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茶叶市场动态,茶叶企业新闻,茶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nbmjn.com

东方茶席大赛,90后国潮品牌策划师黄婧婧获茶道传承奖

一、东方茶席大赛,90后国潮品牌策划师黄婧婧获茶道传承奖

茶席,不是简单的喝茶,它描绘出了充满东方韵味的生活美学。

2020年12月4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启幕,为期4天。每年这场深秋的文博会,都有一场关“茶”的大秀――东方茶席大赛,这场赛事历经五届,已成长为两岸合办的最高级别茶艺奖项,更是一个跨界多元、集成生活美学的交流平台。

茶席之美,在于雅,随性自然,以精舍雅器承天地大美。第五届东方茶席大赛的舞台上,一位90后茶艺师吸引了粉丝无数。

国潮品牌策划师

第五届东方茶席大赛茶道传承人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资深媒体人,国潮品牌策划师,少习诗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茶、香、书画领域艺术研习,专注东方美学与文化传承。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黄婧婧的身上有一种安静和沉稳的力量。这次比赛并没有留给她很多赛前准备时间,从初赛入围到决赛,仅仅不到一个月,得知入围的她,对于决赛上的茶席展现,一时竟有些迷茫,究竟应该选择什么主题、选什么茶器、泡哪种茶、设计怎样的席面来参赛呢?

许是今年的冬季回暖,春天似乎来的异常的早,“还来不及抓住冬,就要因为一朵花开恋上春天了。”看着路边的小花,她突然想,不如就做一个关于春天的茶席吧。于是,她用绿色和白色的雪纱模仿溪泉的效果,搭配的茶则、花朵、绿植、篱笆屏风,取之山林,用于山林,复原了一幅古人的《春日宴》,带你我一探千百年前,古人在春日的习习微风中,外出踏青,在溪泉边上宴饮谈笑的场景。

当天,黄婧婧穿上了一套魏晋风的汉服,青春靓丽,古香古色的穿着非常符合当天的茶席主题。然而,刚入场不久,汉服的大袖不小心将茶壶扫到了地上,壶柄顿时摔成了两半,所幸壶身没碎,周围的小伙伴都为她捏了把汗,她急中生智,将茶席上准备的花材摘下一朵粘在了壶柄的位置,将茶壶变成了手抓壶使用,改造过后的茶壶竟然没有与主题格格不入,反而分外和谐,成就了一个美丽的意外。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竹椅的角落处,她用现代风格的隶书写下了苏轼的这句话。“写茶的诗句这么多,为什么写这句呢?”有人这样问她。她说,茶文化是我国传承发展最好的文化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它是贵族文化、精英文化,更因为他是大众文化、平民文化,真正的走入了千家万户中,以茶为趣,助兴歌咏,珍惜当下,体悟人生,妙彻天地,只有内心泰然自若,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也正是她在茶席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吧。

近年来,像黄婧婧这样的新生代茶人越来越多,喝茶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专业,茶艺美学和茶道文化更是在国人愈来愈强的文化自信中,逐渐融入进了当代生活,相信茶文化的春天才刚刚来临。

二、怎样学习茶艺?

看了下面的内容之后,你会对茶艺(道)有所了解的;了解之后再慢慢学,相信你会被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茶文化,有深刻的认识。\x0d\x0a\x0d\x0a【基本介绍】\x0d\x0a[tea ceremony;sado] 烹茶饮茶的艺术\x0d\x0a\x0d\x0a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x0d\x0a\x0d\x0a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x0d\x0a\x0d\x0a【茶道法则】\x0d\x0a\x0d\x0a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x0d\x0a\x0d\x0a【表现形式】\x0d\x0a\x0d\x0a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x0d\x0a\x0d\x0a【茶道历史】\x0d\x0a\x0d\x0a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x0d\x0a\x0d\x0a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x0d\x0a\x0d\x0a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x0d\x0a\x0d\x0a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x0d\x0a\x0d\x0a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x0d\x0a\x0d\x0a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x0d\x0a\x0d\x0a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x0d\x0a \x0d\x0a 中国一般说茶艺,道太庄重,且因为日本先用了茶道这词,茶道强调理念,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是艺茶过程所贯彻的精神,这东西老实说不好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嘛,广义的可以说研究茶叶生产,制造,饮用方法和探究其原理,以达到物质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就是如何泡好茶及其如何享受一杯茶,至于第二个问题,泡不同的茶方法,条件什么是不同的。

上一篇:返回栏目

发表评论

条评论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