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鄣山绿茶
庐山云雾属于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自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茶区分布整个庐山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大天池等多地,其中尤其以五老峰与汉阳峰的庐山云雾茶叶品质最佳。
庐山云雾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来由野茶改造成了家茶,因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醇厚味甘、香凛持久、叶嫩匀齐的六绝而闻名,是江西八大名茶之首。
2. 鄣山顶绿茶
武夷岩茶的制作流程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对不同原料鲜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技术。其根据为:一是鲜叶含水量多少;二是品种特性;三是鲜叶老嫩程度;四是气候雨阴晴;五是前道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如倒青的程度决定做青的轻重,做青时做轻或做熟影响后期焙火);六是前后工序衔接时间有否矛盾。初制工序分:采摘鲜叶—→萎凋(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六大部分,传统工艺则更为复杂。
一、 采摘工艺
采摘是重中之重,有几个不采:雨天不采、露水青不采、茶青过老过嫩不采。
茶青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茶青采摘各因素等构成,是决定茶叶质量的基础条件。采摘各因素受气候和人为控制的影响较大。
1、采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正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成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二以上称大开面。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每个品种的适采期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一般不能满足生产加工期的要求,因此一般掌握在茶园内平均有一半开始开面时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和小开面三叶及对夹叶。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此时采摘标准为中、大开面三叶,则采制加工期可延长到6—7天。
2、采摘时间:不同品种的开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左右(主要为凤凰单枞)开始,至5月20日前全部结束。中、早芽种在加工能力允许时一般不选雨天采,不采露水青,则有利于提高茶青质量。
采摘时的气候的影响:晴至多云天优于阴雨天,一天当中,上午9—11时,下午2—5时最佳,露水青最次。当季气候以时晴时雨天对品质最有利,而雨后初晴天品质最佳,连续天晴5—6天后品质又下降,采制期连续下雨对茶叶品质和初制加工均最不利,会明显降低当季茶区的茶叶总体水平。
3、采摘方式:生产上目前以人工采摘和机械采茶两种方式为主。人工采摘成本高,需人工多,采摘标准,净度和青叶质量均需通过加强茶山工人的管理来加以控制,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定较为适用。机械采茶成本低,速度快、省劳工、效率高、茶青标准和质量视茶园长势,使用采茶机的年限和操作水平等因素而定,初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采茶的主要方式,但长期使用 后茶树长势有茶芽多而茶芽变小的变化趋势,使于茶外形不够粗壮。
4、茶青贮运:茶青采下后就即时运达工厂进入萎凋程序,防止长时间堆渥和多次翻动损伤,最忌发热红变。茶青采下后一般在2小时内运达工厂则对茶青品质影响较小,若途中超过4小时则应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对品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贮运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避阳薄摊,堆运时不可过厚过紧,注意通风、或翻抖散热。
二、萎凋工艺
萎凋工艺:是做青工艺的基础。是使茶青失水变软的一个过程。“倒青是师傅,做青是徒弟”——说明倒青的关健。
1、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支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失水率约为10—16%,品种不同,萎凋方式不同,其标准亦有轻重不同。
2、萎凋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日光萎凋指在晴至多云天气,将茶青薄摊在光照下使茶青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是最有利茶叶品质 和最节省能源的萎凋方式。室内萎凋指在一定的温湿度下将茶青薄摊于室内,让其自然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只适用于气温较高、室内空气湿度较低时使用,如晴天太阳过烈时,秋天天气干燥时使用。加温萎凋指利用综合做青机,萎凋槽等萎凋工具,通过人工加温使茶青受热 失水,以达萎凋目的的方式。
3、操作方法:日光萎凋一般要求将茶青置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凋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和强光照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摊叶厚度一般 为2—3斤/m2,萎凋全过程应控制翻拌2—3次,总历时视茶青状况和光照强度而定,一般为30—40分钟。室内萎凋摊叶厚度应更薄些。约2斤/m2;全过程翻拌1—2次,总历时需90分钟以上。综合做青机萎凋热风温度在32—34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水青为3—4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风温为32—35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摊叶厚度10—20CM,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三、做青工艺
做青工艺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俗称“看青做青”。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并均匀地加深,经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机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
3、操作方法: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1)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mm水筛上,每筛首次放茶青重约为0.5—0.8kg,操作程序为摇青——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次到壹佰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臭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静置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进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吹风) 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 —→ 摇动 —→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表环境的控制。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气候,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1) 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
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
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 —→ 叶渐挺 ,红边渐现 —→ 汤匙状三红七绿。做青前期约2—3小时,操作上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份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面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也就是说:香气一次比一次高,最后一次发酵到位香气开始有所下降时,为发酵到位,也就是做青成熟了),并即时进行下一杀青工序。做青程序的结束后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无风天气利于做青。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5—90%,以80—85%为最适宜。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出现高温时间过长,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期拉长,多停少动。静置发酵期拉长。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时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碎,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温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觉来判断,表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势态。
四、杀青工艺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 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鄣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用60—90cm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电机传动翻拌为半机械杀青,都仅适用于小生产或小品种少量制作时使用,以下仅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
3. 大鄣山绿茶图片
婺源最出名的高山茶就是大鄣山乡鄣山村的绿茶,这里是农业部一村一品绿茶示范村,也是婺源正宗特供茶的唯一产地。茶园海拔1000m左右,杜绝化肥农药,分布在高山峡谷间。
4. 婺源大鄣山绿茶
婺源茶叶品种繁多。建国前,外销茶有珍眉、针眉、抽贡、凤眉、贡熙、窨花茶、三角片、绿茶粉、寿眉、白毫、银针、炒青等。
建国后,1981年“雨茶一级”和“贡熙一级”获国家优质产品奖;1982年“婺源茗眉”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特针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 “特珍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灵岩剑峰”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级名茶”称号;1999年,“AA级大鄣山茶”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 江西省的婺源﹐是个出产名茶的地方﹐所产婺源茗眉茶﹐多次评为全国、江西省优质名茶 。婺源茗眉由于茶树生长条件好﹐品种优良﹐加工精细﹐故品质上乘.茗眉茶形弯曲似眉﹐翠绿紧结﹐银毫披露﹐内质香 高﹐滋味鲜爽甘醇﹐因而享誉。近年来,婺源也开始生产红茶,优秀的鲜叶,使其生产的红茶也很有一番滋味,受到茶人的好评。婺源也产花茶,主要是黄菊,较有名的有晓起皇菊和篁岭皇菊。此茶浓香扑鼻,入口甘甜,汤色金黄,韵味无穷。
当年光绪皇帝看了婺源带来的菊花后视为国家瑞兆,品评其特点为“香、清、甘、活”,而且此花体积大,花型好,能够成球状。
5. 大鄣山云雾茶
云雾茶因产于南岳的高山云雾之中而得名,古称岳山茶。从唐代以来就作为向皇帝朝贡的“贡品”。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100米高度的广济寺、铁佛寺、华盖峰等地带。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宜茶叶生长。唐代陆羽的《茶经》说:“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可见南岳云雾茶早负盛名。云雾茶,外形紧细,卷曲秀丽,开水冲后以色绿香浓、味醇、形秀著称。
云雾茶是绿茶的一种,各地较出名的有安徽高峰云雾茶,浙江天台的华顶云雾,江西庐山的庐山云雾,江西大鄣山云雾茶,江西眉峰云雾,江西玉山的三清云雾,四川雨城云雾,江苏连云港的花果山云雾茶,湖北宜都的熊洞云雾,湖北保康的九皇云雾,湖南衡山的南岳云雾茶,贵州的贵定云雾,广西昭平的象棋云雾,陕西平利的八仙云雾等。
这些都是好茶,由于受高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6. 江西婺源大鄣山茶叶
“云翠”是茶叶的名字,天香云翠产于江西婺源县的鄣山、古坦一带。是婺源茶叶科技人员在总结婺源茗眉茶传统制法的基础上,经不断改进工艺而创制成功的一个新名茶。1985年和1989年两次荣获江西省优质名茶称号。
因生产天香云翠的茶园大都座落在植被繁茂、土壤肥沃、溪涧纵横、终年云雾终绕的山区,生态环境优越,且又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以施农家肥为主,铺盖青草,茶树生长健壮,病虫害受天敌和环境制约,从未使用或很少使用农药,茶叶洁净、无污染,具有“天然香、色翠绿”的品质特声、故取茶名“天香云翠”。
天香云翠茶选用一芽一叶初展和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鲜叶柔嫩、肥壮多毫。制作采用手工,分杀青、揉捻、炒坯(初干)、做形、复炒、烘干(足干)六道工序。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景德镇市毗邻,南隔铜都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7. 夹山绿茶简介
牛魁岩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是福建武夷山的特色产品,岩茶的保质期一般为3年,想比绿茶而言,岩茶的保存时间相对较长,但保存时仍需要注意防潮、避光、密封、防异味。
牛魁茶属于绿茶类,是汉族茶农创制于唐代,被列为湖南省优质名茶之一。牛抵茶牛抵茶的产地牛抵茶产于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地区。牛抵茶产地牛抵茶的品质特征牛抵茶芽头肥壮,外形条索紧结,略扁,似牛角,银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泡入杯中,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杯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内质香气高鲜,滋味醇厚,汤色碧绿,叶底黄绿。牛抵茶的采制工艺牛抵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坯、复揉、初干、摊凉和烘茶八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