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实训论文
茶旅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新兴旅游模式,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一种创新发展方式。在茶旅一体化发展中,茶叶是最大的卖点,依托丰富的茶产区资源,游客们可以游茶园、做茶、品茶、买茶、赏茶以及体验茶俗风情。以旅游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茶园资源优势,一方面把茶园建成生态旅游景区,另一方面研发茶产品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茶旅一体化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更有助于提高茶农经济收入。
茶园开办旅游项目既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茶园升级为旅游景区,又可以借此提升自己家茶园的知名度,吸引人们来感受茶叶文化,带动茶叶的销售,甚至是当地的发展,让茶农们得到更多的收入。
茶旅将茶文化融进休闲娱乐放松与消费之中,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旅游的形式,它大大丰富了旅游的过程。现代的旅游大多让人感觉仓促而疲惫,一顿车马劳累之后,下车后就是对着景点各种拍照留影再买些纪念品。茶旅不同,它的游览速度更慢,人们可以在茶树之中漫步,感受茶叶的纯净,这让游人的旅游体验感和实践感也大大增强。
城市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工作、上学,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和课业,繁重又无趣,而城市的空气也是受污染很严重的,车辆的外排废气,工厂的污染,我们每一天呼吸到的空气其实都是很脏的,里面有很多灰尘、重金属等成分,长期呼吸有可能会导致呼吸道、肺部感染,特别是冬季的雾霾天气,更是污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谁不想离开喧闹污染的都市,来茶园呼吸一下干净纯洁的新鲜空气呢?
放下脑海中烦恼的事情,忘记工作中的困难,坐在凉亭中,品一口自己刚刚采下的、泡好的醇香的茶,尝一口清凉的茶点,再望一眼窗外绿油油的茶田,清爽干净的感觉,是不是觉得整个人都被绿色过滤了一遍呢?
据说从神农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喝茶的习惯了,经过历朝历代的延续发展,每个地区的茶都产生了它独特的特色与魅力,而作为茶叶的衍生物,茶杯、茶盘、茶礼、茶道等也都各有特色,所以说茶叶有着悠久的文化,茶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业也要把握地方的茶文化特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游人来到茶园是为了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更加自然的生态坏境,所以茶园应该保护好茶园及其附近的环境,适当修剪茶树的枝杈,选择更好的茶叶种植位置,将茶树与其他的树种组合,让整个茶园看起来更加美观,这样也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茶园也可以根据当地发展情况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茶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知识比赛等活动,利用好当地资源,将茶文化同旅游更好的结合,带动自己的品牌发展和产品营销。
茶道也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茶园还可以组织茶艺和茶艺表演,组织大家一起论茶品茶,让品茶成为一种享受,学习茶道知识并在继承传统上创新,让茶旅更有特色。
茶园还可以拓展工业旅游项目,引导进行茶叶加工的工业企业加入,制定相关战略政策,政府也加大对其的辅助力度,开发相关产品。
茶叶的保健功效有很多,是最健康的饮料,尤其是在降胆固醇和血压的方面,通过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茶叶的功效,加大茶园和药品食品科研发展的交流活动,能够带动茶叶行业的销售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开展研学项目,与学校合作开展冬夏令营的项目,让孩子们深入学习和感受生态文明和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令人向往,茶旅文化更是有着巨大发展力的新兴旅游项目,未来前景一定很好。
2. 茶叶加工学实验的收获
一般在30天左右 一般绿茶从采摘到加工完成要经过:采摘,杀青,揉捻,成型,烘干,制成毛茶,精捡,打包精装,上市这几个步骤基本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上市销售,其次有时在采摘/烘干等环节因为天气或者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会有一些变动。 茶叶的采摘:分春/夏茶及秋茶;采茶十分讲究时节。春茶一般在抽出一芽四叶或一芽五叶时采制。夏茶待抽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时采制。秋茶在抽出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时采收。 春茶最好,在清明前采(阳历每年的4日5日附近),春茶又称明前茶,这茶可算得上;“春茶、夏茶、秋茶”里面的上品。 茶叶制作过程: 绿茶:制作时不经过任何发酵过程、采摘后直接杀菁、揉捻、干燥而成的茶。滋味清新鲜醇,清爽宜人。因工法不同,又可分为以锅炒而成的炒菁绿茶,如:龙井、碧螺春,以及以高温蒸汽蒸煮的蒸菁绿茶,比如:煎茶、玉露,前者香气浓、后者更具有新鲜新绿感。
3. 茶叶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食品学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易受空气中氧气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似在食品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食品得到保护,使氧化进度变缓。许多研究表明,当茶叶中的含水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情况大变,不但不能起保护膜作用,反而起溶剂作用。溶剂的特性是使溶质扩散,加剧反应。当茶叶水分含量超过6%,或外界大气相对湿度高于6O%以上时,会使茶叶中的化学变化十分激烈,如叶绿素的变性、分解,色泽变褐变深;茶多酚、氨基酸等呈味物质迅速减少;组成新茶香气的二甲硫、苯乙醇等芳香物质锐减,而对香气不利的挥发性成分大量增加,导致茶叶品质变劣。因此,成品茶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以下,超过此限度则要复火烘干,才能保存。 现在市面上大多采用的烘箱法和快速水分测定仪法,快速水分测定仪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仪器。 快速水分测定仪包括红外线快速水分测定仪和卤素快速水分测定仪。卤素快速水分测定仪因其加热源为环形,在茶叶的测试过程中,加热更均匀,不会出现茶叶的焦糊现象,所以更适合茶叶的水分检测。
4. 茶叶品鉴实训报告
想要去品店一个茶的好坏,如果不泡水的话那么这种品尝和分辨的方式是有一些不准确的, 你只能通过外观去辨别茶叶的好坏, 你也可以通过拒绝茶叶的方式去做一些稍微的辨别但是每种茶叶它有不同的品鉴方式
5. 茶叶实训论文怎么写
中国最早关于茶的文献是《茶经》,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专著。全书共分工中下3卷,共10节,约7千字。《一之源》阐述了茶叶产地,茶树生长特性,介绍茶叶的功能。
开卷第一句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茶树生长在我国南方,在四川等地有很大的茶树。接着叙述了茶树的形态:“刮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了香。”并说:“上者生烂石,嗜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生)者上,园者次;紫者上,绿者次,……阴山坡谷秆不堪采掇,性凝滞,结葭病。”这一段是说茶树生产在岩石充分风化后的沃土里的最好,砂土里的差些,粘质土壤里的量差。野生的茶树比栽培的好,紫色的比绿色的好。生长在背阴里的茶树,不能采摘,这样的茶叶饮后成疾。另外还写了茶叶的作用:“茶之为饮,味至寒,为饮最宜。……,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最后指出茶叶要及时采摘,精心制造,不能混入杂草,否则饮后会得病。曰“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芥,饮之成疾。”《二之具》,介绍了当时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
6. 茶叶专业实践报告怎么写
本次在xxx茶艺馆实习后,本人学到了很多有关知识,领略了中国茶艺文化的精髓和伟大的艺术氛围。中国茶艺博大精深,从水温茶具的选用到茶叶的各方面炮制都包含着无数巨大的文化知识,例如:选用高山铁观音茶叶的时候,水温和茶具的选用就非常重要,稍有不当,那些茶农精挑细选,经过千辛万苦的栽种选择就会付诸一炬,而且茶叶炮制出来后的味道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高山铁观音的炮制必须选用水温180度,茶具需选用紫砂壶配紫砂杯,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口径,当沸腾的水冲进紫砂壶时,高山茶叶也会随之化开,第一壶必须倒掉不喝,因为高山茶叶浓度较高,所以冲的第一壶倒掉后接下来的那壶味道会更加美好,而茶具的选用这是为了配合浓度较高的茶叶,紫砂壶对这些铁观音叶子较大的茶叶能起到包裹浓香作用,因此冲出来后茶香会四溢,效果及味道会更好。紫砂杯的选用是因为高山茶较浓大口喝会产生苦涩味,小的紫砂杯锁住浓香同时也会让茶里的苦涩减少~~~~~诸如此类,不管是水温也好,茶具野好,甚至在冲茶时那些优美的姿势及精细的过程都足以让人感受到放松美好和对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深深陶醉!!!
7. 茶叶实训论文参考文献
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茶禅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
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10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44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
8. 关于茶的实训报告
采用酰化的方法制备油溶型茶多酚。以猪油和大豆油为实验油,用活性氧法(AOM)对粉剂茶多酚、油溶型茶多酚、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基对甲酚(BHT)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油溶型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优于粉剂茶多酚和BHA+BHT,它对猪油、大豆油抗氧化效力分别为BHA+BHT的2倍和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