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与经络
就是茶的香气重
茶气是一种能渗透疏通身体经络的能量,是一种能加速人体微循环的茶之魔力;而茶性则是一种“通达”五脏六腑的劲道感受,是茶区别于水的本质差异。茶气与茶性重的普洱茶向来被看作具有高收藏价值以及品饮价值的好茶,但如何寻觅这样的产品靠的可不是缘分,有经验的茶人看一眼喝一口,心里就有个大致的评价了。
2. 茶叶经络图
申时茶是指在下午3点至5点,用腹式呼吸法把茶喝到通透,平衡情绪和肌体,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饮茶方式。申时茶的倡导者为北京和静园的王琼女士,所以申时茶和茶人王琼是分不开的,并且王琼茶艺的心境修为也非常之高。
申时茶分“申时生活茶”和“申时茶会”两种。前者是在工作生活中,依个人需要在申时饮茶,从而达到有益健康的一种新的茶生活方式。后者注重注重仪规,以七碗茶会的形式,科学饮茶。
申时茶并未指定茶叶品种,喝什么茶可因人,因季科学饮用,但申时腹中食物残存量过少,不建议喝寒性茶类,应以中性、温性茶稳住,如普洱熟茶、铁观音、老白茶等。
申时茶会由来与意义
2013年前后,全国茶行业刮起了一场申时茶风潮,茶友说申时(下午3-5点)喝茶的方式有些像英式下午茶,那申时茶会是怎么来的呢。
申时茶的倡导者为北京和静园的王琼女士和江西南昌泊园的张卫华先生。王琼女士以和静茶修风靡全国,张卫华先生以泊园茶人服享誉业界。
申时茶会的饮茶形式是根据唐代唐代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所编创:“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3. 茶叶经络实验
活茶(茶叶的一个品类)是构建茶与人体健康内在关联的一类新兴的概念茶,讲究的是茶的回归通过为活茶量身定制的茶疏的方式饮用,最大化的发挥活茶净化身体的功作用,让我们的身体恢复洁净通畅的健康状态,让茶回归最初的健康功用,脱离当下只追求色香味形的单一饮料定位。
活茶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核心意义在于,从环境维护到栽种,管理,采摘,制作,淳化,饮用,都能够一直保持茶的活性。
4. 茶叶人体经络
一是指茶香很强;
二是指茶汤很浓;
三是指茶叶所含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烈;
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茶气,从医学生理角度去窥探茶气,实质是茶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药理作用与人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
茶气对人和人与茶气的互动产生的效应,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样。
感受茶气也有层次之分、轻重之别,有直观感受,有重叠感受,也有多重感受,包括参与了文化、艺术、宗教的情感。
不过也可以这么理解,所谓的“茶气”也就是茶汤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此谓茶气;简单来讲茶气就是茶叶内分解过程中能量的释放,使得肌体舒适,心情愉悦。
5. 茶叶与经络激发的对应关系李辉复旦大学
(1)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以绿茶为例,每100克含蛋白质33.7克、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3.8毫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10.38毫克、烟酸7.1毫克、维生素E18毫克,还含有维生素P、维生素C。所以饮茶可以降低血脂和脂固醇,因而可降低高血压、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维生素C能防止坏血病。
(2)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收敛、杀菌作用,多喝茶对霍乱、痢疾、慢性肾炎和肺炎有一定的疗效。
(3)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能起提神活经络的作用。
6. 茶叶经络论文
牛蹄茶就是牛蒡茶。牛蒡茶是以牛蒡根为原料的纯天然茶品;上等的牛蒡直径3cm,但长度在70cm以上,皮色为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黄金牛蒡。由于牛蒡根部深入地底,更能吸收土壤中的养份,因此营养价值特别高。牛蒡茶色泽金黄,是保健饮品,也可炖、煮、涮、做汤等。
7. 茶叶经络学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习俗的兴起,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多,茶渐渐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领域。如《搜神记》《神异记》《异苑》等志怪小说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王微的《杂诗》都属中国最早一批茶诗。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宋代吴俶在《茶赋》中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名士,大多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但喝多了会举止失措,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心态平和。慢慢地,这些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饮茶被他们当作一种精神支持。
这一时期,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道家看来,饮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茶文化与宗教相结合,无疑提高了茶的地位。尽管此时尚没有完整茶文化体系,但茶已经脱离普通饮食的范畴,具有显著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政治家:以茶养廉,以茶代酒
东晋时,有个叫陆纳的人,他是太守,有一次,将军谢安到访,他就仅上了几盘水果和茶水招待。他的侄子看不过去,就去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结果陆纳把他重打了四十大板,斥责到:“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你不但不能为我增光,还这样讲奢侈,简直是玷污我的素业!”可见他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客人不是吝啬,也不是清高,只是表示提倡清操节俭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他们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饮宴之风。但是,整天大酒大肉,不是谁都消费得起,而且酒喝多了也会举止不雅,而茶则可长饮,又可提神、益思,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为好茶。对他们来讲,饮茶已经成了精神享受。
南朝时,古代的神仙家们开始创立道教,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炼“内丹”,其实就是做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道人们也很爱茶。
在这个时期,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文化套上了交情。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贵族奢侈之风的工具;在文人那里,茶是引发文思以助清兴的手段;在道家看来,它是帮助炼“内丹”,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但是此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正式的学问体系,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那茶文化正式形成,是在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