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茶叶兴盛的原因
原文
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大意是:
飞禽、走兽和人类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饮食维持生命活动,这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多么深远啊!如果要解渴,就得饮水;要消愁,就得饮酒;要消睡醒神,就得喝茶。
茶饮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从相关史料记载看,多数古人认同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纪的神农时期,《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茶叶最初被发现,是做药草之用。
西周东周时期。这时巴蜀一带的茶叶已作为供品献给当时的统治者,东周时期的茶叶作为菜肴汤料,被人们食用。两汉三国时期。史书记载,公元前59年,已经有“烹茶尽具”, “武阳买茶”的记录,说明川蜀一带的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出现。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苦荼久食,益意思”,茶叶的药用价值依然被重视,并逐渐发现了新的功效。史书《三国志》中记述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此时茶的地位有所上升,与酒的地位相差不多。
唐朝时期饮茶之风形成
隋唐时期。隋人的饮茶习惯逐渐普及,其药用价值也继续被人们运用。
史书记载,隋文帝以茶叶治愈重病,时人见有奇效,争相采之饮用。
茶叶由此从药用演变成饮品,但多为上层人士饮用。至唐时,茶叶的使用开始普及,并从上流社会走向民间。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朝廷在今浙江长兴设立贡茶院,每年清明前派人督制茶饼,进贡朝廷;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征收茶税;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大师把茶籽从中国带到日本,日本茶史开始。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茶器和其他食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的茶具。
也是从唐代开始,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当时“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除家家户户饮茶外,不少城市还开了专卖煎茶的店铺。
而被人们奉为“茶圣”的陆羽,在“鬻茶之家,陶为其象,置于炀器之间”,成为茶肆中供奉的茶神。喝茶除了解渴,更变成了一件风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茶是中国文人心间的一股清泉。它从很早的时候,就拥有了无数拥趸,“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无论是戴昺“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还是徐祯卿“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或是郑板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文人杯中永远荡漾着茶之性灵。
唐朝文人最诗意,也最爱以茶会友。一生痴爱饮茶的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有一天听闻好友在顾渚山境会亭设茶宴。按平时性情,他肯定会欣然前往,不巧的是坠马受伤,无奈只能身处家中,心向往之。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诗,来描述当时的心境:“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2. 唐代茶叶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唐代茶叶种植推广以及生产大发展意义
唐代是我国封建让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对各种思想、各族文化采 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针,儒、释、道都比较发达,他们一致赏识茶性高 洁清雅,赞茶为瑞草魁、琼蕊浆,认为品茗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 操,增添乐趣,甚至羽化成仙。
唐代大兴宗教,广建寺院,僧侣深居 山林,自然环境优越,广种茶树,名山出名茶。除满足自身供佛、坐 禅、赠施主、待香客外,还投入市场,为寺院积累资金,所以他们为 饮茶习俗的传播与普及起了积极作用。
安禄山反唐,北方遭到严重破 坏,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南方各地 得到开发。在垦荒造田的同时,茶树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山区主 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安史之乱,人们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生产下降。肃宗乾元 元年(758年),因限制沽酒,对酒课以重税,一斗酒价约三百文, 可买六斤茶,诗人社甫有诗云:“街头酒价常苦贵”,于是嗜酒者转 向饮茶,文人墨客大兴以茶代酒之风,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为俭 朴典雅的茶宴、茶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在各阶层中广为流 传,茶的社会销售量日益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宫廷倡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他们酒池肉林,淫声欢饮。茶自 然成为理想的饮料。
宫廷常设茶宴:“又赐饮于曲水,蹈午跼地,欢 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 并以茶赐近巨,中央机关饮茶已很盛行,“御史台三院…兵察常主院 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王建也有“天子下廉亲考试,官人手里过 茶汤”的诗句。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陪嫁礼 品中就有湖南贡茶。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系列茶 具,就是僖宗为供奉释迎牟尼佛骨而秘藏于塔下的稀世珍宝。
凡此种 种史实,可见茶在宫廷的显赫地位了。同时地方官吏也教民种茶,据 《新唐书韦丹传》载:宪宗时韦丹任容州(今广西北流县)刺史“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政府从政策上鼓励种茶。
陆羽《茶经》问世,对种茶、采茶、造茶、煮茶、饮茶、品茶、 茶效、茶德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我国茶学的基础 ,使“天下益知饮茶矣。
同时我国第三个温暖期出现在隋唐时代 (600一800年),8世纪初,梅树植于长安,751年,长安种的柑橘结 果。有利的气候因素,也促进了茶叶的大发展。
3.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
唐代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一、“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 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代的饮茶习俗蔚然成风,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越来越讲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盛唐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等均有关联。
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著成《茶经》,阐述了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对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达到一个极尽高雅、奢华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
二、‘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
到了宋代,茶文化继续发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喜爱饮茶,在宫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至于下层社会,平民百姓搬家时邻居要“献茶”;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在学术领域,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茶学研究者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叶著作中,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朱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融合,开始出现茶馆文化,茶馆在南宋时称为茶肆,当时临安城的茶饮买卖昼夜不绝。此外,宋代的茶饮活动从贡茶开始,又衍生出“绣茶”“斗茶”“分茶”等娱乐方式。
三、“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元明清时代
宋人让茶事成为一项兴旺的事业,但也让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奢侈,失却了茶文化原本的朴实与清谈,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直到明代中叶,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加之开国之艰难,在茶文化呈现出简约化和人与自然的契合,以茶显露自己的苦节。
此时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品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摄泡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叶种类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紧琐,但茶风趋向纤弱。
明清之际,茶馆发展极为迅速,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干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店堂布留古朴雅致,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还有商人、手工业者等,茶馆中营点心和饮食,还增设说书、演唱节目,等于是民间的娱乐场所。
四、“茶”文化的再现辉煌时期——当代
虽然中华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内地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产量发展很快。物质基础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创作一批专业著作,对当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如:黄志根的《中国茶文化》、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姚国坤的《茶文化概论》、余悦主编的《问俗》,对茶文化学科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为茶文化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文化组织、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有些著名茶叶产区所组织的茶艺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更加促进了茶文化在社会的普及与流行。
4. 为什么说茶在唐代兴起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习俗的兴起,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多,茶渐渐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领域。如《搜神记》《神异记》《异苑》等志怪小说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王微的《杂诗》都属中国最早一批茶诗。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宋代吴俶在《茶赋》中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名士,大多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但喝多了会举止失措,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心态平和。慢慢地,这些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饮茶被他们当作一种精神支持。
这一时期,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道家看来,饮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文化与宗教相结合,无疑提高了茶的地位。尽管此时尚没有完整茶文化体系,但茶已经脱离普通饮食的范畴,具有显著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政治家:以茶养廉,以茶代酒
东晋时,有个叫陆纳的人,他是太守,有一次,将军谢安到访,他就仅上了几盘水果和茶水招待。他的侄子看不过去,就去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结果陆纳把他重打了四十大板,斥责到:“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你不但不能为我增光,还这样讲奢侈,简直是玷污我的素业!”可见他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客人不是吝啬,也不是清高,只是表示提倡清操节俭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他们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饮宴之风。但是,整天大酒大肉,不是谁都消费得起,而且酒喝多了也会举止不雅,而茶则可长饮,又可提神、益思,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为好茶。对他们来讲,饮茶已经成了精神享受。
南朝时,古代的神仙家们开始创立道教,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炼“内丹”,其实就是做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道人们也很爱茶。
在这个时期,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文化套上了交情。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贵族奢侈之风的工具;在文人那里,茶是引发文思以助清兴的手段;在道家看来,它是帮助炼“内丹”,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但是此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正式的学问体系,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那茶文化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5. 唐代茶叶兴盛的原因是
关于茶叶的起源有很多争论:说法一,起源于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省份,诞生于秦汉、三国、唐代等;说法二,起源于达摩;说法三,起源于神农氏。
茶叶起源争论较多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关于茶叶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较多的争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省份,都有可能是茶叶的原产地。追溯历史,有人认为起源于上古,有人认为起源于秦汉、三国、唐代等,说法众多。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达摩从印度出使中国,花了九年时间不睡眠来禅定,前三年成功了,但后来达摩没能坚持住,熟睡了过去,醒来时羞愤交加,便割下了自己的眼皮,眼皮被扔到地上,长出来了茶树。
而根据大众说法,茶叶起源于神农氏。之所以唐朝之前没有关于茶叶的记载,是因为唐朝陆羽在记录茶叶的时候,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于是很多人说茶叶起源于唐朝。
6. 唐代茶文化兴盛原因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733-804)是唐代人,之前中国已有千年饮茶史,《茶经》作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问世,是茶文化发展史的划时代事件。 中国茶文化分为6个时期: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现代的发展。
7. 唐代茶叶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1、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相关。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时期,尤其是中唐以前,国家富强,天下安宁,形成各种文化发展的条件。
2、唐朝流行喝饼茶,其外形和制法均和现代不同。除饼茶外当时,也有少量蒸而不杵不拍的散茶或蒸、杵而不拍的末茶,偶尔也有人饮用即采、即炒、即煮的茶,即现代绿茶制作工艺中的蒸杀青、炒杀青工序及制紧压茶的雏形。
3、安史之乱后,虽然社会出现动乱,经济也出现衰退,但文化事业并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唐朝疆域阔大,又注重对外交往,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国内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8. 唐朝茶叶兴盛的原因
先说结论,说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的原因如下。唐代末期的茶学家陆羽写了茶经,从此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人饮茶开始于汉朝,但是最为兴盛的还是唐朝,唐朝的一些名次和文人士大夫都十分的喜欢饮茶,到了北宋时期,茶文化更是发扬光大了。
9. 茶在唐代盛行的主要原因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茶具、饮茶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圣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就是这个时候茶文化开始发展盛行的。
10. 唐代茶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茶文化特性1.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
茶文化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的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之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习俗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着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