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茶的由来茶马古道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
“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2. 云南茶马古道的茶是什么茶
“八马”之名来源于茶、马之间悠久的历史渊源:
茶马司:我国自唐代起,就建立了茶马司,成为管理茶马交易、执行以茶治边政策的政府机构……
茶马道:残存至今的云南普洱茶马古道……
茶叶之路:海上、陆上丝绸之路,运输量最多的就是丝绸和茶叶,它实际上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上、陆上“茶叶之路”,这条道上至今仍不时在人们耳边响起远古那挥之不去的运输马队的铃铛声……
茶、马自古相连,相互交融,互为载体,相互交流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千古悠久的茶叶文明,就是茶、马紧密相连,共同载入史册的人类历史文明进程。
以“八马”作为品牌命名,充分体现了茶叶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丰厚内涵,并进一步成为八马近百年制茶历史的、有力的阐释支撑……
3.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吗
普洱市的一区是翠云行政区,普洱市的九县是,宁洱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自治县,镇沅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九县共有46种民族,普洱市也是茶马古道途径之一。
4. 普洱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茶马在城,全称云南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再现茶马古道鼎盛时期沿线域镇商贾云集的热闹和繁荣,以茶马古文化为背景,打造的一座集旅游观光,商业地产,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小镇。
走入茶马古城,股清新扑面而来,是按照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打造,游客恍惚有穿越千年古茶马文化之感觉。
5. 茶马古道中的普洱
普洱市茶马古道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最高4600米。普洱市是“茶之源,道之始”,是茶马古道的源头。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宋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特别是在茶马贸易政策的推动下,普洱茶对外销售量逐渐增大,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据不完全统计,普洱市内茶马古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7千米,茶马古道遗址主要文物140余段(处)。
6. 茶马古道茶的来源
商茶、官茶、私茶。
最初茶马贸易为单一性的,而到了后期,类型增多,明朝的茶马互市贸易类型有民营的、政府官方的,甚至还一度出现了走私贸易。
商茶:明代茶法之一,即由国家发给茶引,令商贾至产茶地自买茶叶。
官茶:由官府生产经销或向官府纳税后销售的茶均称官茶。
私茶:指非官有或违禁贩卖的茶叶。
7. 普洱茶茶马古道的传说
1987年7月,云南大学的年轻教师木霁弘和他的大学同学徐涌涛一起到金沙江边考察方言,在和当地人的聊天中,听其中一个人说他曾赶马到过印度。他们决定亲眼看一看这条路。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他们来到塔城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上。这条小道仅有一尺多宽,据说顺着这条古路可以从维西走到德钦,再从德钦进入西藏,然后到达印度。但当时他们不太相信,这条不起眼的小路怎么能通向遥远的印度呢?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叫塔村的地方,那里的历史遗迹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古道的问题。在唐代,吐蕃和南诏的军队曾在塔村进行过几次大的战争,贞元十年(794年)正月至三月,南诏不失时机地突袭了神川铁桥,摧毁了吐蕃在神川的大小堡垒,迫使吐蕃势力退出南诏,守居在神川以北,也就是今云南迪庆州中甸、德钦及川滇边界一带。战争结束后,南诏和唐朝军队把铁桥熔化,铸成了一个铁柱以表奇功。
木霁弘他们看到这些历史遗迹时,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疑问: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必然会耗费大量的兵力,那些参战的士兵是怎样到达这里的呢?是不是真有一条神秘的古老通道?
木霁弘想到了传说中的“南方丝绸之路”:公元前138 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大月氏,在大夏(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一带)见到了筇竹及木棉布,经询问得知,西亚有一条商路经身毒(印度)通往云南和四川。张骞被囚十年之后,回到汉朝,向汉武帝禀报了西域诸国的各种情况,并告诉他,汉域版图中的云南及四川同印度、波斯有着商贸往来。
张骞推测的这条蜀身毒道(云南、四川通往印度的古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一些学者称作“南方丝绸之路”。但木霁弘和徐涌涛认为,丝绸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大西南同外界商品交易的主体。然而,在西南地区,什么才是这条古道主要的贸易商品呢?
木霁弘在采访当地的一个叫松秀清的老人时了解到,中甸现在还流传着茶会的古老习俗。茶会就是一个以茶为媒,男女青年一块唱歌跳舞的聚会。“既然当时是拉茶赶马的,我们能不能叫茶马之道?”
通过对一些史料的研究,他们认定,在历史上的确存在一个专门进行茶叶贩运的贸易通道,而他们所见过的小道正是这条通道的一部分。随后在《中甸历史资料汇编》一书的序言里,他们第一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说法。然而,这种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
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六个年轻人,拿着从中甸县志办申请来的6000元经费,带着一队马帮,牵着猎狗,从云南中甸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东横穿横断山到四川康定,最后回到中甸。他们要印证茶马之道的真实存在,并在沿途进行一些学术考察。
他们这次行程经受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随时都要面对死亡的危险,深山的洞穴中,陡峭的岩石下,一堆堆白骨,提醒着他们行走此路的艰难。最后,他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步行两千多公里,翻越几十座47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数十条激流险滩,对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语言文化作了系统的考察,收集记录了近百万字的资料,拍下了三千多张纪实照片,录下上百盘民间故事和音乐磁带,采集了上千个实物标本。
考察结束后,他们六人合著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该书首次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的命题,引起海内外学术界重视,并有很多人加入了研究行列。中国古代“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之说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他们把亚洲大陆上这条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命名为茶马古道,而他们则被人称作“茶马古道六君子”。
考察的学术成果获得了云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张文勋的首肯,六人联名的文章《“茶马古道”文化论》其后被收录在张文勋主编的《文化•历史•民俗——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论集》(该书编辑时间是1991年,出版时间为1993年。),这是“茶马古道”首次公开出现,其后,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陈保亚的《论茶马的历史地位》发表在1992年第1期《思想战线》;同期时间,几经波折,忠实记录此次考察经历和研究成果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书中,“六君子”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将沿途2000多公里的种种“神奇与独特文化”以生动翔实的笔墨描述出来。最主要的是,“六君子”在紧紧抓住滇、藏、川这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尤其是根据曾经活跃在这一带的“马帮”,重申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当时无论在史学界、民族学界,抑或是考古学、民俗学、藏学学界,“茶马古道”这一概念都是第一次出现并得到系统的论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在对中国对外交流的五条线路做了明确划分的基础上,将他们亲自考察的滇、藏、川“茶马古道”与大众之前熟知的“南方丝绸之路”作了明确的区分,自此,“茶马古道”成为研究中国西部重要的研究模式,为滇川藏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觉。四川学者刘弘发现,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在中国西南区域,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研究,全面超过了以“丝绸之路”为主体的研究。
但因受前期“南方丝绸之路”热的影响,“茶马古道”概念产生后的前十年影响并不大,只是在小范围的学者间作为学术概念流传,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
2000年后,随着影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介入,加上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普洱茶的热销,尤其是旅游业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的推出,它才逐渐深入千家万户,并最终成为一个云南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符号资源。
2001年,木霁弘出版了《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一书,将茶马古道定位为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并明确指出“南方丝绸之路”不适合于作为研究滇川藏区域的视觉,第一次为“茶马古道”正名。
8. 为什么茶马古道起源于普洱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唐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的;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
9. 普洱茶马古道的历史
是茶马古道不是茶马古长城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 茶马古道地图历史。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