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茶器以什么为美
茶有茶道,器亦当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衬香茶.好的茶汤要有好的器皿来搭配,那么细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一直觉得青花茶器像极了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清新的少女.青花瓷的白皙能够更好地反衬茶汤的颜色,更快地让人们看到茶的内质.经过精雕细琢后的青花瓷精致、优雅、易碎,就像经历风雨后成长的少女依旧美丽,等待属于自己的有缘人.精致的青花瓷器不仅需要一个主人,更需要一个有着慧眼懂其价值的有缘人。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2. 唐代饮茶法与茶具
从《广雅》的记载可知,当时人们饮茶会加入调料,可见唐代以前的茶饮与唐代不同。
到了唐代,寺庙的僧人开始尝试清饮,并逐渐将这种饮茶方式推广至社会各阶层,清饮逐渐成为主流,茶艺发生了转变。陆羽的《茶经》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思想等有了系统综合的论述,饮茶活动成为了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随着茶饮的普及,茶具也逐渐完备。唐代的茶具不但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不同场所和身份使用不同的茶具。陆羽《茶经》中提到广泛意义上的茶具(包含制茶、饮茶工具)不下40种。茶具已经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还是艺术品。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往往富有欣赏价值,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唐代煮茶场景
3. 唐代茶器的特点
茶刮是有些人用来刮茶沫的。
茶沫是茶中的茶皂素在起作用。茶皂素也叫茶皂苷,味苦而辛,具有很强的起泡力,一般泡沫丰富的茶滋味相对浓郁,是对身体有益的一种物质。
茶刮是茶具中的一种,茶具在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4. 唐代最典型的茶器具
茶碗就是喝茶的器皿,历代有各种不同的称谓,每一种称呼背后即表达了茶人对茶器之美的想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里器型变化。
饮茶之始,由于茶在当时的生活饮品中还没有占据主流位置,因此也就没有真正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喝茶时常与酒器、食器一起混同使用。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至唐代,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并且形成了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在唐代,茶盏常被称为茶碗(盌”、茶”)
茶碗的诗文,有:卢仝《七碗茶》的“一碗喉吻润……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的“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茶瓯的诗文,有:边塞诗人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的“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姚合《杏溪十首·杏水》的“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
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市)东部,今属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人斗茶用的。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
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唐代的茶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白釉瓷器最早见于北齐,唐代邢窑白瓷成为北方的瓷窑代表,玉璧足碗始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
以上所述乃是我国古代茶器名品之物。 纵观而论,喝茶乃是平常心,更多普通茶碗 茶盏 茶殴才是延续中国茶道之渊远流传。
喝茶乃是清心明志,不可因茶器之物 扰了清心之茶。
5. 唐代的茶艺
分工细致的唐朝茶具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圣”陆羽的巨作《茶经》里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饮茶器具,将茶器大致分为7大类,共二十余件。
第一类是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有风炉、承灰、莒、炭栖、火箧、镀、交床、竹夹。
其中“筥”是“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的主要用来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状有有圆有方。“炭挝”则是“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的头部尖,中间粗的器具,主要是用来碎炭的。“鍑”是“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的锅具,其一般用生铁铸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虚,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载器,匠人们将其中间挖空,用来放置锅具。
第二类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镘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从这些器具的名称来看,读者是难以想象其真实模样与功用的,但实际上,这些茶具的设计是既简易又充满巧思的。
先以“纸囊”为例,纸囊 是“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 的双层纸袋,唐人用来这件小物来贮藏烤好的茶,这样可以长久保存茶的香气,不至散失。
而“罗合”和“则”是“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的一对茶具搭档。“罗合”是一个放茶的盒子组件,古人先将剖开的大竹片弯曲成圆状物,然后以纱或绢做罗衣,剩下的部分——盒则用竹节或杉木片制作并弯曲成圆状,最后涂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储放茶的工具。“则”是一种量器,是用海贝、蛤蜊之类,或铜、铁、竹制成的匙和策,其制作原料来源丰富。
第三类是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方和滤水囊。首先,“水方 ”的制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个无盖盒子,然后里里外外的缝隙用漆膏涂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制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 ,其整体分为两部分:用生铜铸造的骨架和用青篾丝编织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过滤净水。
第四类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揭。“鹾簋” 的制作方法是“以瓷为之,圆径四寸” ,制作的形状可以是盒状、瓶形和为缶状,主要功能是装盐用。“揭”,则是用竹制成,其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是作为取盐的工具。
6. 唐代茶具中的茶鍑是用来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长期使用银壶烧水喝,不但不会重金属中毒,而且还具有非常好的养生保健功效’。人们会有这个疑问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银是一种贵金属,长期使用银所制的器具会导致贵金属中毒,银制品只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不具有实用性。’所以烧水时是通常采用不锈钢壶、铁壶、铜壶等,但其实有对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愿意选择银壶作为其烧水、泡茶的用具。
早在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就曾提及银壶烧水泡茶之珍贵:“鍑: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亦发现:银是天然的抗生素,具有神奇杀菌、养生保健功效,可以杀死650多种细菌和病毒。据测定,一公升水中,只要含有一千亿分之二克的银离子,便能将水中的细菌全部杀死,这是由于银离子可以改变细菌细胞电生理性能,破坏其细胞结构。“银离子杀菌”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杀菌技术。
用银粉做水的杀菌剂,要比加氯灭菌的功效高10倍以上。因此人们在制造纯净水过滤器与灭菌剂中经常使用含银的材料。俄罗斯、瑞士家庭爱用银制过滤器内芯过滤水;世界上超过半数的航空公司已使用银制的滤水器。欧美发达国家的游泳池也用银来净化。美国宇航局(NASA)把银认定为最安全的灭菌剂,以银作为主要材质制作宇宙船饮水容器和净化器。
7. 唐代茶器以什么为美称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曾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当代,日韩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那么,中日韩三国“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三国的茶文化、茶具、茶道精神分别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韩三国的“茶”吧。
一、茶文化和茶艺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等。
1、日本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而日本的茶艺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发展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说是将“仪式感”演绎到了极致。
点这里,详细了解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2、韩国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的茶道相近。
韩国的茶礼不完全同于日本的茶道,而是发展出了一套以五行茶礼为核心的茶礼流程,点这里,详细了解韩国茶礼的起源和发展。
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本,比如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
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3、中国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
其中,茶艺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形式之一。
比如玻璃杯茶艺、盖碗茶艺、紫砂壶茶艺等,都是中国茶艺的优秀代表。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二、茶器的对比
1、日本茶器
日本的茶道虽源自中国,但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心禅境来,集茶、书画、香、花为一体,用生活美学、心学层面之礼节表达出来。
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与“唐物”、“高丽物”之区别。
战国时代,日本就把来自中国的茶器视为宝物,如果奖赏给立功的武士一个茶罐,武士就会欣喜得如同获得了一座城池。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各种“烧”的前身,现代还有美浓烧、有田焼(相当于中国景德镇陶瓷)、清水烧等。
除了陶瓷茶器,日本的铁器、银器、锡器等所制作的茶器也是独树一帜,纹样精美、做工考究。
2、韩国茶器
韩国茶器最早是以陶瓷为主,而韩国陶瓷的历史起始于土器。
大约在10世纪,韩国开始能够烧制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的生产离不开中国五代时期越窑的影响。
在12世纪,得名“翡色”的深邃青翠釉色、铁锈花绘画装饰以及有黑白装饰效果的镶嵌技法,都属于高丽青瓷特有的面貌,青瓷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有两大著名生产地:康津和扶安。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成功进入生产。
白瓷清洁简素与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契合,白瓷被规制为帝王用器。
白瓷茶器和青瓷茶器作为韩国茶器的代表,不仅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在现代依然是韩国人茶器的主流茶器。
3、中国茶器
中国茶器经历了汉、唐、宋、明等几个朝代的发展,每个时期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的茶器同食具、酒具共用,并且已开始出现了专用茶器。
唐代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器,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器,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宋代以后,茶盏是一种小型茶碗,敞口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多种。
元代青花瓷茶器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花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明朝时期,宜兴紫砂陶与景德镇的瓷器同时发展,“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
清代茶器品种增多,色彩多样,从而把茶器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现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茶器“包罗万象”,陶瓷、紫砂、玻璃、金属茶器各显其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源远流长,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其行为艺术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输出中华茶文化,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大同的重要手段。
中日韩茶道的精神兼容并蓄又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日韩的茶道精神。
1、日本:“和、敬、清、寂”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开创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字。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除了和敬清寂,日本茶道还有“一期一会”之说,这是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事时抱有的“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
2、韩国:“和、敬、俭、真”
韩国提倡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其含义泛指和、敬、俭、真。
“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韩国茶礼的整个过程,从环境、茶室陈设、书画、茶器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进入20世纪,韩国的茶礼逐渐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的茶礼以“和静、清虚、中正”为精神脉络,表现出心地善良、礼貌谦恭、简朴廉政等东方传统美德。
3、中国:“俭、清、和、静”
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茶道精神历史悠久而且提法多有不同。
陆羽在《茶经》里用“精行俭德”四个字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精行俭德”曾经被国人当作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一个“和”字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用“俭清和静”四字提出了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广泛推崇。
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
他提出中国茶礼“俭清和静”的核心思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俭清和静”,而且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
相比韩日茶道,中国茶文化的宗教色彩较淡薄,而是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街边挑夫到闺中小姐,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
这些可贵的精神和追求延续至今早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应该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美德文化之一。
中日韩茶文化同根同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养分。
三者在很多方面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中日韩三国彼此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三国人民都共同体味着茶香中蕴含的包容、亲和与凝聚之力。
8. 唐代茶器讲究的是以白为美
(一)越窑青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青瓷的窑场很多,但最著名的是越窑。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 “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越窑青瓷的釉色如玉一般温润,同时也能更好的显现茶的汤色。从出土的越窑青瓷茶器来看,当时主要的青瓷茶器有茶碗、执壶、茶瓯等。烧制上重视造型和釉色,因此纹饰少,大多为素面。
初唐时,茶碗的造型较单一,中晚唐时越窑茶碗造型极为丰富,碗口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碗腹曲折起伏,玉璧形足、圈足。这使得茶碗兼具了审美功能,增添了饮茶时的趣味。唐代的茶瓯,又名为托盏,是茶碗的一种,很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唐代生产的青瓷茶器中,还有一种不同凡俗的秘色瓷茶器的存在。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其釉色之美。
(二)邢窑白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白瓷著名的窑场有邢窑,定窑,巩县窑等。最负盛名的是邢窑。陆羽称邢窑烧制的茶器“类银”,“类雪”。 可见白瓷茶器体薄釉润、光洁纯净之美。同时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李肇《(唐)国史补》说:“(邢州)内丘白瓷既、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窑生产的器皿数量之多,且有粗有精,粗者为人民所用,精者则为官僚地主所需,精美者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唐代邢窑出土的白瓷茶器,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壁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短颈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等,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 装烧更趋科学, 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性,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三)黑瓷茶器
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并不影响黑釉的存在,唐代黄堡窑为宋元耀州窑的前身。唐代黄堡窑黑瓷的精美程度在同时期窑场应该说位于前列,也是黄堡窑历代烧制的黑瓷中最精美的。黑瓷茶器,出现在晚唐。从出土的黑瓷茶器中看,器型有碗、盏、盏托、执壶等。
(四)彩瓷茶器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
青花瓷茶器也属于彩瓷茶器之列,是彩瓷茶器中的一个重要的品种。青花瓷茶器始于唐代,兴于元代。在唐朝,陶瓷茶器在南青北白的局面下,青瓷茶器和白瓷茶器的发展是最为兴盛的。而宋朝,由于斗茶的流行,才使得黑瓷茶器发展兴盛,华丽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彩瓷茶器则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制瓷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进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纵观各个时期的陶瓷茶器,陶瓷茶器跟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陶瓷茶器的发展,在唐朝茶文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9. 唐代茶器讲究的是什么
茶罍上清晰地刻划了一个“茶”字。也就是把茶字前推至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期就出现的专用放置茶叶的青瓷罍,可见饮茶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大胆猜测的话应该是随着西南地区的统一而被引入,在长江流域普及开来。
一直到了唐代,出了个“分类明细”的长沙窑,带有“茶”字的器物才多了起来。
《唐韵正》卷四说:“荼,宅加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所以唐长沙窑所见多为“荼”字。
2015年巩义市考古发掘出土的三座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墓葬中出土的茶事器具。三座墓葬各随葬有一套三代或单彩已经瓷茶具,主要有碾、炉、鍑、盂、执壶、茶盘、盏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