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古文《桂》(清 李渔)
已经有人帮你翻译全篇文章了,我只说“丹桂之为秋色”这句
按现在的语法应该是“为秋色之丹桂”,像秋天的丹桂一样。
“之为”这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不能分开解释。
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像......一样”
二、昭君怨 梅花 郑域 这首诗起首的两句,有何独具匠心之处
应该说是“词”,而不是“诗”。
昭君怨 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起首二句“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采用隐喻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示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从评议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章节上自然舒展而略还顿挫。“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饶佳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王字石《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似与苏诗辩论。陆游《梅花绝句》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丢了香字,只变雪字。晁朴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至卢梅坡《雪梅》诗则认为各有所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三、昭君怨 梅花 郑域 不求译文,只求原文
昭君怨
梅花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