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关于茶叶市场动态,茶叶企业新闻,茶行业有关资讯
手机访问 http://m.nbmjn.com

四大茶壶名窑?

一、四大茶壶名窑?

“中国四大名陶”,是指宜兴紫砂陶、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陶、建水紫陶。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器(荣昌区现为重庆市管辖,故“四川荣昌陶”改称“重庆荣昌陶”)、云南建水紫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二、本人有一精美陶瓷茶壶,底款书:江西陈立兴出品 大家帮忙看看这个底款出自何处,陈立兴是谁

通常的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很少有落人名的,有落人名款的很多就是名家或者是特殊意义的!通常都落景德镇制!

把照片挂到网上看看再说吧。

三、茶壶陶瓷是名家吗有没有和一样壶给我看看

您的这一把紫砂壶,造型工艺不错,是名家制作的;一定要好好保存!

四、来自中国的紫砂壶漂流至欧洲,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紫砂,素朴低调却强而有力地塑造出世界茶器的经典,却未获得世人的充分关注。17世纪以来,与中国茶文化一起席卷世界的茶器就是紫砂壶,那些紫砂壶宛如一艘艘小船,承载着饮茶风尚,航行于全球贸易网络。

1全球紫砂意象示意图。制作/莺歌陶瓷博物馆

“紫砂漫游聚焦台湾”有别于过去直接讨论宜兴紫砂的众多展览,它以全球史为框架,放眼于400年来世界各地呈现的紫砂意象,通过来自荷兰、日本、东南亚、闽粤、台湾地区的展品,讲述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如何随着饮茶风尚输出全世界,成为各地茶壶的典范。

2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开箱。摄影/黄俊嘉

原本来自中国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不仅成为闽粤地区工夫茶文化的主角,亦是欧洲饮茶、日本煎茶等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展览并陈比较世界各地对紫砂壶的消费、品鉴、追摹与蜕变。本文为诸位分享紫砂小船漂流至欧洲所呈现的紫砂意象,重新评估宜兴紫砂在世界陶瓷史及世界茶文化中的历史定位。

3荷兰国家博物馆借展品点验情景。摄影/黄俊嘉

紫砂与红陶的变奏

全球史脉络下的宜兴紫砂在欧洲区最重要的展现在于,此地保存有16世纪外销至欧洲的宜兴紫砂茶壶,早于其他地区;再者,传入欧洲的紫砂壶千姿百态、装饰丰富,也是其他地区不多见的。这些特色可见在17世纪晚期之后的欧仿紫砂壶及18世纪中期后的欧洲茶壶上,并延伸出现今繁复的西式茶具套组。

4走入展场,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片“百壶墙”。设计者/ 胡幼函

紫器东来

展中欧洲区18组(件)来自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都是首度来到台湾。“紫器东来”主要展列了17到 18世纪销往欧洲的宜兴紫砂,有提梁壶、圆腹壶、方形壶、仿生自然壶、茶叶罐等多种形制,仿生自然壶又有梅枝壶、葫芦形壶与瓜形壶。

5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外销宜兴紫砂器。摄影/施静菲

此次展出的紫砂海棠式贴花扁壶与16世纪末、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一件紫砂小壶十分相似,无论壶形、尺寸大小或壶底的叶片贴饰,都近乎一致,推测两件或可能出自同一间紫砂作坊。

6紫砂海棠花形扁壶,约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国宜兴,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研究指出,宜兴可能有成立专门外销的工坊,参考同时代的福建德化窑、江西景德镇窑外销瓷,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制作符合外国市场审美品味的作品,如贴花装饰、大尺寸等;重要母题有婴戏纹、龙抢珠纹与葡萄叶纹。如荷兰国家博物馆所藏一件镂空钱纹高圈足的瓜形壶,二弯流嘴,口沿包覆银扣装饰。壶嘴、壶钮与壶把皆仿作瓜藤。壶身表面满布贴花的大型叶纹以及果实的纹饰,采用贴花方式,先将泥料填入模具成形,再用工具挑起,贴于壶胎,藏身于壶盖后面的松鼠,用模具成形后再细部雕刻,以泥浆贴在壶盖上。叶片大小相间,叶脉刻画细腻,成串的果实点缀其中,盈满匀称。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藤蔓由枝干处延伸而出,由粗而细,其蜿蜒萦绕的形象,颇为生动自然。壶身下半部为高圈足,以镂雕铜钱的纹饰,呈现出镂空穿透的玲珑效果。

7紫砂贴花松鼠葡萄纹瓜形壶,17世纪末,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 荷兰国家博物馆

宜兴外销欧洲紫砂壶,立体纹饰是其美感特征,独具新意地诠释了同时期其他外销品类上所没有的纹饰,表现出另一番活灵活现的中国风韵味。外销欧洲后,这类壶形变成他们仿制的参考模本,为欧洲的新兴茶具提供设计基础。

品牌序曲

17世纪后期的欧洲静物画Dutch Family Taking Tea,展现荷兰阿姆斯特丹富商家庭的饮茶情景,画幅中心的圆桌上可见亚洲各地进口的茶具,男主人手持的壶很可能就是宜兴紫砂壶。当时对茶壶的需求高,但宜兴紫砂壶销入相对少,促成当地陶瓷工厂以红陶来仿制宜兴紫砂,甚至成立品牌内销,为后来18世纪欧洲瓷厂奠定烧制技术、器形、美感经验的基础。

8 Dutch Family Taking Tea. Asia in Amsterdam

荷兰是欧洲模仿宜兴紫砂最早的地方,其中不得不提到荷兰陶匠米尔德(Ari de Milde)这位开山祖师。早在17世纪后半叶,米尔德便开始对宜兴紫砂进行器形和装饰的模仿,尤其是在纹饰贴饰的部分,可以看到他对于“梅花纹”有深刻的揣摩。这时,米尔德红陶壶已经具有商标――椭圆形的“奔狐”标志。这个陶厂日后还出品了八边形茶盘,盘面上的植物花纹,似乎因袭西方纹饰传统,变成莨苕纹、卷草纹,可以想象在追求中国风样式的时代里,创作这样一件深具欧洲本土风格的工艺品是何等不易;另外,在盘子正中间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形式化的商标――带皇冠的茶壶,如果注意盘面,里面隐藏了五枚“奔狐”标志。

9红陶“米尔德”(De Milde)商标八方茶盘,17世纪末―18世纪初,荷兰代尔夫特,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10白瓷彩绘花卉纹壶,18世纪中期,德国迈森,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当时的荷兰,具有烧制陶器技术、仿制中国陶瓷能力的陶工们,会向欧洲四处迁徙。在英国,有来自荷兰的Elers兄弟,他们将仿制紫砂壶带入另一个欧洲本土化的高峰。展出的三件英国红陶茶壶,除第一件颇具宜兴壶特有的仿生自然特色,其他两件或多或少已经往当地器形变化,如较高的一件,推测很有可能是根据欧洲金属咖啡壶的形制制作而成,上面的纹饰加入洛可可风格的样式,可见英国从模仿荷兰的仿宜兴紫砂到自己独具匠心的发展。

11 Pieter Gerritz van Roestraten(1670―1699),Still Life

12“邵天其”款紫砂贴花龙抢珠纹壶,18世纪,中国宜兴,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荷兰国家博物馆

欧洲产制陶瓷的练习、渐进的变化,无形中导致了欧洲的陶瓷跟中国的样式愈行愈远,产出自己特有的造型与美感意识。在这样集大成的节点上,我们可不可以说,模仿宜兴紫砂促成欧洲当地陶瓷品牌的诞生呢?这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

奢华茶组与装饰

欧洲套组的出现比中国晚,从自由搭配到18世纪中期以后的固定形制,甚至出现超过20件以上的茶具套组。17世纪荷兰贸易黄金时期的图像中,可见到紫砂壶搭配青花杯这类来自中国的茶具套组形式:加有金属链的紫砂梨形小壶、青花杯盘及水盛。展览再现了静物画中的茶具组合,特别是这把荷兰国家博物馆藏的宜兴龙抢珠纹壶,壶身、盖、钮皆呈圆鼓状,腹上贴饰龙抢珠纹,附带镶嵌镀金饰件及链条,设计细致,底部有“邵天其”款,而欧洲收藏中极少见到带有作者名款的紫砂壶。

13中国风人物纹把杯,18世纪,德国迈森,彩绘,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旁边也展示了迈森瓷厂的白瓷金饰糖罐和茶盅,开光处绘制中国人饮茶图样,是按1720年开始活动于迈森的画师H roldt的中国风设计稿集绘制。这本设计稿集对18世纪欧洲窑厂瓷器装饰产生很大影响;茶盅底部的双剑交叉符号,是1722年迈森督察官建议强者奥古斯都后开始采用,今天是世界有名的瓷器商标。

14转印贴绘白瓷花卉纹茶组(27件),19世纪中期,俄罗斯圣彼得堡,台湾私人藏。图片来源/莺歌陶瓷博物馆

18世纪中期,英国贵族家庭开始流行下午饮茶,繁复成套的茶组也应运而生。此次展出19世纪的两组西式茶具大型套组,一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瓷厂出品之转印贴绘茶组,另一组是美国市场订制的中国广彩茶组。欧洲人饮茶不像中国人鉴赏茶汤,荷兰人率先在红茶内加入牛奶和砂糖,因此茶具组有不同于典型中国茶组的牛奶壶和糖罐;此外,拥有大型套组也表现主人的社交礼仪。(文/金芳如、黄俊嘉、谢宗儒)

文施静菲、王淑津、黄俊嘉、金芳如、谢宗儒(依文序排列)

图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本刊资料室

#赠刊#

发表评论

条评论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