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础性产业对国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16 15:16   点击:179  编辑:admin   手机版

飞鸟聊财

18:10山西

关注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随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带来相关要素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的变动,最终使得不同要素持有者的相关利益发生改变,尤其是随着投资方向和规模的调整,会使得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改变,从而对居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01

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

随着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以及科研力度的加大,服务业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会受到更多重视,投资规模扩大,增加值提高,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最终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

当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时,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是,资源利用率的明显提高,这主得益于技术创新转变为生产能力的提高,打造出整个产业新的增长点,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当更多的资源投向第三产业,该行业一方面既能因为非合意产出的减少使行政处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又因为新技术的使用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使的从事该产业生产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中的每个投资者都是“理性人”,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最终全社会的生产率普遍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的边际成本降低,边际产量提高,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

劳动者的工资最终是由劳动者的边际生产能力决定的,所以随着边际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会提高。

由于第三产业工资率的提升,各产业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劳动力在各行业之间的迁移,但对第三产业来说,劳动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才能胜任工作,这无疑成为广大农村人口进入第三产业的巨大障碍。

同时,第三产业往往集中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地区,农村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较少。

相反,作为城镇居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城市整体受教育水平一般比农村要高,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不存在产业进入壁垒。

同时在地理位置上,第三产业更多存在于城市地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能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资源,所以在竞争当中处于有利地位。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产业细化、劳动分工专业化,使得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边际生产率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优势具有加强的趋势,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

另一方面,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首先向第二产业转移,最后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根据刘易斯的观点,我国具有二元经济特征,城乡之间的收入状况存在差距,当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回报率时,会使得劳动力从低收入的产业部门向高收入的现代化部门转移,最终使得农村人口收入增加,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迁移,会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原先的传统生产部门从业人员数量减少,资源分配中的人均占有量增加,工资水平上升,使得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收入增加。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在部门之间充分流动,这也使得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水平得以改善,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在传统产业部门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最终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所以,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最终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02

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

就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由于污染大、生产技术落后等特点,会逐渐被淘汰掉,这些产业的没落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此时,新兴的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自身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因此,这些产业就吸纳了传统产业所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就业结构。

199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50.1%、23%、26.9%,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转向第二、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到2017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为26.9%、28.1%、44.9%。

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结构。

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工资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工资水平最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必然会从工资率低的行业流入工资率高的行业,从而使得就业结构发生转变。

具体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主体,各行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城乡劳动力,此时,就业结构一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

而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第三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者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

由于第三产业起步于城市地区,创造出的就业机会首先被城市居民所知晓,同时,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相比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更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就业要求。

所以,大部分第三产业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被城市居民给占有,由于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相比于第一、二产业要更高,因此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城镇化水平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78%,在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到201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增长到59.58%。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来说,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其造成的影响有两面性。

一方面,城镇化水平会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政策主要扶持的是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在城市地区展开,相比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这吸引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期获得更高的收入,由于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这也就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通过从事更高工资水平的工作,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涌入,使得城市的劳动力大量增加,从而导致均衡工资水平下降,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这一升一降的过程中,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其次,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会不断加强,随着城市产业的过于密集,城市的空间不断缩小,土地的租金会变得更加昂贵。

因此,一些资金财力不是十分雄厚的产业会逼不得已向农村地区转移,这也可以进一步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更多的劳动力获得更高的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并不具备畅通的流通渠道,户籍制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城市人口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相比于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且,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地区的居民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且父母的教育思想比较先进,孩子成才的概率更大。

反观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设施的落后,部分父母教育思想的欠缺,使农村地区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比较差,难以满足城市地区产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

因而,更多的高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还是被城市居民所占有,农村居民只能从事对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低工资水平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承担城市地区高昂的生活费用。

这些都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先天优势,又会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最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这样势必会使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资金支持减少,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综合以上来看,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既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能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这种影响如何,取决于两种影响路径的强弱关系。

03

结语

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起初会更多地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又会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3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用企微营销软件就找【有机云】

有机云-企微私域自动化

广告

宏观展望|徐奇渊:把市场信心的第一把火尽快燃起来,内需值得期待

澎湃新闻

中国投资融合链直播短视频链暨网络直播主体信用评价系统正式启动

中国青年网

新华财经早报:1月10日

新华财经客户端

千万不要去补牙,在重庆单颗种植牙十分钟完成,查看价格表

重庆团圆口腔

广告

看更多热点资讯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均衡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和二者的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分析了我国2000-2014年产业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并用刻画二者本质的代理变量进行了因果分析和回归分析,寻找它们的动态关联和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业结构协调指数和第三产业占比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组合政策建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