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经中介绍了多少种茶具类型
我国唐代陆羽(公元728—804年)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距今约有1200多年的历史。《茶经》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
《茶经》不仅对茶树的起源、产区、生长习性、栽培、采制、品类、煮调、茶具、品饮等方面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总结,而且还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叶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茶叶的科学专著。他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上作了中德的贡献。故自唐代后,历代茶商皆奉陆羽为“茶神”、“茶祖”。
2. 茶经中列举了多少茶具
茶桌上必备的5种茶具
茶具一般指的是茶桌上使用的器具,包括煮水器、茶杯、茶壶、茶盘、茶海、茶荷、茶巾、茶宠、茶漏等等。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茶具就多达28种。不过初学者在正式学习泡茶之前,备好这5样茶具,就够了。
3. 茶经设计了多少种
茶艺创新的要素有:人、茶、水、器、境、艺。
人之美,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的核心,人是茶艺最根本的要素,同时也是最美的要素。人的美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自然人所表现的外在形体美;另一方面是作为社会人所表现出的内在的心灵美。总之人的美大致分形体美、服饰美、发型美,仪态美、神韵美、语言美、心灵美等几个方面。
器之美,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之美。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设计出了24种完整配套的茶具,近代,茶有上千种,而茶具更是琳琅满目,我们按质地来分类,茶具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其他茶具等七大类。
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环境美就是要求窗明几净,装修简素,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茶道六艺,即琴、棋、书、画、诗和金石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所谓人境,即品茗时人数的多少以及品茗的人格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品茗是心的歇息、心的放牧、心的澡雪,品茶时好的心境靠茶人对人生的彻悟。
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方面;总之,要达到茶艺美,就必须人茶水顺境艺六要素俱美,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境界。
茶之美,是指不但要有个好的名称,还要求茶的色、香、味、形具佳。
水之美,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宜茶用水就做了明确的规定。他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以上论述均说明了在我国茶艺中精茶必须配美水,才能给人至高的享受。
4. 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些品德
茶泽是指茶叶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状况,它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的品质状况。在茶叶感官品质评定中,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在茶叶感官品质八项因子中占了三项,并依据成品茶色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及白茶六大茶类而形成各自的品质特征。
茶叶色泽是多种色素类物质的综合反应。除茶黄素、茶红素在红茶中的含量较高外,其他色素物质含量都较少。理化测定某一种或几种色素的含量尚难以代表其色泽状况。但通过人的感官进行评定,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品质间的微小差别表现重现性较差。鉴于此,人们开始转向借助其它仪器对颜色的辨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有人将色差分析法应用于茶叶色泽测定。L*、a*、b*表色系具有均匀颜色,与人的视觉Z相一致,也Z直观,是茶叶色泽测定中shou选的Z佳色表色系,并利用色差仪测定干茶色泽、茶汤色泽及叶底色泽的方法,应用仪器将茶叶色泽的评价数量化。
5. 茶经的哪部分介绍了煮茶饮茶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
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
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
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
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
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十之图,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品茶之味,明茶之理。
6. 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茶所用器具
甲骨文没有茶字。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从此才记载有茶叶这个字。《茶经》是一部记录详实的专业著作。果不其然,《茶经》一经问世,陆羽便凭借此得到了“茶圣”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