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觉农茶叶全书
刘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通过饮茶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以及清高廉洁与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茶道寄寓着儒家企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曰:“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赞美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名茶,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也不会改变节操。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的思想基础。吴觉农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茶是文明的饮料,是“饮中君子”,具有“君子性”,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
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称赞建茶,“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苏轼又在《叶嘉传》中赞美茶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
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
周履靖的《茶德颂》盛赞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秘传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鲁望之幽情”。文人将茶品与人品相联,说茶德似人德,将茶的高洁比作人的高洁。
2. 云南吴觉农茶业有限公司茶叶
吴觉农,这是一个在现当代茶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吴觉农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曾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绿酒,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精神。
吴觉农出身于书香门第,因立志要献身农业,故改名觉农。
3. 吴觉农茶业
吴觉农作为品牌,是“吴觉农茶圣普洱府”(名字是不是很绕口?实际上就是一家茶叶加工厂)的品牌。吴觉农被普洱茶的当代推崇者奉为当代茶圣,先不管是否有资格做茶圣,也不管以“吴觉农”命名的普洱茶是不是真的很好,但是用“当代茶圣”的名讳作为一个商品的名称,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我心里是不舒服。
4. 茶树原产地考吴觉农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
5. 当代茶圣吴觉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加工红茶的国家。
红茶汤色
红茶的生产,大体肇始于17世纪—18世纪之间福建崇安(今武夷山)的小种红茶。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师们发现当日晒替代杀青时,揉捻后的茶叶颜色发生红变。虽然红茶制法成型的具体年月已难确切考证,但这恰恰也说明了一个新兴制茶工艺的诞生,是前辈茶师们在长期实践中,从无意发现到有意探索,最终才得以定型。1732年(清雍正年间),崇安知县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道:“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自星村小种红茶创制以后,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并逐渐传播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武夷山桐木关茶园
红茶被创制之后,随着红茶市场的发展,其产地范围不断扩大,制法亦不断演化。中国红茶先有小种红茶,后有工夫红茶。红茶制法传到国外后,又产生了红碎茶制法。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指出,红茶向国内的传播路线为:福建崇安、政和、坦洋、白琳——江西铅山(河口)——修水——浮梁——安徽东至——祁门。我们不难设想这样的大体场景:小种红茶制法在福建武夷山被发明后,其制法逐渐在武夷山东南方向的茶区传播,并逐渐演变出工夫红茶制法。于是,主产于政和的政和工夫、主产区福安的坦洋工夫和主产于福鼎的白琳工夫先后被创制,深得国外茶叶市场的欢迎。这可被称为东南向传播路径。
基本同一时期,红茶的制法也翻过武夷山,被传播到了江西铅山,铅山的河口自古是茶叶重镇。武夷山一山分跨两省,一侧是福建,另一侧则是江西,武夷山也有福建武夷山和江西武夷山之分,桐木关的关口就是属于江西地带。
武夷山桐木关
也即,在古代,武夷山的茶经桐木关到江西铅山河口再运销各地,实则是一条通途。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红茶制法的北向传播路径:经铅山,传至修水创制宁红;传至浮梁、至德(现东至)和祁门,创制祁红并红极一时,并进而带动了全国其他地区红茶加工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茶叶贸易的巨额利润,英、荷等茶叶主要进口国不满中国的垄断地位,引进中国茶籽、茶苗以及种茶和制茶技术,在其南亚殖民地大规模开辟茶叶种植园,生产和出口适销西方的红茶,开始逐步取代中国茶叶在海外的市场。
1867年,斯里兰卡(锡兰)开始产茶。
1924, 东非开始种植茶叶。
1930年,英国人在阿萨姆发明CTC红碎茶揉切机。从此后,红碎茶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力军。
6. 吴觉农茶人精神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是唐代当之无愧的茶人魁首,亦是我国饮茶史上品茶第一人!
陆羽一生爱茶,亦精通茶道,因创作了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而闻名于世。
一部《茶经》既写出了茶的灵魂,亦开启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陆羽的伟大之处,在《茶经》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创造了一套茶学、茶艺的思想,将饮茶提升到了一种文化的境界,从而让饮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正是后代奉陆羽为“茶圣”的主要缘由之一。
别茶人·白居易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茶都情有独钟,韵味无穷的茶,同时也蕴含着智慧和文思。
说起“别茶人”白居易,便不得不提起他为答谢好友而写的一首诗《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不寄他人先寄我,因缘我是别茶人。”诗中说到他在收到友人寄来的茶叶后,便迫不及待开始煮茶,同时也提到了,他是善于鉴茶识水的“别茶人”,因此友人才会以茶相赠,聊表心意。
白居易为茶所写的诗作还有许多,如《何处堪避暑》、《琴茶》、《食后》等诗篇中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可谓不折不扣的“别茶人”。
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还亲自种茶,享受回归自然的闲适。《食后》中,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便写出了白居易持坦然之心,以茶为友,徜徉于茶诗之间的晚年生活。
茶皇·乾隆
清代乾隆皇帝,他雅爱香茗,几乎品尽天下名茶,写下了不少咏茶诗词。
其不仅对泡茶的水质和茶具都细致研究,更首次提出“咀嚼四顾甘”的品茗方法,细啜慢饮品味茶的清香甘甜,堪称历代帝王中爱茶第一人。
乾隆皇帝爱茶,更懂得“以茶治国”。他品茶论道,用茶沟通,凭茶驭人,将茶之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融汇到治国之道,首创“三清茶”,用梅花佛手、松仁入茶,惠送群臣,警示为臣应清如茶水,廉明公正。
7.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
础理论学,学茶入门必读的硬核工具书
1、《茶叶全书》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撰写,它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日本建久时代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
书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茶叶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包括:历史方面、技术方面、科学方面、商业方面、社会方面及艺术方面,是一部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
2、茶学专业四大金刚《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生物化学》
茶业专业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要了解茶、学好茶、懂得茶,制茶学,你必须要读的书。
茶学不是玄学是科学。初学者可以把《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先翻一遍,保准你功力大增。当然,这几本书最好还是搭配茶叶审评课程边练边看,如果报了考证班,这四本书能一直陪伴你考完高级评茶师,并终身受用。
3、《茶业通史》
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椽编著。
《茶业通史》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4、《茶经述评》
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陆羽《茶经》都觉得太艰涩难懂吧?你可以不读《茶经》,但不能不读《茶经述评》。两代茶圣时隔千年的对话交流而成。
吴老从1979年开始撰写,中间几经曲折,花费了较预想多得多的时间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整理完成。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从思考编著到成稿再几易其稿,可见内容的详实与写作精神。现代不日即可写出一本茶书的那些混混们可以汗颜。
5、《茶叶化学》
这是一本面向茶学专用的教材。主要对茶叶的生物化学进行研究,深入浅出。
书中知识点均为茶学干货,主要介绍茶叶中各种的物质及其性质,会让你对茶叶的内质了解更深,从而明白各种茶叶现象的机理。茶友如果想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就把这本书拿下吧。另外还有《茶叶生物化学》也能带给你相同的体验。
6、《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国家标准》
这不是一本书,是一份份文档,基本有点名气的茶都有,网上可以下载不用买。
很多人说茶叶分级混乱,但曾经我们也是有茶叶标准的啊,至少很多大型茶企还是在按照国家标准做茶的。
7、《中国茶经》
陈宗懋先生编著,一本不可多得的茶学百科全书。
是茶叶领域总结前人成果和近代茶科学、茶文化学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该书涵盖茶的起源、茶性、茶类、茶技等茶学多个领域,包括茶史、茶饮、茶诗、茶画、茶歌、茶舞、茶事典故等茶文化学多项内容;既属自然科学,又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既有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进展,也重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仅适于茶叶专业人员阅读,对历史文化工作和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
8. 中国茶叶问题 吴觉农
吴觉农:当代茶圣 ,一心为农
吴觉农,这是一个在现当代茶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吴觉农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曾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绿酒,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精神。
9. 吴觉农茶经述评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圣陆羽用简洁、诚恳而又饱含自负的八个字给予了茶最清新,最深刻的概括与赞赏。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
古人常将“茶”字暗示分解为人在草木中,即合情理,又寓意境。中国茶道所讲求的清,静,和,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完美契合,无处不流露出浓郁的东方文化神韵。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者本源。茶道指的就是以茶为载体,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等要素。据考证,茶道始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提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茶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我国近代学者吴觉农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将中国的茶道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则认为:中国茶道含茶艺,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华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有“饮茶有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重含义。大体而言,茶道是由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方面组成。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茶道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如以茶为主体可分为乌龙茶道,绿茶茶道等。从功能上可分为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等。还可分为表演型茶道,非表演型茶道。从茶人身份上可分为宫廷茶道,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等等。
以上内容参考李叶编著的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