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是1886年的(茶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4 12:44   点击:7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1、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2、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2. 茶叶最早出现在我国哪里

茶是我国人们都很喜欢的饮品,它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米~6米。因为它喜欢湿润的气候,所以在我国的南方生长的比较多。花茶根据文史资料显示,茶最早起源于我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也是从我国传过去的,所以人们就普遍的认为饮茶的故事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饮茶或者是种植茶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西方国家,英国人们也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茶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时候,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日本发现了他们所认为的野生大茶树,于是,就认为茶的发源地就是印度。但是在印度几千年的茶史上,从未出现过野生大茶树。

英国人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茶的历史比人类还要早,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

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是在中国,茶叶在很久以前就是人们交易的产品。根据可靠的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才是茶真正的发源地。如果非要说要古老的茶树,那么在中国的浙江余姚田螺山的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如果按照英国人猜测的逻辑,那么浙江6000年的茶树,更是可以相信中国才是发源地。

3. 茶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的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茶”字起源于“荼”,“茶”字从“荼”的简化始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荼”,在古书中一字多义,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草之类的白花,成语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词;三指茶叶。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文字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画,成了现在的“茶”字。

4. 茶叶最早是

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三卷指上中下三卷。这三卷一共包含10节。其中上卷包含第1~3节,中卷包含第4节,下卷包含第5~10节。

5. 茶叶最早出现在哪里

茶叶最早产于中国。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唐代开始茶在中国兴盛,并传播到周边地区,如日本等地。

通过茶马古道的发展,茶也因此传入藏区,在11世纪时所形成的跨越青藏高原的贸易路线。十七世纪时,茶被带进欧洲,随后传遍世界。

6. 茶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答:世界上最早的烹茶与卖茶的记载是《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7. 我国最早记载茶叶的是什么时代

农产品由我国最早栽培的是大白菜,大白菜的起源、种类、产地、生长、

大白菜,又称为“结球白菜”、“黄芽菜”或“窝心白菜”等,是我国的原产和特产蔬菜,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以华北地区为主要产区。大白菜以其细嫩甘脆、汁白如乳的品质,易种植、耐储藏的特性,在我国的蔬菜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秋冬季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蔬。

在北方,大白菜被称为“当家菜”、“半年菜”,现已先后引种世界各地。在日本,大白菜叫做“唐人菜”、“山东菜”;在欧美,有人把大白菜叫做“中国甘蓝”。 大白菜虽然起源于我国,但它既不象韭、姜、蒜等蔬菜,在古典文献上可以找到悠久确实的记录,也不象有些原产于中国的蔬菜,在山川野间仍有原始的野生种类可寻。

遍览古籍,元代以前并无关于大白菜记载的典籍。根据考证,我国大白菜的历史较短,自元代以后历经明清两朝,迄今约七、八百年,农学家对大白菜深入研究的结论是:它是由南方的小白菜和北方的芜菁天然杂交演化而来的。

因此,要探究大白菜的来历,必须从小白菜和芜菁的源头说起。 小白菜,又名青菜、油菜、普通白菜等,古时称“菘”。原产于中国南方。最早的历史记载从西晋开始;芜菁,又称蔓菁,是一种根用芥菜,俗称“辣疙瘩”,原产我国,以西北、华北为主产区。

芜菁在我国的栽培年代较久,在先秦文献《诗经》中已被记载,称为“葑菁”,西汉《范胜之书》的蔬菜专篇中亦有“芜菁”的收录。东汉已普遍栽培,桓帝时曾有“横水为灾,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蔓菁以充饥”的记述。

关于小白菜和芜菁这两种蔬菜的地域特点及演变,西晋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在“芜菁附菘”一节中是这样写的:“芜菁岭峤以南俱无之,偶有,士人因官携种,就彼种之,出地则变为芥,亦橘种江北为枳之义也。

至曲江方有菘,彼人谓之秦菘。”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载:南方有小白菜栽培,称为“菘”。唐苏恭著《唐本草》载有:“蔓菁与菘,产地各异。”宋代陆佃所著《埤雅》一书上说:“菘菜北种,初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

芜菁南种也然。”南宋陈敷在《陈敷农书》也记载:“七月种萝卜、青菜。”青菜即指小白菜。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小白菜和芜菁的产地不同,且在南北引种过程中有发生性状变异的情况,但鉴于当时科技尚不发达,因此人们也就无从知晓小白菜和芜菁的变异是由什么因素所引起的了。

史至元代,才有大白菜的出现。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上第一次将所谓的“菘”直接叫做白菜,并精细绘制成图,从他所描绘的白菜形态来看,已经不再是塌地而生的小白菜了,而是外叶向上拢起,其抱合状态已经进化为结球的大白菜类型了。

但不能割裂和漠视的是,从晋到元这漫长的历史,是大白菜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从内因到外因、从量变到质变、从偶然到必然引发突变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乱动荡,人民迁徙,南北文化交流,农作物的交互种植,对大白菜的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元朝以后,记述大白菜的典籍渐多,明王世懋著《广百川学海》在“果蔬疏”一节介绍了大白菜的定义和产地,并推荐“燕地黄芽菜”是著名品种。清弘书等所著《授时通考》中赞美大白菜“脆美无滓”,还确切指出:黄芽菜是白菜的别种,决不能与小白菜混为一谈。

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对大白菜作了较明确的论述,他把大白菜称之为“窝心大白菜”。他介绍了山东地区立秋种小雪收的栽培经验,还介绍霜降后可用草绳将外叶捆起以保护球叶的方法。现代农业科技证明,小白菜和芜菁均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不同亚种,而十字花科蔬菜最易天然杂交,尤其小白菜和芜菁的亲缘关系最近,基本染色体组相同,彼此间天然杂交可育率达百分之百,其亲本后代也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而且,大白菜的生物特征又介于小白菜和芜菁之间。

蔬菜专家对这两种蔬菜进行人工杂交的结果,也佐证了大白菜是小白菜和芜菁杂交的产物。农学家的进一步推论是:一则由于小白菜和芜菁南北相互引种,两种蔬菜又是同期开花,其亲缘关系又极为密切,在天然受粉的情况下,完全可能天然杂交,出现杂交后代。

二则这种杂交后代,属半耐寒性蔬菜,它既要求气候凉爽湿润、昼夜温差适宜,又不遭受冻害,日照、雨量等均符合结球的外界环境条件。而华北的秋季气候、温度和弱碱性土壤特性正符合这些要求,而且又经近千年的进化和培育,才终于出现了结球结实的大白菜。

在此需要申明的是,笔者以为,今人称大白菜为“菘”或“菘菜”是一种误称,应该予以澄清改正。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所食用的大白菜的高级变种——结球大白菜,是经历无数次演化和历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辛勤培育的结果。

当代的大白菜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可谓五彩纷呈,今非昔比。它的品系已发展到四个变种和结球变种三个生态型的一千余个品种。大白菜的适应性更强,成为祖国大江南北举国种植的“国菜”。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随着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反季节的耐热大白菜和彩色大白菜也相继问世了。

大白菜个大体壮、物美价廉、营养丰富,令人久吃不厌。它一经问世,备受人们喜爱。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写到:“白菜,味甘,温,无毒。主通肠利胃,除胸中烦,解酒毒。”明朝王世懋对大白菜很赏识,认为是蔬菜中的神品。

清朝吴其睿说北方大白菜运到南方之后:“竞相争购、味胜于肉,不胫而走。”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品评吃大白菜的好处说:“甘平养胃,荤素皆宜,味胜珍馐。”清史学家柯劭?胱鳌吨纸褐莅撞恕肥骸按湟吨斜グ子穹荆隙┮喔氏恪!甭逞冈凇峨跋壬分邪钡摹敖翰恕奔词巧蕉嗟旱闹夭蹦甑摹敖翰恕蔽镆韵∥螅说侥戏奖簧碳矣煤焱飞底〔烁幸∠邸O执笫ζ氚资源蟀撞酥影屑樱谒摹独苯钒撞恕吠贾泻芪蟀撞嗣黄剑惶獯剩骸澳档のㄖ酰笾ξ龋啦宦郯撞宋酥酰我玻俊贝哟耍蟀撞四恕安酥兄酢钡拿烂阄倘贤@习傩盏拇蟀撞饲榻岣ǎ<拿裱璧溃骸坝闵穑馍担撞硕垢F桨病!比毡救似兰鄞蟀撞耍骸靶灾始牛湮短鹈溃始岽啵畈酥兄盍计芬病!? 现代营养科学测得每百克大白菜含蛋白质1。

7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1克,膳食纤维0。6克,维生素A原250微克,维生素A42微克,维生素PP0。8毫克,维生素C47毫克,维生素E0。92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07毫克,钙69毫克,铁0。

5毫克,锌0。21毫克,磷30毫克,硒0。33毫克,钼0。08微克。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白菜中富含的硒和钼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可与维生素E相辅相成,有预防心肌梗死、高血压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钼是酶的重要构成要素,还可协助糖类和脂肪的代谢,两者极具抗癌作用,可直接或间接杀死癌细胞。

大白菜的草酸含量甚微,几乎不见报道。因此,营养专家将大白菜列为保健与防癌的首选蔬菜之一。 在食用上,大白菜的菜路宽、不拦味,适合于多种烹调方法,拌炝腌炒皆宜。它既可单独成菜,又可与众多原料配伍;既可做成淡雅的高档菜,又可做成味厚的大锅菜;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食堂;而且还是面点馅心和涮火锅必备的原料之一。

可谓真味若水,承载万物。但专家建议,隔夜或放置时间较久的大白菜菜点不宜食用,以防大白菜中的硝酸盐转变成有毒的亚硝酸盐。 近几年来,在返璞归真食风的引领下,各地厨师倾情打造以大白菜为主角的品牌菜、创新菜,涌现出众多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大白菜菜点。

而胶州作为大白菜的故乡,在餐饮界颇有知名度的胶南市黄海酒家经理高振刚,以弘扬地方特产为己任,以绿色天然的有机大白菜为研发对象,先后开发出大白菜的系列菜点,深受消费者欢迎,拉动了酒店的经营效益,使酒店人财两旺,生意红火,成为当地餐饮业的旗舰。

现精选其几款大白菜菜点,旨在与同行交流学习。 春虾烧白菜——2004年“青岛海鲜名菜” 原料:海捕春大虾10只,嫩白菜头5棵,香菜梗少许,精盐、味精、上汤、料酒各适量。 制法: 1、大虾去沙袋、沙筋、虾枪,剪去爪洗净;白菜撕大片。

2、净锅留底油,料头烹锅,下白菜煸软出勺。 3、另起勺,将底油烧热,加葱段、姜丝炒出香味,放大虾炒出虾脑,烹入料酒,加上汤、白菜和调料,用慢火烧至汤快收干时,放味精,淋香油,撒香菜段,拼装盘内即可。

特点:白里透红,鲜艳夺目,补肾壮阳。 蟹黄海参扒胶白——2004年“青岛海鲜名菜” 原料:熟蟹黄50克,自发大刺参10个,精选嫩“胶白”5棵,油菜心、鲍汁、上汤、料酒、蚝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 1、白菜心顺长一切两瓣,放水油锅内略焯,入上汤内煨制软烂入味,放于盘中一侧。 2、海参焯水,放上汤内烧透入味,放于盘子中间,油菜心焯水煸炒,放于盘中点缀。 3、净锅放底油,葱末爆香,烹料酒,加上汤、鲍汁、蟹黄略烧勾芡,淋明油浇在海参上即可。

特点:蟹黄清香,海参软糯,白菜鲜嫩,营养丰富,诱人食欲。 黄海大包——“胶南市信得过快餐食品” 原料:精粉500克,嫩“胶白”250克,鲜猪肉150克,虾仁100克,嫩韭菜75克,胡椒粉、花椒水、葱姜末、精盐、料酒、味精、香油、鲜酵母各适量。

制法: 1、面粉加酵母、水和成酵面,饧透。 2、大白菜、猪肉、虾仁等辅料切碎丁,加调料入味。 3、面团下剂子10个,擀扁上馅,做成菊花包,上笼蒸熟即可。 特点:色白、暄软,馅心鲜美。

8. 茶叶始于哪一年

大红袍: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地安溪县,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内安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正是独特的天时地利让安溪铁观音茶叶“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这样解释,顺理成章,我以为更恰当。

龙井茶:

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9. 茶叶从什么时候兴起

唐宋已有散茶,但尚未形成完备的生产工艺。元的散茶已经有完备的工艺,但未普及。

全面普及在明代。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自此饼茶衰弱,散茶崛起。

中国茶开始兴起于唐代,随后宋代、元代都有广泛发展;明初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茶团,改贡散茶,间接促使了官茶民间化,也促使了制茶工艺的改进,很多新茶做法(新的制茶工艺)陆续出现,新的茶类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茶进入鼎盛时期,所以是盛于明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