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的取样方法(茶叶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2 06:05   点击:22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多残留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5009.176-2003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2. 茶叶取样的国家标准是

具体检测项目:

1.理化成分:

粉末、碎茶、水分、总灰分、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浸出物、粗纤维、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EGCG、ECG、EGC、EC、C)、游离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叶绿素、二氧化硫、茶梗、非茶类夹杂物、茉莉花干、非茶非花类物质、容重、溶解性、紧密堆积密度、自由流动堆积密度、粒度等。

2.农药残留:

六六六、滴滴涕、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噻嗪酮、硫丹、氟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S421、顺式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喹硫磷、乙硫磷、乐果、敌敌畏、三唑磷、毒死蜱、三氯杀螨砜、哒螨灵、水胺硫磷、乙嘧酚磺酸酯、氟虫腈、异稻瘟净、溴螨酯、扑草净、五氯硝基苯、仲丁威、溴虫腈、杀螟丹、吡虫啉、啶虫脒、GB2763农残50项、400余项扫描项目等。

3.微生物:霉菌和酵母、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冠突散囊菌等。

4.营养元素:铁、钾、钙、钠、镁、锰、硒、锌、磷、硫、铝等。

5.污染物:铅、铜、铬、镉、锡、镍、氟、总砷、稀土、二氧化硫、蒽醌、高氯酸盐等。

6.色素: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赤藓红等。

7.毒素:黄曲霉毒素。

8.香气成分:茶叶中的香气物质。

9.感官品质:主要包括外形(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几个要素,我们可根据客户要求依据相关标准对茶叶及相关制品进行符合性评定、等级判定、评语描述等。

10.标签和净含量:标签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配料的定量标示,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

3. 茶叶的取样方法有哪些种类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诟病我们国家的茶没有标准。

其实我们国家对于茶叶并非没有标准,而是有着一整套相对完善并与时俱进的系统。不仅如此,我们国家也是茶叶国际标准的成员国,主持制定乌龙茶国际标准、茶叶化学分类法等ISO标准。

只是很多人没有留心这些茶叶准备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更没有注意到通过了解标准亦是我们学茶的好途径。

茶叶标准有哪些

我们国家的茶叶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从指标限定来看企业标准严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之所以并不是最严格要求是为了让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企业能够达标,而企业标准如果没有比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更加严格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

从规定的范围来看,茶叶标准又有产品标准、术语、分类、检测方法、包装标准、冲泡和加工技术类的基础标准等涵盖涉及茶产业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执行程度来看,茶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涉及到污染物限量等安全性问题的都是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比如《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毕竟这与民生息息相关。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术语等则属于推荐性标准,可参照执行。

4. 茶叶样品的制备

因茶树的品种、栽培条件、鲜叶品质和制茶工艺、技术措施的不同,这就使茶叶形成了不同的形状。大体上可分为:条形、卷曲条形、圆珠形、扁形、针形、尖形、花朵形、束形、片形、雀舌形、环钩形、团块形、螺钉形以及粉末形等各种形状。现对这些形状的茶品略举数例介绍如下:

(1)条形条形茶的长度比宽度大许多倍,有的外表圆浑,茶的外表有棱角较毛糙。但其条索紧结、有锋苗。属此类型茶的品种极多,如绿茶的炒青、烘青、晒青、特珍、特眉、特针、雨茶,红茶中的条形红毛茶、工夫红茶,各种毛尖、毛峰等,以及用条形炒青、烘青等毛茶窨制成的高档花茶。

(2)卷曲形凡选料鲜叶细嫩,满布白毫,在制茶时有搓团、提毫工艺,其干茶条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此类型茶有碧螺春、高桥银峰、都匀毛尖、蒙顶甘露等。

(3)圆珠形包括腰圆形、拳圆形、盘花形等。圆珠形干茶颗粒细紧滚圆。形似珍珠者有珠茶;腰圆形有涌溪火青;茶条卷曲紧结如盘花者有泉岗辉白;拳圆形带切口者有贡熙。

(4)螺钉形茶条顶端扭转成圆块状或芽菜形。其品种主要有铁观音、闽南青茶、闽北青茶、武夷岩茶等。

(5)扁形包括扁条形、扁片形。属此类型的茶,主要有西湖龙井、杭州旗枪、大方、湄江翠片、仙人掌茶等。以龙井茶为典型,高级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峰尖削,芽长于叶,形似“碗钉”。旗枪形状近似龙井,但其区别之处是其不及龙井细嫩与扁平直;高级大方,鲜叶为一芽三四叶,其形状同龙井、旗枪相比较,条长而厚,大方干茶形似竹翠叶,故其俗称竹叶大方。

(6)针形茶条紧圆挺直,两头尖似针状。其茶品有银针、松针、雨花茶等。其中银针茶为肥实芽头制成,茶身满被白毫,如白茶类的白毫银针、黄茶类的尹山银针和红茶类的蒙顶石花等;松针形茶多由一芽一叶初展制成。其干茶形状,紧细圆直,白毫显露,茶条秀丽,形似松针。其名品有安化松针、南京雨花茶等。

(7)花朵形选用较嫩芽叶,在制作中不经揉捻或稍经轻捻,较完整地保持了原鲜芽叶的自然形状,再经烘干的茶叶,芽叶相连,宛似花朵。其名品有白牡丹、绿牡丹、沩山毛尖等。

(8)片形分整片形与碎片形两种。典型的片茶为六安瓜片,其干茶的叶缘略向叶背翻卷,形似“瓜子”;碎片形的有秀眉等茶。

(9)雀舌形选用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制成干茶后的形状似雀舌。其品有顾渚紫笋、敬亭绿雪、黄山特级毛峰等。

上述所列举各品类、若干品种的外表形状,可供广大饮茶爱好者选购茶叶时参考,饮茶时欣赏。在选购茶叶时,如散装茶或用透明塑料袋包装的茶,可直接看到茶叶形状;如果密封装的,则一般设有封装茶的样品供顾客看样。因此,审视拟购茶品外表形状,是购茶者不可忽视的第一道程序。同时,还应注意看看茶叶条索的整碎程度和茶叶粉尘杂质的多少。因有的茶叶尽管其条索形状符合该茶品的标准,但茶中的碎渣、粉尘较多,则证明其茶质较差。而茶店、茶庄的箱底茶,就往往有这种情况,这也是购茶者不可忽略的。

5. 茶叶样品的采集方法

茶叶的灰分是判断茶叶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茶叶灰分是指茶叶经高温烧灼后的残留无机物。灰分数值由样品灼烧后称重计算得出,一般茶叶灰分含量占物质总含量的3.5%~7.0%。灰分超标意味着茶叶嫩度不够,即粗叶老梗过多。茶树的纤维质主要来自茶树的细胞壁和角质层,随着茶体细胞的老化,细胞壁会变得坚硬而缺少弹性。

一般高档茶叶的总灰分含量较低,含梗较多的茶叶总灰分含量较高。

6. 茶叶的取样方法有哪些图片

茶叶检测项目介绍: 物理测试:外形检测:形状,嫩度,色泽,净度等;内质检测:香气,滋味,汤色,杂质,叶底等 化学指标:水分,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干物质含量,粗纤维,游离氨基酸,碎末茶,粉末,碎末,咖啡碱,茶多酚,净含量,含氟量,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新红,赤藓红 重金属及营养元素:铅,稀土,砷,铜,铬,镉,汞,锡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商业无菌 真菌毒素指标:黄曲霉毒素

7. 茶叶取样的技术要求

欧盟于2014年8月25日正式实施的EU87/2014指令。欧盟自2000年7月1日实行新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加以修订,从而成为对茶叶农残要求最严格的地区。欧盟的茶叶检测指标从96个增加到了480多个,其中还有6个必测指标,含量都不能超过0.1ppm。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新的进境口岸检验措施,要求所有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所有货物必须有常规入境文件才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如果该批货物被抽中,则要实施100%抽样检测。【茶叶出口欧盟的基本流程】茶叶被列为法定检验商品,商检证书已成为海关放行、银行结汇的必备证单,检验项目也从原来的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着色等增加到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粉末、包装、卫生、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放射物污染、黄曲霉毒素及数量、重量等。出具的证书有:品质证、数量证、重量证、卫生证、农残证、无黄曲霉毒素证、无放射物污染证、包装证、分析证等。世界著名的SGS、OMIC、JIC等公证机构都与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CCIC)达成协议,从中国出口到通商国家的茶叶,必须凭这些机构的证书结汇由CCIC检验并代签他们的证书。  在国内权威技术检测单位做检测,以确定茶叶产品是否符合欧盟标准。目前,有检测权力的单位有:福建、浙江、湖南 进出口 商品检验检疫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将进行约350多项检测,以农残检测为主。当检测结果符合欧盟出口标准,方可同欧盟代表洽谈出口事宜!  中方茶叶出口企业如果是生产加工型企业,长期从事 进出口 贸易,并有独立的 进出口 权,可以到当地 商检 局进行备案,直接向国内大型 外贸 公司申领进出口许可证(注:国家对茶叶出口仍实行计划配额和出口许可证管理,同时需出口合同),同时可以依客户要求申请FORM—A(普惠制产地证)。FORM—A可以在当地 商检 局办理。  中方茶叶出口企业应该完成 报检 工作。企业依客户要求提供材料,申请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完成各项检测(茶叶出口企业需有国内权威技术检测单位的检测报告)。如果茶叶出口企业为生产加工型企业并在当地 商检 局有备案,可以直接申请当地商检局进行商检,商检放行即可出口。  【欧盟认证IMO有机茶】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Institute for Marketecology),是欧盟对有机产品最严苛的认证法规之下的认证机构的权威。IMO按照欧盟834/07和欧洲889/08法规规定,提供有机产品和其交易的认证服务。对产地、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一年一度的专门检测,各项指标均需要达到欧盟标准。每年的检测项目和指标要求可能会增加。

8. 茶叶的取样方法有哪些呢

把抽检茶叶送有关质检部门检测,有关质检部门出具质检报告!

9. 茶叶审评取样方法

可以测,但是要减少取样量和茶叶浸泡时间,必要时候用丙酮代替蒸馏水提取

10. 茶叶取样件数

三次

  湿评内质 湿评以香气、滋味为主,结合汤色、叶底。冲泡前,先用开水将杯盏烫热。称取样茶5克,放入容量110毫升的审评杯内,然后冲泡。冲泡时,由于有泡沫泛起,冲满后应用杯盖将泡沫刮去,杯盖用开水洗净再盖上。第一次冲泡2分钟即可嗅香气,第二次冲泡3分钟后嗅香气,第三次以上则5分钟后嗅香气。每次嗅香时间最好控制在5秒钟内。每次嗅香后再倒出茶汤,看汤色、尝滋味。一般高级茶冲泡4次,中级茶冲泡3次,低级茶冲泡2次,以耐泡有余香者为好。

11. 茶叶按照取样规定取多少比例

安吉白茶标准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制定。

本标准代替并废止DB33/T 377.1~.4-2002《安吉白茶》。

本标准与DB33/T 377-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 17924-1999对标准文本结构作了调整和修改。

正文及附录A为强制性条文。

将DB33/T 377.1-2002、DB33/T 377.3-2002两部分标准内容简化后与DB33/T 377.4-2002合并成本标准,DB33/T 377.2-2002改为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要求。

修改了"安吉白茶定义",增加"白叶一号""精品""龙形""凤形"的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产品的分类,将产品分为龙形、凤形两类。

产品分级改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四个等级,同时相应增加了感官品质指标。

理化指标中水分、水浸出物分别修改为≤6.5%、≥32%。

取消原标准卫生指标中"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氰戊菊酯"的限量要求。

增加了感官品质审评、方法、判定规则、包装容器和材料的具体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吉县农业局、安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建红、官树春、张乐琴、杨美红、陈有才。

本标准所代替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377-2002.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安吉白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吉白茶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安吉白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20-2003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2002 茶 取样

  GB/T 8304-2002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2002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2002 茶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2002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 8321.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检验规则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评审通用方法

  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国家质检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位于北纬30°23'~30°52',东经119°14'~119°53',即浙江省安吉县所辖行政区域。见附录A。

  4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4.1

  安吉白茶

  产自本标准第3章范围内,采自"白叶一号 "茶树鲜叶,经加工而成并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的茶叶。

  4.2

  白叶一号

  灌木型,中叶类,主干明显,叶长椭圆型,叶尖渐突斜上,叶身稍内折,叶面微内凹,叶齿浅,叶缘平,中芽种,春季新芽玉白,叶质薄,叶脉浅绿色 ,气温>23℃叶渐转花白至绿。

  4.3

  精品

  条直显芽,芽壮实匀整,嫩绿,鲜活泛金边,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醇甘爽,叶白脉翠,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

  4.4

  凤形安吉白茶

  按条型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安吉白茶。

  4.5

  龙形安吉白茶

  按扁型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安吉白茶。

  5 要求

  5.1 自然环境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地势由西南崛起向东北倾斜,中部低缓,构成三面环山,东北开口的箕状盆地。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5℃,平均无霜期226d;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约1510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h。区域内山地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73%,森林覆盖率达69%;多为山地丘陵红黄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4.5~6.5。

  5.2 品种

  无性系茶树良种白叶一号。

  5.3 苗木

  苗木插穗应来自于白叶一号母本园,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苗高 cm茎粗 mm根长 cm着叶数 片一级分枝数目苗木纯度检疫性病虫害

  Ⅰ>30>3.0>12>81~2100%不得检出

  Ⅱ30~203.0~1.812~48~61~0100%不得检出

  Ⅲ<20<1.8<4<6099%不得检出

  5.4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参见附录B。

  5.5 茶叶采摘

  5.5.1 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

  5.5.2 采摘要求

  按标准适时采摘 ,不采病虫叶,不采冻伤叶。

  5.6 茶叶加工

  5.6.1 加工环境与设备

  加工环境与设备应符合DB33/T 479-2004 的规定。

  5.6.2 加工工艺

  5.6.2.1  凤形安吉白茶

  加工工艺为摊青→杀青→理条→搓条初烘→摊凉→焙干→整理。

  5.6.2.2 龙形安吉白茶

  加工工艺为摊青→青锅→摊凉回潮→辉锅。

  5.7 技术指标

  5.7.1 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龙形安吉白茶、凤形安吉白茶两类。

  5.7.2 产品分级

  产品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共四个质量等级。

  5.7.3 感官品质

  感官品质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感官品质

  级 别:外 形

  汤 色

  香 气

  滋 味

  叶 底

  龙 形、凤 形

  精品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嫩绿显玉色,匀整,无梗、朴、黄片条直显芽,芽壮实匀整,嫩绿,鲜活泛金边,无梗、朴、黄片嫩绿明亮嫩香持久鲜醇甘爽叶白脉翠,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

  特级扁平,光滑,挺直,嫩绿带玉色,匀整,无梗、朴、黄片条直有芽,匀整,色嫩绿泛玉色,无梗、朴、黄片嫩黄明亮嫩香持久鲜醇叶白脉翠,一芽一叶

  一级扁平,尚光滑,尚挺直,嫩绿油润,尚匀整,略有梗、朴、黄片条直有芽,较匀整,色嫩绿润,略有梗、朴、片尚嫩绿明亮清 香尚醇厚叶白脉绿,一芽二叶

  二级尚扁平,尚光滑,嫩绿尚油润,尚匀,略有梗、朴、黄片条直尚匀整,色绿润,略有梗、朴、片绿明亮尚清香 醇 厚叶尚白脉翠,一芽二、三叶

  5.7.4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项 目指 标

  水分(Moisture). %≤6.5

  碎末和碎茶(dust and broken tea). %≤ 1.2

  总灰分(Total). %≤ 6.5

  粗纤维(thick fiber) %≤10.5

  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 %≥ 32

  游离氨基酸总量(free amino acids)(以谷氨酸计). %≥5.0

  5.7.5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卫生指标

  项 目指 标

  铅(以pb计),(mg/kg) ≤5.0

  氯氰菊酯,(mg/kg) ≤20

  溴氰菊酯,(mg/kg) ≤10

  顺式氰戊菊酯,(mg/kg) ≤2

  氟氰戊菊酯,(mg/kg) ≤20

  杀螟硫磷,(mg/kg) ≤0.5

  氯菊酯,(mg/kg) ≤20

  乙酰甲胺磷,(mg/kg) ≤0.1

  每100g大肠菌群,(coliform bacteria).个 ≤300

  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茶叶生产中使用。

  2.检验项目可以根据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监督抽检工作需要调整。

  5.7.6净含量允差

  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检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取样

  按GB/T 8302-2002审评规定执行。

  6.2 感观品质评审

  按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评审通用方法规定执行。

  6.3 理化指标

  6.3.1 水分

  按GB/T 8304-2002规定执行。

  6.3.2 灰分

  按GB/T 8306-2002规定执行。

  6.3.3 粗纤维

  按GB/T 8310-2002规定执行。

  6.3.4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2002规定执行。

  6.3.5 碎末和碎茶

  按GB/T 8311规定执行。

  6.3.6 游离氨基酸总量

  按GB/T 8314-2002规定执行。

  6.4 卫生指标

  6.4.1 铅

  按GB/T 5009.12-2003规定执行。

  6.4.2 联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

  按GB/T 5009.146-2002规定执行。

  6.4.3乐果、敌敌畏、杀螟硫磷和喹硫鳞

  按GB/T 5009.20-2003规定执行。

  6.4.4大肠菌群

  按GB/T 4789.3-2003规定执行。

  6.5 净含量

  按JJF 1070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7.1.1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全面考核,即对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进行检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差异较大;

  --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7.1.2交收(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交收(出厂)前,生产单位应进行检验.交收(出厂)检验内容为感官和标识。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的产品方可交收(出厂)。

  7.2 组批

  产地抽样以同期加工、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茶叶为一个检验批次。市场抽样以同一产区、同一规格、同一厂家、同一销售单位的产品为一个检验批次。

  7.3 抽样方法

  按GB/T 8302-2002规定执行。

  7.4 判定规则

  7.4.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技术要求的产品,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7.4.2 凡劣变、有污染、有异味或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3 除卫生指标外,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指标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应在原批产品中加倍取 样复验,复验中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感官指标不符合明示质量等级,但符合次一级要求的,判定该等级合格;按次一级仍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4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规定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8.1.1获得批准的企业,可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8.1.2产品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的规定。

  8.2 标签

  安吉白茶销售的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8.3 包装

  包装容器和材料应符合SB/T 10035-1992的规定。

  8.4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应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5 贮存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或冷藏,库房温度以5℃至8℃为宜,仓库周围应无异气味污染。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栽培技术

  B.1定植

  B.1.1 时间

  a)春季定植:2月中旬~3月上旬。

  b)秋季定植:10月下旬~11月下旬。

  B.1.2 密度

  a)单条播:行距13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3株,每公顷苗数4.5-5万株。

  b)双条播: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每公顷基本苗数6~7.5万株。

  B.1.3 底肥

  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底肥,每公顷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30t~50t,加饼肥1.5t~2.0t,施后覆土,间隔半月后种植。

  B.1.4 栽种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定植穴,现开现栽。栽植时覆土至根颈处,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

  B.2 树冠管理

  B.2.1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剪口离地15cm~20cm;第二次在定植后一年进行,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第三次在春茶后进行,在前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cm~15cm。

  B.2.2 深修剪

  深修剪每年进行1次,时间宜在春茶后(4月底-5月上旬)进行。离地40-55㎝修剪。

  B.2.3 重修剪、台刈

  对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或台刈,时间应在春茶后及时进行。

  B.3 肥培管理

  B.3.1 耕作

  a) 深耕:每年或隔年的9月-11月对茶园行间土壤进行深耕一次,深度20cm~30cm。

  b) 中耕:每年进行两次中耕,深度10cm~15cm。

  B.3.2 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此外夏初至秋末在茶行间铺草,减少杂草生长,每公顷铺草15t~20t。

  B.3.3 施肥

  B.3.3.1 时间

  追肥时间分别是2月中下旬(幼龄茶园),5月上旬,6月上旬~8月上旬,基肥时间为9月下旬~10月中下旬。

  B.3.3.2 施肥量

  a) 幼龄茶园施肥以氮为主,促进树冠面的形成,用量见表B.1。

  b) 生产茶园

  施肥情况视土壤肥力和产量而定,干茶产量<400kg/km2时,氮、磷、钾三要素的用量:氮为100kg,磷为30kg,钾为20kg。

  表B.1 幼龄茶园氮、磷、钾三要素用量 kg/km2

  树龄氮磷钾

  1~220~4515~257~15

  3~445~9025~454~10

  B.3.3.3 茶树是忌氯作物,严禁使用含氯混(复)合肥。

  B.4 主要病虫害防治

  B.4.1 安吉白茶主要病虫害有茶尺蠖、茶蚜、黑刺粉虱、茶叶螨类、茶赤叶斑病、茶芽枯病等,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见表B.2.

  表B.2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

  茶尺蠖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喷施茶尺蠖病毒剂应掌握在1龄~2龄幼虫期,气温<23℃,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农药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除虫脲。

  茶黑毒蛾第一代幼虫量4头/m2以上;第二代幼虫是7头/m2以上。3龄前幼虫期Bt制剂、苦参碱、敌敌畏、联苯菊脂、除虫脲。

  假眼小绿叶蝉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白僵菌制剂、鱼藤酮、吡虫啉、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茶橙瘿螨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头~4头,或指数值6~8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茶丽纹象甲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成虫出土盛末期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茶毛虫百丛卵块5个以上3龄前幼虫期杀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

  黑刺粉虱小叶种2头/叶~3头/叶,大叶种4头/叶~7头/叶卵孵化盛末期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

  茶蚜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吡虫啉、辛硫磷

  茶小卷叶蛾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代、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1、2龄幼虫期敌敌畏、Bt制剂

  茶细蛾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潜叶、卷边期(1龄~3龄幼虫期)苦参碱、敌敌畏

  茶刺蛾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2、3龄幼虫期参照茶尺蠖

  茶芽枯病叶罹病率4%~6%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表B.2(续)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

  茶褐色叶斑病低温高湿性病害,叶罹病率6%气温在15℃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叶发病率>6%,11月至翌年3月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

  茶赤叶斑病高温干旱性病害,叶罹病率6%5-6月开始发生,7-9月最盛,叶罹病率6%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

  茶炭疽病叶罹病率6%梅雨季节和秋雨期发病较重,适宜温度20-30℃,相对湿度>80%,叶发病率>6%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B.4.2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见表B.3。

  表B.3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使用剂量 g(ml)/667m2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80%敌敌畏乳油75~100800~10006喷雾1次

  40%乐果乳油50~751000~150010喷雾1次

  50%辛硫磷乳油50~751000~15003~5喷雾1次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5喷雾1次

  2.5%联苯菊酯乳油12.5~253000~60006喷雾1次

  10%氯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7喷雾1次

  2.5%溴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5喷雾1次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3000~40007~10喷雾1次

  90%巴丹可溶性粉剂50~751000~20007喷雾1次

  15%速螨酮乳油20~253000~40007喷雾1次

  20%四螨嗪悬浮剂50~75100010a喷雾1次

  0.36%苦参碱乳油7510007a喷雾

  2.5%鱼藤酮乳油150~250300~5007喷雾

  20%除虫脲悬浮剂2020007~10喷雾1次

  99.1%敌死虫2002007a喷雾1次

  Bt制剂(1600国际单位)7510003a喷雾1次

  茶尺蠖病毒制剂 (0.2亿PIB/MI)5010003a喷雾1次

  茶毛虫病毒制剂 (0.2亿PIB/MI)5010003a喷雾1次

  白僵菌制剂(100亿孢子/g)1005003a喷雾1次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10020010a定向喷雾

  20%克芜踪水剂20015015a定向喷雾

  41%草甘磷水剂150~200150~200采摘时不宜使用喷雾

  45%晶体石硫合剂300~500--采摘时不宜使用喷雾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75000800~100010喷雾

  表B.3(续)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使用剂量 g(ml)/667m2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1001000~150010喷雾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喷雾

  a 表示暂行执行的标准。

  B.4.3 严格按照GB 4285-1989、GB/T 8321.1-7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B.4.4 非生产季节宜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