述其煎茶之法:第一要有新鲜的泉水,注入铫中,先用文火慢慢烧,一面取出精琢的石碾来,将翠绿的茶饼放入碾船里,细细研磨,一面静听壶中水沸的声音。水有三沸,一沸太嫩,三沸太老,二沸是最佳火候,取此时的热水(古时称汤),将碾好的蒙茸新绿,放入茶瓯,将二沸的水冲入,则茶在瓯中,翠屑旋转,清香四溢,然后细细品味,尘俗顿消。当人,古人饮茶,用名贵的定窑花瓷作饮器,最好还有艳丽如花的姬妾侍茶。这里就不展开了。这就是煎茶。元代的张可九曾作元曲《人月圆·山中书事》,末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也道出了古人煎茶之乐。
再说分茶。如果说煎茶是普通的单纯饮茶,分茶则比煎茶具有娱乐气息了。还是从诗歌入手吧,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虽属豪放一派,但也曾作过清新隽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描绘了江南分茶之趣。从广义上看,分茶属于煎茶之法的一种,但分茶的特色在于:注入汤水之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看到这是不是立马有种熟悉的感觉?如果你对现代人的咖啡拉花有所了解,便很容易能够理解分茶了。高明的分茶技术,能够利用茶末与开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这有点像今日咖啡店玩的花样:利用咖啡与牛奶的颜色搭配,调配出有趣的图案。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茶艺高人,擅长“活火分茶”。
此外,“宋朝也流行“斗茶”,即几个热爱茶道的朋友,聚于一起,分别煮水分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不仅士大夫中盛行斗茶之风,平民也喜爱斗茶。这里就不展开了。
11. 宋代的茶叶包装是什么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首先表现为城市商业的繁荣。繁荣的大都会首推宋朝的首都开封和南宋的行在临安。开封自五代开始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
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南宋定行在临安,全盛时期临安的人口也达百万,取代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早市、夜市昼夜相连,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成为重要的商品。如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的粮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变成了商品。
北宋时商品种类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装,还注意为自己的商品作广告。南宋时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湖地区农民剩余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商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