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昌宁茶叶的发展(昌宁茶叶的发展历程)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4 13:00   点击:16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昌宁茶叶的发展历程

昌宁红茶有古树滇红、金针、野生古树滇红等。昌宁红茶,云南省昌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昌宁县境内仍保存着20余万株古茶树,其中部分树龄达千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又选育种植出了优质的茶叶品种,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茶叶加工工艺,使得昌宁红茶具有色泽明亮、口感香甜温润等特点,成为滇红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千年茶乡昌宁 简介

保山到西双版纳全长路线900多公里,从保山出发经过田园城市昌宁,昌宁也是有名的茶乡;昌宁到凤庆,红茶是凤庆的名片,凤庆到云县后到临沧,再到双江,双江有名的双胞胎节,从双江走,路途一般,注意山体滑坡和碎石,再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然后就到西双版纳境内了。

3. 昌宁茶厂建厂五十周年茶

60年代至80年代的龙润昌宁茶厂

印级茶,问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兴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它是普洱茶进入计划经济国营茶厂生产的一个时代产物。“印级茶”是推崇备至的元老级茶品,享有极高的声誉,历经七十余年洗礼,已成普洱弥珍,可谓“镇宅之宝”,是历史普洱命脉的延续,凝聚了一代茶人的特殊情感,以及一个时代的缩影。

4. 昌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昌宁红茶的喝法:

在红茶中不加任何其他物品,保持红茶的真香和本味的饮法称为清饮法。

按茶汤的加工方法可分为冲泡法和煮饮法,其中以冲泡法为好,既方便又卫生。冲泡时可用杯,亦可用壶,投茶量因人而异。

清饮时,静品默赏红茶的真香和本味,味浓香水,最容易体会到黄庭坚品茶时感受到"恰似灯下故,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绝妙境界。

具体操作:

根据瓷壶的容量投入适量茶叶,注入开水(冲泡后的茶汤要求汤色红艳为宜,水温以70-80°为宜,头几次冲泡使用刚烧开的沸水可能出现酸味),冲泡时间一般为头2泡出水时间为五秒钟,3泡后出水时间可视泡数增加以及口味而适当延长。不宜浸泡过久,合适的浸泡时间不仅茶汤滋味宜人,还可增加耐泡次数。

5. 云南昌宁茶叶介绍

陆羽茶叶是真的不错。

唐 隐逸 陆羽 ,著有《茶经》,民间祀为茶神。

后因称茶为“陆羽茶”。详细释义 唐 隐逸 陆羽 ,著有《茶经》,民间祀为茶神。后因称茶为“陆羽茶”。宋 范仲淹 《次韵和刘夔判官对雪》:“浄拂 王恭 氅,香滋 陆羽 茶。” 清 孙枝蔚 《溽暑过汪舟次园中留饮分得鸦字萝字》诗:“止饮身衰后,惟贪 陆羽 茶。”

陆羽为唐朝人,距今1300余年,他所著《茶经》是世界第一部专门论述茶叶的著作,遗憾的是他没有来过云南。在他之后的800多年,明朝的徐霞客曾经到了云南大理、保山、凤庆、云县、昆明等地,在他的游记里明确的提到了云南茶。

比如在如今保山的昌宁明确提到了他在龙泉寺小住期间饮用了“凤山雀舌”茶、太平寺茶,在大理喝了“感通茶”,在凤庆马庄村品到了“太华茶”,并且在昆明的筇竹寺再次品尝到了“太华茶”,并写道““待老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

而普洱茶的名称是以地名来命名的,传说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诸葛亮就曾在现今版纳勐海县的南糯山种过茶,同时古六大茶山莽枝的最高峰就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起名为孔明山的,并且尊诸葛亮为茶祖。那时云南已经有了大量的人工栽培型茶,并且在唐代将云南茶运往了西藏,有了茶马古道。

在明清时期,云南茶开始向四川、中原地区扩散。因当时普洱已经是一个云南茶的重要集散地,凡是运出去的茶,商贩都称是从云南普洱运出的,因此有了普洱茶之名。

6. 昌宁红茶的特点

创昌宁红茶品牌,建全国茶业强县”,品牌建设理念为:“强质量 树品牌 兴产业 惠民生”

7. 昌宁茶叶历史

云南大叶种茶

中国著名茶树良种,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原产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该省双江、澜沧、勐海、凤庆、昌宁、云县、保山、元江等县(市)。

8. 昌宁县茶叶交易市场

昌宁号茶铺,温江馨晴茶坊,华鑫铭茶等。

9. 昌宁茶厂简介

凤庆。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濒澜沧江两岸。北与保山市昌宁县、大理州巍山县接界,东与大理州南涧县、临沧市云县交界,南与云县、永德县接壤,西与昌宁县毗邻。县境东西最大横距5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1千米,土地总面积3323.78平方千米。

全县辖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洛党镇、勐佑镇、三岔河镇、雪山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等13个乡(镇),18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92个村(居)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回、傣、佤、布朗、傈僳、拉祜等23个民族。

凤庆是世界滇红之乡。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目前拥有茶园面积31.33万亩。闻名世界的“滇红”茶即首创于此。境内有树龄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王。

凤庆是中国核桃之乡。目前拥有核桃面积172.14万亩。2004年率先推出的“五个一”种植标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定为示范种植标准;同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

凤庆是滇西南文化重镇。设府置县600多年,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明万历元年,即创“聚书楼”,建学宫、设书院。清初,义学、私塾遍布城乡。县内有滇西南保存最完整的文庙群,建于乾隆年间的石洞寺,建于光绪14年的红龟山文笔塔,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驿站—鲁史古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