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
茶文化特性1.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
茶文化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彩,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的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之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习俗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着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2. 唐朝茶叶的发展
货币统一,为大唐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为整顿币制、改变混乱局面,唐高祖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发行“开元通宝”钱。这种新钱是古代货币史上最为成功的货币之一,维护了货币流通秩序,币制的统一为长安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货币流通总体比较稳定、波动较小,从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货币统一和商业的繁荣,长安的各种早期金融业也相应产生。在长安最为繁华的东市和西市,已有提供抵押借贷的质库;各个衙门乃至于京兆府等各级政府放债的公廨本钱,经营存款及保管钱财的柜坊,还有从事金银买卖与兑换的金银店等。
总体看,“开元通宝”是中国古代货币的著名代表,“开元”即开辟新纪元之意。“开元通宝”钱含铜量较高,货币价值稳定,对后世影响很大,以后的宋、元、明、清都遵从开元通宝钱的形制。
首次出现从事存款和贷款的柜坊
标志着唐代信用借贷活跃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展、政策开放,政府部门非常重视与周边少数民以及外国通商,唐朝多次通过外交或者其他方式努力维持丝绸之路的通畅。唐初“打通西域、以开商路”后,“诸商大悦”。
而经商就伴随着资金往来。唐代的金融业比前代更加发达和活跃,市场需求催生出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例如经营存款和放款业务的柜坊、提供抵押借贷的质库、金银店这类专门办理存款、放款等机构。在信用借贷方面,有大量的私人经营者,也有各级政府经营的公廨本钱。这些金融机构及其所经营的金融业务,尽管不能和近现代金融业相提并论,但它标志着唐代的信用关系和金融业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柜坊是唐代首次出现的金融机构。柜坊作为早期的金融机构,为商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商业的进步。唐朝出现从事存款和贷款的柜坊,是唐代商业空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代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时,动辄就是成百上千贯,这种不便就更加显著。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机构能够为商人提供存放现金的便利,柜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唐代的柜坊最早出现在国都长安城中。从文献记载看,长安城中的西市最迟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就已经出现柜坊。这些所有的早期金融创新,标志着信用关系和金融业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茶商贸易催生最初的汇兑业“飞钱”方便跨区域贸易往来
除了开元通宝钱,还有一种在长安创立的“飞钱”。中唐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活跃,出现了最初的汇兑业,当时进行汇兑的形式称为“飞钱”。从现有文献记载看,飞钱的出现最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其发源地和主要办理机构就在长安。
采用飞钱形式汇兑大量现金,既可以避免商人携带现款的风险,同时也免得地方政府不断地向京师长安运送现钱。这种形式既安全又方便,所以飞钱又被称为“便换”。
飞钱的产生主要跟茶商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唐朝时,产茶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北方人到南方采购茶叶时,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去南方;而南方茶商在长安出售货物以后,也需要把现钱运回家。如果依靠传统的运输方式显然很不方便,所以茶商对飞钱汇兑业务需求最为迫切。
作为汇兑业的一种形式,社会各层人士也可以通过这一形式汇款。曾有一位士人将外地的一处房产卖出,得到几百贯的巨额现钱,他很担心带这么多的现钱在路途中遭抢劫。于是,他请求熟人将这笔巨款交给官府,换取一张文券,然后轻装回到家乡。
飞钱是唐代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产物。它的出现和推广使用,标志着唐代的商业和信用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3.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图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三卷指上中下三卷。这三卷一共包含10节。其中上卷包含第1~3节,中卷包含第4节,下卷包含第5~10节。
5. 唐朝茶叶生产加工变化
陆羽撰写了《茶经》三卷。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6. 唐代茶文化大发展情况
(一)越窑青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青瓷的窑场很多,但最著名的是越窑。越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 “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越窑青瓷的釉色如玉一般温润,同时也能更好的显现茶的汤色。从出土的越窑青瓷茶器来看,当时主要的青瓷茶器有茶碗、执壶、茶瓯等。烧制上重视造型和釉色,因此纹饰少,大多为素面。
初唐时,茶碗的造型较单一,中晚唐时越窑茶碗造型极为丰富,碗口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碗腹曲折起伏,玉璧形足、圈足。这使得茶碗兼具了审美功能,增添了饮茶时的趣味。唐代的茶瓯,又名为托盏,是茶碗的一种,很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唐代生产的青瓷茶器中,还有一种不同凡俗的秘色瓷茶器的存在。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其釉色之美。
(二)邢窑白瓷茶器
在唐代烧制白瓷著名的窑场有邢窑,定窑,巩县窑等。最负盛名的是邢窑。陆羽称邢窑烧制的茶器“类银”,“类雪”。 可见白瓷茶器体薄釉润、光洁纯净之美。同时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李肇《(唐)国史补》说:“(邢州)内丘白瓷既、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窑生产的器皿数量之多,且有粗有精,粗者为人民所用,精者则为官僚地主所需,精美者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唐代邢窑出土的白瓷茶器,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壁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短颈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等,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 装烧更趋科学, 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性,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三)黑瓷茶器
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并不影响黑釉的存在,唐代黄堡窑为宋元耀州窑的前身。唐代黄堡窑黑瓷的精美程度在同时期窑场应该说位于前列,也是黄堡窑历代烧制的黑瓷中最精美的。黑瓷茶器,出现在晚唐。从出土的黑瓷茶器中看,器型有碗、盏、盏托、执壶等。
(四)彩瓷茶器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
青花瓷茶器也属于彩瓷茶器之列,是彩瓷茶器中的一个重要的品种。青花瓷茶器始于唐代,兴于元代。在唐朝,陶瓷茶器在南青北白的局面下,青瓷茶器和白瓷茶器的发展是最为兴盛的。而宋朝,由于斗茶的流行,才使得黑瓷茶器发展兴盛,华丽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彩瓷茶器则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制瓷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进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纵观各个时期的陶瓷茶器,陶瓷茶器跟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陶瓷茶器的发展,在唐朝茶文化、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7. 唐代的茶叶生产以什么为主
隋唐时期 —— 煎茶法
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
二、煎茶法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
小结
唐以后以干茶煮饮。
煎茶法是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唐代煎茶时不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只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也不再加盐,成为完全的清饮法。
3
五代宋时 —— 点茶法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小结
点茶法: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
元明清时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
小结
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时期流行。
8. 唐代茶叶的生产情况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9. 唐代茶叶发展历程简介
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这说明,唐代已是中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时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造就了唐人烈烈腾腾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大行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时代呼唤着茶业的大发展、大提高,也呼唤着总结前人经验、导引茶业进一步发展的茶叶专著的尽快问世。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了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茶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简单零碎的状况。《茶经》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
《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它虽然只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层次。全书共三卷十章,展示出一个琳琅满目的茶的世界:
“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品质和功效等。作者肯定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其中有高一尺、两尺的灌木型,也有高数十尺的乔木型,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于茶树的形状,书中予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从整体到各部位的特征: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的称呼多样,一是方言土语不同,二是由于采摘时间不同,茶叶质量不一样所产生的特殊称谓。茶树栽培的方法,“法如种瓜,三岁可以采”。茶树对土地的挑选很严格,烂石中生长的最好,砾壤中的较差,黄土地种植的最差。茶以野生的为上等,人工种植的则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崖并有林木遮荫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卷裹未展开的为佳,叶舒展的则差。背阴山坡谷地的茶树,不值得去采摘,如饮用则易生疾病。因茶性寒凉,用作饮料最为适宜。品行端正俭朴的人,如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痛、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与醍醐和甘露是可以媲美的。但采茶如不适时、制茶如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最后,以人参为例,说明其功效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陆羽总结了唐时盛行的蒸青紧压茶的制作工艺,列举了制作过程中有关采、制、贮藏茶叶的十多种器具,并详述了每种器具的具体形状、要求和使用方法。这些器具是:籝,又叫篮、笼、筥,用竹子编制的盛茶工具;灶,制茶烘干用的工具;甑,蒸茶时用的屉;杵臼,又叫碓,捣具;规,用铁制成的模具;承,又叫台,或砧子,用石头做成,也有的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不使其摇动;檐,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成,即苫布;芘莉,晾茶的屉状工具;棨,串茶叶的锥刃;朴,串茶的竹编绳子;焙,烘茶的坑灶;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棚,晾茶的棚子,在焙上分两层,全干的升上棚,半干的在下棚;穿,团饼茶包装的器具,江南东部和淮南地区用剖开的竹子做,巴山、峡川一带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育,用木做框,外围用蔑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的贮藏和养护工具,类似柜橱。如今,陆羽时代所用的这些器具基本上被其他半机械和机械化的器具所代替,但《茶经》的记载,对于我们了解制茶机械的演变、革新和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陆羽讲究采茶的时机,春茶当在旧历二、三、四月间晴天采之,雨天、阴天不能采。嫩叶刚出、几个枝节中颖拔的,并且要凌晨带露采摘。采茶之后,制作的工序是:蒸、捣、拍、焙、穿、封等程序。茶的形状有多种多样,鉴别茶的质量,只看外表、色气、言茶好或不好,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除了眼看、鼻嗅之外,还要用嘴品一品。陆羽还根据当时饮用习惯,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等等辩证地提出茶叶外形、色泽产生的一些原因,对鉴评和提高茶叶的品质也很有价值。
以上三章为《茶经》的卷上。卷中只有一章,即“四之器”,专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这一章详细列举了28种器皿,按用途大体可分为8类:生火的用具,包括炉、灰承、筥、炭挝和火筴等5种;煮茶用具有鍑、交床等;烤茶、碾茶和量茶的用具,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等6种;盛水、滤水和取水的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和熟盂等4种;盛盐、取盐的用具,有鹾簋和揭;饮茶用具,有碗和札;盛器具和盛摆设的用具,有畚、具列和都篮;清洁用具,包括涤方(贮洗涤过的水)、滓方(盛茶渣用)和巾(用粗布制成的擦茶具用的洗巾)。最值得注意的是,用铜或铁铸成的风炉,形状像古代的鼎,三只脚之间开设的三个孔洞上,分别铸着“伊公”、“羹陆”、“氏茶”6个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传说中的商初大臣伊尹,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桀,治理国事凡三朝,又善烹饪,被陆羽誉为"伊公羹",陆书敢于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相匹,足见他对自己于茶上作出的贡献充满自信心。
“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团饼茶在烹煮以前,先要经过烘烤和碾碎,使香气滋味能充分发挥。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杂木。好茶需用好水烹煮,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就水老不可食也。真正的好茶,应该“啜苦咽甘”。
“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说茶之成为饮料,由神农氏开始,从鲁周公喝茶才为大家知道。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饮茶有九个难题要解决:一是制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工,五是用水,六是烘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饮用。饮茶需要知识,需要文化,要知道喝的是什么茶,怎么喝,喝了会起什么作用等等。茶既起着生理和药理的作用,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些问题,直到《茶经》才详加论述。
“七之事”,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这是《茶经》里最长的一章,字数约占全书的1/3。作者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资料,按朝代先后汇集和排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的茶叶历史。首先列出“人物索引”,涉及饮茶的名人41位,然后,从《神农食经》到《枕中方》和《孺子方》等古代文献中摘录了48例有参考价值的内容,附于后。这些资料及所引证的书目,有的现已佚失,幸赖《茶经》才得以保存下来,虽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贵。
“八之出”,论述全国名茶产地和茶叶品质高低。据《茶经》所列,唐代产茶地共有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等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作者对黔中、江南、岭南3个道产区没有详细介绍,只列产茶州名,统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而对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5个道,则列出产茶州名、县名或地名,还把茶叶品质分为上、次、下、又下4等。
“九之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前面几节,讲采茶、制茶、饮茶用具的规范化,则讲用茶具和茶器的灵活性。
“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