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紫砂壶器型图片
钧瓷的底足特点:
1、底足不漏胎,可见麻将色的护胎釉包裹。
2、部分器物外底有阴刻的一到十的数字,另有刻有宫殿称谓和御题诗的均属清代工匠所刻。
3、有的器物口沿因型制因素在高温下产生釉水向下流淌形成很薄的釉层,甚至几乎可见胎色,固有紫口铁足之称。元时期的器型基本延续了宋朝的器型,底足略有变但是不大,就是足壁略有内收增厚
2. 宋代紫砂壶器型图片及价格
所有的瓷器都要看做工、釉色、画工、器型、大小等,这些都是据定价格因素。
宋代的斗笠碗2014年拍卖价格 官窑斗笠碗 拍卖 2014-01-04 ¥ 12,704,000--19,056,000,宋代斗笠碗二对 交易 2011-06-10 ¥4,800,做工不同价格差之千里,所以你的民窑的价格就看做工如何了,民窑的斗笠碗目前看不到有拍卖的价格。
3. 宋朝紫砂壶图片大全
存在争议。有人说是明朝的供春发明的,但事实上,紫砂壶早在宋朝就已经存在,苏东坡就特别喜欢用紫砂壶来喝茶。但因为现在有古籍记载最早的紫砂壶就是龚春制作的,所以普遍认为紫砂壶是供春发明的,这个说法也得到大部分人的肯定和接受。
还有一种说法是,紫砂壶是由清朝制壶大师陈鸣远发明的,事实上陈鸣远是仿生壶的发明者,他把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宋代紫砂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始于北宋。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出土,被认为宜兴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据。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1982年中国文物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曾断定,“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
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3、明末至清代,为紫砂工艺的繁荣时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现存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可谓砂器瑰宝。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清道光,咸丰年间,杰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4、近代和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
从泥料质地到工艺流程,从紫砂科研到流派创新都有新的发展,名手有黄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其中顾景舟的作品线条流畅温顺,气势浑厚磅礴,勘称"壶艺泰斗"。历代紫砂名人,利用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赋之予艺术和灵感,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生命的紫砂陶艺珍品。近年来,著名书画艺术家刘海粟、李可染、唐云、程十发、韩美林等也都为紫砂作品自撰铭文,题诗作画,并自创新款,使紫砂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层次有了新的升华。
5. 宋朝紫砂壶大师名单
有姓蔡的,如蔡炳昆等人。
蔡炳昆,出生于1949年,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人。“蔡氏三兄弟”的老大,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建窑代表性传承人,誉为“中华传统的工艺大师”,他烧制的建盏工艺特点在于:古朴精致,手法高超,30多年的手工作坊独自研制建盏,经验丰富,掌握金兔毫、银兔毫、珍珠斑、油滴釉碗(盏)、壶、罐和瓶等多种技艺,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束口,可以用一只手的几根手指配合,快速的在坯体上拉出一道束口盏的“指沟”, 而且所作的束口器型古意悠远,极具宋代束口盏的韵味。长时间使用后,盏内会幻化出七彩光芒,让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