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省茶叶条例
茶业大企业不多
贵州有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达到4990家,但是大多数规模都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茶叶加工方面,品牌运营企业比较缺乏。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就是种茶、摘茶、制茶,茶叶深度开发,茶文旅整合等还有许多值得深化的地方。 品牌叫得不够响
全国十大名茶,贵州仅占一席。
2. 贵州茶产业政策
贵州产业结构总体为“12+10+10”发展格局,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共32个细分产业。第一产业农业“12”个细分产业分别为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石斛、油茶、辣椒、刺梨、中药材、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竹产业,后追加皂角产业,实为“12+1”个农业产业;第二产业3“10”个细分产业分别为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包括基础能源、基础材料、新型建材、清洁高效电力、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和大数据电子信息;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10”个细分产业分别为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融合、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科技研发、文化产业、养老服务和会展服务。
3. 贵州省茶叶有限公司
目前贵州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是贵阳也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销售市场和集散中心,目前市场入驻有386家商户。
走进市场,空气里便弥漫着清甜的茶香,每户商家都在商店的醒目位置展示着新上市的春茶,有的茶台前落座的顾客正在品茶、选茶、买茶。
贵州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了解到,翠芽、毛峰、雀舌等明前春茶已上市售卖,产量、价格比去年有所提升,销售情况比去年更好。
4. 贵州省茶叶协会
贵州余庆小叶苦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是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是贵州省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是遵义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单位、贵州省质量检验协会茶叶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余庆小叶苦丁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中科院院士、营养学家谈家桢誉称为“绿色金子”。公司生产的“春夏秋冬”牌余庆小叶苦丁茶,曾先后荣获“世界名茶特别金奖”、“中国北京茶博会特等金奖”、“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等二十余项国际国内殊荣。 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广州、香港、台湾、日本等
5. 贵州茶叶局
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位于我国茶树的起源中心。1980年,科学家在贵州晴隆考察时发现一颗茶籽化石。1988年10月,经多家单位的专家鉴定,这是一颗“距今一百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由此贵州的茶籽化石成为研究茶树起源历史的重要材料。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类型非常丰富,遗传多样性高,分布着大厂茶、秃房茶等野生茶树群,是我国宝贵的茶树基因库。目前,贵州正在着手准备古茶树资源库的相关建设工作,加强基因普的建制研究工作,让贵州古茶树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6.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因为餐馆、超市可以解决民生问题。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在外办公、工作的人员,吃饭需要依赖餐馆。而超市是百姓选购油、盐、米、酱、醋、茶最直接的场所,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据地。只要餐馆、超市严格遵守防控疫情的政策、条例,有序把控好人员出入关,不拥挤、不扎堆,是政府部门允许的。
然而养生馆和足疗馆,基本上都是密闭空间,无论做养生项目还是理疗,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把控好防疫工作。稍微不注意容易出现疪漏,酿造成严重后果。而且疫情呈现时,民众暂时不做养生、足疗亦无妨。
7.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序号:413;编号Ⅷ—63)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国唯一因茶进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共有1315个项目向文化部申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媒体公示,最后由国务院批准确定518项,在这众多的项目中,武夷山市申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唯一茶类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是世界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在传承了绿茶、红茶制作的科学精华基础上出新,继承了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武夷乌龙茶神韵,其制作工艺、技能具有科考、科研价值,主要分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步骤,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张天福、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武夷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武夷山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质量标准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加强大红袍证明商标管理使用,执行有关质量的监督和检测,通过对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确保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和进一步保护.整合全市的茶叶科研机构,以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为主,建立发展各种科研专业机构,为民办为主,在传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通过整合品牌,加速茶业产业化和与它相应的机械化制作,注重传统工艺技能和传承应用使之相得益彰,让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先进技术相辅相成,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延续.
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陈孝文、王国兴、刘峰、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吴宗燕、黄圣亮、游玉琼、刘国英、苏炳溪
8. 贵州省茶叶管理条例
2021年贵州省茶产业的总体目标是: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30万亩;全年茶叶产量实现45万吨,茶叶产值达到560亿元、同比增加11%以上,力争实现580亿元、同比增加15%以上;全年贵州茶叶出口力争实现3亿美元,同比增加30%。2021年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聚焦品牌,引领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助推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做强自主品牌,提高贵州茶直接出口比重。
四是培育茶文化,促进文产融合。
五是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夯实全省茶产业发展基础。
六是加强市场营销,全方位助推贵州茶市场开拓。
七是坚持科技兴茶,推进全省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9. 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
贵州是中国野生乔木大茶树和灌木古茶树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在2016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获得“中国古茶树之乡”授牌。
自2015年起,经多方审查论证,沿河县野生古茶树目前已发现100年以上树龄大树茶40000余株,其中树基干100公分以上大树茶100余株,形成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为集中的古茶树园,在国内都属极为罕见的珍稀茶树库源。
10. 国家对贵州茶叶的政策支持
盘州市产茶叶的,叫保基茶叶。
保基茶叶产地范围为贵州省盘县保基乡、羊场乡、淤泥乡、鸡场坪乡等2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保基茶叶,贵州省盘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基茶叶品质优异,以香气浓郁和茶色绿润而出名。保基茶叶历史悠久,
11. 贵州茶叶标准技术规程
1)华南茶区一般种植大叶种,如广东红星茶场、中龙茶场,种植的均为云南大叶茶,种植密度为行距一般为150~166cm,株距为45~50cm,每亩1000株以下。
2)江南、江北和西南部分茶区大都采用单条种植,种植密度行距基本上在150~165cm,丛距25~33cm,每丛定苗2~3株,每亩2500-7000,这种行间宽、株间密的种植方式,使茶树组成了个比较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茶树幼年和壮年的生长,有效地延长稳产高产的年限。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证明,在选用良种和搞好茶园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肥、采、剪等技术管理,能提早成园,并获得高产稳产,4~5年生亩产干茶100-150kg,10年左右的亩产300~350kg,其稳产高产的年限可持续20年以上。
3)近年来,贵州、浙江、四川等地开展了多条栽试验,采取苗圃式的宽畦多行式布置茶树,把单位面积内的种植密度提高至16400~3000株/亩,在幼年期加强管理,2~3年内亩产干茶50150kg,4~5年亩产干茶可达250kg以上。多条栽茶园具有成园快投产早、早期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是,随着年限的持续,常导致茶树个体生长的削弱,后期产量下降,茶树可能出现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