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武夷山观岩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问岩茶叶有限公司)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2 09:20   点击:21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武夷山问岩茶叶有限公司

武夷山的岩茶,统称为武夷岩茶。但是岩茶是一种很吃小区域气候,日照,雨水等小环境影响的。所以武夷山的岩茶被划分为好几个俗称的等级:正岩,半岩,洲茶,外商。说法很多,大致主流是这种说法。其中正岩为景区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坑两涧。在景区周边的比较好的,俗称半岩。其他武夷山行政范围内的,叫洲茶。外地来的茶叶叫外商茶。

 星村镇是武夷山比较大的一个乡镇。囊括了主景区的正岩山场,一些半岩山场,洲茶也有。要问是否正岩,还要在明确一下,大概哪个村,哪座山,才能确定是不是正岩。

2. 武夷山问岩茶叶有限公司怎么样

不是茶的品牌,是茶的产地。

九曲溪位于福建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

因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

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

又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

由于九曲溪地处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

而武夷山又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所产的武夷岩茶名扬海内。

所以,"武夷岩茶九曲溪",历来为人推崇。

3. 武夷山问岩茶叶有限公司官网

水仙品种原产建阳水吉大湖的桃仙洞,约在光绪年间,水仙品种传入武夷山,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目前,水仙茶是武夷岩茶中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高、传播最广的品种之一,是一种品质非常高的茶叶!具体如下!

大岩水仙是什么茶?

  武夷水仙茶的种类

  1、武夷水仙

  是指种植在正岩山场外、武夷山行政辖区范围内系的非老枞水仙。它们广布于武夷山各个乡镇,是武夷岩茶最大的组成部分,其中以高山产区的水仙品质最好。

  2、正岩水仙

  是指种植在正岩产区内的水仙,以马头岩、慧苑坑、水帘洞顶等处的正岩水仙最为著名。种植时间较长,有不少是百年老枞水仙,加上正岩山场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造就出的茶叶是水仙系列中品质最优的。

  3、老枞水仙

  一般指五六十年以上树龄的水仙茶树。树龄越长,品质越好。老枞水仙正岩产区以马头岩、慧苑坑、水帘洞顶等处较为著名,高山产区的以吴三地最为著名。

4. 武夷山岩茶莫问

十大最贵岩茶价格排名,顶级武夷岩茶

不少茶友们都听说武夷岩茶的价格很贵,喝的起岩茶的人瞧不起其它茶叶,但岩茶到底有多贵呢?恐怕大家都说不上来。今天,这里就为大家介绍顶级武夷岩茶的价格。十大最贵岩茶价格排名如下:

1、顶级金佛:0.9万一斤,茶香幽奇,滋味甘醇,十分耐泡,相比下面的岩茶,价格上比较亲民。

2、素心兰:1.78万一斤,香水气韵俱足,被茶友形容为“如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内外兼修,秀外慧中”。按一泡茶5g来算,一斤茶叶可以冲100泡,相当于一泡茶的价格近两百元。

3、九天流香:2.8万一斤,这是一款牛栏坑肉桂,汤色橙黄透亮,花果香明显,口感醇厚,饮后满口生香,相当于一泡茶近三百元。

4、纯种大红袍:3万一斤,市面上的大红袍多为拼配,纯种大红袍很少见,一泡茶的价格要三百元。在三泡之后,纯种大红袍的功底显露无遗,汤水入口极甜,有稠感,香气细腻持久,到了第十泡依旧如此。

5、金油滴:6.88万一斤,对于金油滴的详细资料不多,但茶如其名,其茶汤非常厚顺,且香气幽细,据说是一款陈茶,一泡茶要六百多元。

6、牛首:9.6万一斤,这款茶是孝文家茶的,是牛栏坑肉桂中的上品,汤色橙黄,滋味浓醇,回甘鲜活,香气高锐,穿透力强,一泡茶要九百多元。

7、空谷幽兰:12万一斤,岩上家的,对比“牛首”价格贵上不少,相当于一泡茶的价格要一千两百元。

8、王威王:13.9万一斤,相当于一泡茶的价格要一千四百元,恐怕只有土豪才喝得起。

除了上面这几款岩茶,顶级天价岩茶还有手尚功夫的远香,9600元一泡;古井的九涯丹枞,8888元一泡;瑞泉的圣匠,7760元一泡;岩霸的吴嫡,8000元一泡;天驿古茗,6000元一泡;林家茶邸的万丈丹青,5000元一泡;手尚功夫的远香飘近,3760元一泡;九曲韵枞的月里神牛,3600元一泡;独韵的独韵号(十三棵),2688元一泡。当然,以上几种为非卖品,有钱也未必喝得到。

家里有矿的也可以考虑下面这几种顶级岩茶,价格同样很贵,包括:

九鹤的鹤顶红、凯捷的道地正韵、红袍村的西楚霸王、岩印的莫问、溪谷流香的念念不忘、八马的牛一红装、武良叶的一叶难求红装,价格3000~4000元一泡;永乐天阁的王威王红装、岩霸的坑爹、叶福新的金砖、岩上的空谷幽兰,价格2000~3000元一泡;

九鹤的香甘厚、詹御岩的牛就是牛、瑞泉的匠心归来、万木如秀的一品牛爵元、溪谷流香的必有回想、曦瓜的曦瓜一号、手尚功夫的枞阳来事、熹茗的壮元茶肉桂、其云的天地人和、石上一品的嘉叶一号、瑞芳的百年瑞芳,价格1000~2000元一泡。

5. 武夷岩茶茶叶公司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2。

6. 武夷山市武夷岩茶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第十名,鹰肉,鹰嘴岩肉桂

鹰嘴岩位于武夷山北天心景区,从古崖居往西行约数百米为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岩峰嘴岩及附近若干石头相叠而成。

鹰嘴岩肉桂:汤色清透红艳澄净,滋味果香明显,入口霸气,桂皮香高扬,馥郁,香气纯净黏稠度,顺滑度一流,喉感温顺,回甘干脆绵长,叶底松软,舒展度,蛤蟆背明显,耐泡。

第九名,狮肉,青狮岩肉桂

青狮岩坐落在武夷山景区北面,是天心村岩茶的主产区,“狮肉”产自武夷山景区水帘洞山场一带,极具岩骨花香。

青狮岩肉桂:汤水甘香细,乳香花香并见,入口醇厚,饮后齿颊留香。

第八名,心头肉,天心岩肉桂

天心岩在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的地理位置据说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如同天之枢极,众星拱月,故名“天心”,山北著名的名胜古迹,如流香涧、玉柱峰、慧苑岩、鹰嘴岩、水帘洞、马头岩等都在它的周围。岩下有永乐禅寺,楼阁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

天心岩肉桂的特点:桂皮香稳、汤水醇厚、甘甜、饱满、口感岩韵显著、回甘快、耐泡度较好。

第七名,龙肉,九龙窠肉桂;竹肉/猪肉,竹窠肉桂

名枞原生地---“大红袍”通往天心岩的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形如九条龙。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

竹窠茶园夹在慧苑坑和三仰峰之间,海拔高度290米至500米。茂盛的植被里布满着片片茶园,其中“罗秀”、“庙基”、“玉柱峰”、“茶子窠”、“上、下天阁”等茶园种植了肉桂、水仙、北斗、大红袍等品种茶。

站在山顶放眼四周,无论险峻高低,都被穿插种植着点点茶树。

第六名,马肉,马头岩肉桂

 位于大红袍南面,该峰北面有小径可登,十分险峻,有勇气攀登峰顶者,可环视武夷山景区大部分岩峰,颇美。四周皆为茶园,正岩茶主要产地。

马肉,“就像四十岁的男人,香高又醇厚,而口感的美又有女人的柔魅。但此款茶,从韵味上还达不到四十岁男人的味道,还是些许细腻内敛些。”

第五名,象肉,象鼻岩肉桂

九十九岩之一。位于八曲溪南,是一块狭长形的岩体,形似一只巨象饮水于溪畔。象鼻岩肉桂,汤色清透澄净,具桂皮香,花果香及奶油香,入口醇厚,回甘快。

第四名,三仰峰肉桂

其位于七曲溪北,所产肉桂(羊肉),干茶呈果香,条索紧实分明,做成中火火候。香气浓锐,典型高峰山场特点,桂皮香和花果香兼具。

第三名,羊肉,杨梅窠(岩)肉桂

位于九曲溪北三仰峰抬头向东,为武夷山最顶峰,高者为大仰,中者为中仰,再其次为小仰,故名三仰峰。其三仰峰这里古树环绕,密叶交荫,沿途景色迷人、曲径通幽,仰望三仰峰,十分雄伟壮观。

第二名,虎肉,虎啸岩肉桂

虎啸岩景区面积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屈指可数的独具泉水天趣的佳境之一。

在虎啸岩中的肉桂茶园以宣夷堂茶业的居多。盘踞在九溪曲南一线天北面,怪石崔嵬,流水迂回,是一个独具泉石天趣的佳境,虎啸岩有“极目皆图画”的美称。

第一名:牛肉,牛栏坑肉桂

牛栏坑肉桂“牛栏坑”,以其独一无二的山场、气候,成就其为“三坑两涧”的核心产区之一。

更以“肉桂”出名,老茶鬼都以“牛肉”作为独特称呼,所有的牛肉都以传统古法炭焙工艺制作,以“霸道高香”俘虏了众多老茶客,为肉桂中的上乘之品。

武夷山肉桂茶,远不止这点“肉”,鬼肉、鹰肉、猫肉、虎肉、狮肉、心头肉、猪肉、骆驼肉、羊肉、牛肉、龙肉、天鹅肉……武夷山里的茶,岩岩都有独特的味道。

7. 武夷山问岩茶业有限公司

大坑口一号岩茶,就属于武夷山岩茶最核心的“三坑两涧”中“三坑”的大坑口。

大坑口一号岩茶叶品质非常好,品尝大坑口茶叶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武夷岩茶中的“岩骨花香”,知道什么是岩韵、兰花香、口舌生津、舌底涌泉、回甘持久,广受广大的消费者认可

8. 武夷山问岩茶叶有限公司招聘

项南(1918—1997),原名项德崇,连城县人。1918年11月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随父亲项与年从事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开辟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创建抗日新政权,开展敌后根据地的财政建设,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青年团书记、华东局青年团书记、团中央书记、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党的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7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

项南,1980年底至1986年5月主持福建省的工作。在福建期间,他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真正落实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他为福建的改革开放绞尽脑汁,为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他高瞻远瞩,勤政爱民,胸怀开阔,光明磊落。可以这样说,没有他,福建的改革开放要推迟若干年;没有他,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走到全国的前列。他是福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领导者。

推动农村改革,提倡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1981年之前,福建农业生产责任制没有推开。主要问题是当时福建有些领导,对安徽省所推行的责任制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不赞同包产到户,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分田单干,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对待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态度,不仅消极对待,而且持反对的态度。

项南来闽,开始只是常务书记,第一书记仍是廖志高,不过项南来后不久,廖志高即离职住院治病,福建的工作由项南主持。项南到福建后,首要任务就是把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宣传,推动改革开放上。他首先是放手在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由此,农业生产被动的局面才很快得以扭转。

项南在福建深入调查后,根据福建的特点提出要大念“山海经”,进行八个基地建设。他认为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田少,人均只有七分耕地。要使福建富起来不能只靠这些田地。福建只有1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山地却占了80%以上,而近海渔场和滩涂就有13万6千平方公里。山海之中有极大的财富,只有开发山和海,大念“山海经”,福建才能富起来。福建山地多田地少,不能“以粮为纲”只种粮食,应该大力发展林业,发展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

在大念“山海经”的同时,应该建设八个基地。这八个基地就是林业基地、海洋基地、经济作物基地、牧业基地、轻工基地、外贸基地、科教基地、统一祖国基地。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八个基地审议时,项南在发言中说:过去我们与台湾处于对峙的局面,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因此有必要考虑:福建面临这么大的海洋,福建人又历来在航海方面有本事,怎样把这辽阔的海洋利用起来;福建山林面积很大,在长江以南,福建的森林可能是我国最重要的基地……福建发展经济作物大有可为,能不能成为一个经济作物的基地呢?福建还有3000多万亩的青草坡地,可以发展成牧业基地。有这么多的林木、水果和畜产品,又为轻工基地、外贸基地打了基础。福建历来是出人才的地方,科学教育这方面也是个优势,可以成为科教基地;福建面对台、澎、金、马,对台政策由中央来制定,但许多工作要靠福建来做,福建应当成为统一祖国的基地。

八个基地中,林业基地被摆在首要的位置。他还以超前的眼光,提醒人们要重视促进林业与旅游的结合。1981年,他考察武夷山后指出,这么好的风景区,将来来这里旅游的人,不是几万,而是几十万、几百万。当时建阳地委书记反映没钱开发,项南表示5年之内,省里每年拨给武夷山100万元。后来,省里还帮武夷山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于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武夷山还评上世界地质、人文双遗产。因此,可以说是项南首先把武夷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福建省委于1981年秋正式作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决定。1984年9月29日,福建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原则通过了《福建省八个基地建设纲要》(试行)。同年10月6日,《福建日报》全文刊登这个纲要,并配发社论“治闽富民的行动纲领”。福建农村由此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项南针对福建经济落后,没有大工业的情况,非常重视发展乡镇企业(社队企业)。他对晋江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社队企业极力赞扬,多次到陈埭视察,称陈埭是“一枝花”,福建第一个万元乡。在发生“晋江假药案”时,他提出要“捉虫护花”,在严肃处理违法企业的同时,要保护合法的社队企业,可是项南却因此受到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的谴责。1986年,因“晋江假药案”承受巨大压力,项南从福建省委书记位置上去职。

晋江人民,特别是陈埭人民非常怀念项南,在项南离开福建后,他们还出资10万元,在项南的家乡连城县朋口镇文地村建设了一所小学和村部,表示对项南的怀念和感谢。

项南认为,农业要发展还必须规模化、机械化,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他举了他的美国老朋友韩丁种田的例子。韩丁(曾任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一人种了1600多亩地,就是凭农业机械,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烘干、入仓的全部农活。

实践证明项南大念“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经济作物、多种经营,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对山区老区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松绑”放权,推动城市企业改革

项南在农村推动生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的同时,还考虑城市企业如何实行改革。福日公司总经理游廷岩到广东参观学习后,给项南写了一份汇报材料,提出要给企业自主权,冲破束缚企业手脚的条条框框,企业才能有活力。项南看后,感到这个材料很有针对性,是个值得一试的好办法。项南在征求其他几位书记的意见后在材料上加按语印发省直各部、委、办、厅、局及地、市领导,要求各地选一二个企业照游廷岩的意见搞试点。项南在不久后召开的省人大会上,表扬了游廷岩,鼓励大家大胆地起来冲击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项南代表省委的这个表态,给热心改革的厂长经理很大的鼓励。

1984年3月23日,一份代表55位厂长经理心声的呼吁信《请给我们“松绑”》呈交给项南。项南接到呼吁信后,即在上面作了热情、肯定的指示:“此信情词恳切,使人读后有一种再不改革,再不放权,就真是不能再前进了的感觉。”他要求《福建日报》次日刊登一版头条,并派记者到省委组织部等单位找领导,谈谈他们对55位厂长“呼吁信”的看法。项南认为,《呼吁信》提出的问题触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符合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要求,强调要以此作为政策的突破口。

项南在福建的“松绑”放权,不仅对福建省城市企业的改革吹响了进军号角,而且对全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4月15日,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委邀请55名厂长、经理中的5位代表进京,座谈“松绑”放权和体制改革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国家体改委主任童大林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童大林热情地指出:“松绑放权”不仅是对体制改革,而且是在整个经济工作的池子中投入了一块石头,引起了小浪……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也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福建)省委、省政府积极支持‘松绑’和采取的放权措施,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好评。”5位代表还应邀到中央党校、《红旗》杂志社进行座谈。此举再经《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省纷纷到福建来学习“取经”。5月10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对企业要求“松绑”放权给予肯定。由此可见,项南支持与推动企业“松绑”放权在全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要发展福建经济,首先要抓基础设施建设

胡耀邦当总书记时,曾在1982年11月来福建视察。当时他说,福建处于落后的现状,不能怪福建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因为过去中央认为福建是国防前线,中央的大项目没有一项安排在福建;现在中央也只能给政策,把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省,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福建的发展主要靠福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希望福建经济建设能走到全国的前列。

项南到福建后,经过了解,认为福建经济的确十分落后,应该奋起直追。过去认为福建是国防前线不能搞大型经济建设,有些失误。那么台湾他们为什么能搞?台湾土地面积只有福建的三分之一,人口只有福建的三分之二,而台湾的GDP是福建的10倍左右,人民收入也是福建的好多倍。福建至少要花二三十年才能赶上当时的台湾经济。

福建怎样才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较快地发展经济?福建当时经济十分薄弱,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没有商用机场、港口,没有高等级公路,只有一条通向省外的铁路,技术设施也很落后。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有些华侨、外商来福建考察,就被这种落后状况吓跑。为此,项南与省委、省府领导反复商量研究后,提出首先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要节衣缩食,利用外资,建设十大项目。这十大项目是:两套程控电话,福州、厦门各一万门;福厦两个飞机场,厦门为国际机场;两个万吨级港口码头,福厦各一个,厦门建一个3.5万吨码头;两个电站,水口水电站140万千瓦,马尾火电站120万千瓦;改造两条铁路,使鹰厦铁路、外福铁路实现电气化。项南说福建条件差,只能硬着头皮,从这些最基础的设施做起,这叫做筑巢引凤。这些项目搞上去了,死了才能瞑目。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步改变了福建省的落后面貌。福州程控电话,比广东还早些建成,有些外商来闽考察,问打国际电话怎么打?被告知在酒店房间里就能打。他们打通了感到十分惊奇,真没想到改革开放才几年,福州就有这么大的进步。

项南并不满足于这些项目的建设,他还想得更多、更远。有一次,项南带领计委、建委、财政等省直综合部门负责人到湄洲湾去考察,曾提出了开发湄洲湾的设想。湄洲湾的开发是项南最先提出的,也是项南的雄心壮志。

以智取胜和引进人才

项南到福建主持工作以来,多次提出要“以智取胜”,把“以智取胜”作为福建发展的战略思想。项南说,以智取胜,这对福建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的工业基础薄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远远落在全国之后。福建要在这样落后的起点上走在全国“四化”建设的前头,就要来个跳跃式的发展。要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强调以智取胜;要造就宏大的科技队伍,培养一大批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具有各种专长的优秀人才,同时又要大胆地、不失时机地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能够从现在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迈开步伐,尽快缩短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过渡的时间。

当时福建省人事局根据项南的战略思想和具体指示,着重做了如下几项工作:首先是挖掘人才潜力,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开展人才交流,调整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专业人才;从社会上吸收闲散科技人才,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抓好“以工代干”的转干工作,从基层干部中招收有一定文化、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乡镇工作;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干部岗位责任制。在项南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下,省人事局成立人才交流引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引进省外人才乃至国外的人才和智力。省委组织部和人事局组成招聘组到北京等地招聘人才。厦门特区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星峰率团到北京招聘人才。福大等一些大专院校也派员到各地招聘教师干部。为了提高干部素质,省成立行政管理学院,各地成立干校。省人事工作蓬蓬勃勃、有声有色地展开,得到中央人事部门和各方面的赞许。

项南在福建期间还做了许多工作,比如落实地下党政策,促进和加强党内团结,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他思想敏锐,无私无畏,大胆泼辣,雷厉风行,为福建的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为今天的海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福建人民永远怀念他! 

9. 武夷山茶为饮岩茶有限公司

武夷山岩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产自福建省武夷山市风景区,最著名的品种是大红袍茶,被誉为岩茶之首、茶王,另外还有肉桂茶、水仙茶和奇种等品种。

武夷山岩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也称为青茶,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自福建省武夷山市风景区。因茶树生长在岩石缝之中,故而得名为岩茶。

岩茶中最著名的品种是大红袍茶,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被誉为“岩茶之首”,有“茶王”的称号。该茶最突出的品质在于香气馥郁,带兰花香,并且香高、持久。

10. 武夷山岩居茶叶有限公司

1、上帝拣作神仙居唐李贺 李贺《神仙曲》

2、渐近神仙居唐于鹄 于鹄 《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

3、神仙居十洲唐李商隐 李商隐 《牡丹》

4、神仙官府真吾居元王冕 王冕 《送林叔大架阁上京》

5、神仙固自多楼居宋陆游 陆游 《题唐执中书楼》

6、直疑上有神仙居宋白玉蟾 白玉蟾 《觉非居士东菴甚奇观玉蟾曾游其间醉吟一篇》

7、渐近神仙简寂居宋苏辙 苏辙 《游庐山山阳七咏 简寂观》

8、谁知神仙居宋蔡沈 蔡沈《武夷山中四首》

9、神仙亦复喜楼居宋曹勋 曹勋 《奉答国器见贻二首》

10、故知下有神仙居宋陈文蔚 陈文蔚 《荷湖行为赵忠州寿》

11、严严神仙居宋陈造 陈造 《赠施都正三首》

12、梓泽神仙第一居宋邓林—— 邓林 《石崇》

13、应有神仙居宋董嗣杲 ——董嗣杲 《返察矶回望九华》

14、渐近神仙简寂居宋苏轼 ——苏轼《失题二首》

15、渐近神仙简寂居宋苏辙 ——苏辙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三简寂观》

16、渐近神仙简寂居宋无名氏 ——无名氏 《诗一首》

17、岂知世有神仙居宋姚勉—— 姚勉 《桃源行》

18、神仙好岩居宋张汉彦—— 张汉彦《石仙观》

19、神仙所居真福地宋张汉彦 ——张汉彦 《题太平兴国宫》

20、不居上界神仙府宋张元干—— 张元干《再用前韵重哭德久贤使君》

21、深居无事即神仙宋章颍 ——章颍 《萧尚书纵目楼》

22、丹崖翠麓神仙居明刘基 ——刘基 《潜溪图歌为宋景濂赋》

23、神仙局蹐居蓬瀛明全室宗泐 ——全室宗泐 《登高丘而望远海》

24、天上岂是神仙居明沈一贯—— 沈一贯 《观选淑女》

25、天上岂是神仙居明沈一贯—— 沈一贯 《观选淑女》

26、幽深仿佛神仙居明西白禅师 ——西白禅师 《锦庄渔隐图为医士作》

《神仙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神仙居。

清明笑语闻空虚,斗乘巨浪骑鲸鱼。

春罗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

鹤羽冲风过海迟,不如却使青龙去。

犹疑王母不相许,垂雾妖鬟更传语。

【注释】妖鬟:一作娃鬟。传语:一作转语。

《牡丹》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注释】

⑴锦帏(wéi):锦帐。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⑵“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⑶“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⑷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⑸“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⑹“荀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⑺“我是”句:自诩有才。《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⑻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参考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11. 福建省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单,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发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共有6位。

武夷岩茶第一批传承人

1、叶启桐

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在武夷茶界贡献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两次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样品,这一规范从色香味去分析,将武夷茶种分五大类: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奇种。诸多实物标准,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定下来。

2、陈德华

拼配大红袍之父,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3、苏炳溪

年龄最大的传承者,建国初,马头、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厂拼为一个初级社。那年头春苏炳溪被委以五厂巡视员,总管岩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轮流到各厂察看。现在与儿子苏德发办“大坑口茶厂”。苏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制作传承人之一。

4、刘锋

十七岁从事茶业,在乡镇茶叶站工作过十多年,89年调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为市茶科所副所长。1988年开始,刘峰致力于发掘岩茶历史名丛“金佛茶”,经过数年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成功,注册了“永乐金佛茶”商标。

5、刘国英

1987年从福建农林大茶学系毕业,分配到武夷镇九龙山茶场。说是镇办茶场,其实只有一片荒坡,几间干打垒土屋。他发现,九龙山毛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摇青上。他从规范使用综合摇青机,提高摇青工艺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从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质量评选中,连续三年获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优异成绩。97年起,他创办了“岩上茶科所”。

6、刘宝顺

毕业后,刘宝顺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负责武夷名丛的选育工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1991年,刘宝顺筹备办起自己的茶厂,创办了幔亭岩茶研究所。

7、王顺明

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创办有武夷山琪明茶叶科学研究所。

8、黄圣亮

祖上世代经营岩茶,1982年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爷爷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师”黄瑞喜,父亲黄贤义,叔黄贤庚归纳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类茶艺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茶人。黄圣亮是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厂可以看到很多泽道的题字,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9、吴宗燕

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传到他祖父一辈,已在天心村好几个山头拥有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宗燕本人承办了天心村村办企业——天心茶厂,1992年他创办了北岩岩茶精制厂,现在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10、游玉琼

她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种茶。1985年,从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叶精制厂技术员起步,发展成为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企业总经理。永生茶厂的前身,是集体性质的九曲精制茶厂。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琼父亲游永生,押上全部家产,大胆揽下了这个小厂。为了重开局面,改名永生茶厂。

11、王国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业,1985年,王国兴毕业回乡被分配到崇安县武夷茶叶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收购天心岩茶村、黄柏、柞洋一片的岩茶、半岩茶毛茶。那个年代,茶叶统购统销,王国兴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实,在工作中,增长了丰富的武夷岩茶的审评知识与审评经验。

12、陈孝文

出生于茶叶世家,是12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叶科学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80后)中极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还是慧苑岩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岩茶第二批传承人

1、刘安兴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公司的茶叶管理、生产制作及茶叶审评工作。参与武夷山的名枞保护工作,目前内鬼洞品种保护区已经成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优良茶树品种基因库。在武夷山岩茶厂推广手工融合机器做青工艺,提升武夷岩茶生产效率和品质;对武夷岩茶的审评经验进行归纳,形成一套审评体系,在武夷山茶厂进行推广。参与《武夷岩茶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地方标准起草,承担首届海峡乌龙茶技艺交流大会审评工作。

2、苏德发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苏德发是首批传承人苏炳溪的儿子,“一门父子两传人”说的正是这两位。

3、周启富

50多岁的周启富在传承人里面年纪并不算大,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长一些。这和他常年从事户外重体力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周启富说自己是从茶山管理开始接触武夷岩茶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术人员讲解,也就从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

“茶园管理和茶园生态也应该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一部分。”关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要点,周启富的想法有些独到,“这和岩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样重要,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没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着斤两份量。”

4、占仕权

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开始跟着宝顺师父(刘宝顺,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做茶,这么多年师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虽然现在已经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讲起自己的师父,占仕权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们花时间、花心思去学去琢磨。”关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占仕权说,“做茶这个手艺处处都是技术。不要说管理茶山、初制、精制这些,就只茶青进桶、搬茶叶,甚至连怎么扫茶青都有技术。”

5、刘德喜

刘德喜做茶的“启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宝顺。1993年,在刘宝顺的指导下开始学焙茶。刘德喜说,“刘宝顺焙茶技术很专业,是大家公认的,我就在那几年学焙茶的时间里,得到了正统的学习和锻炼。”

四年后,刘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的门下,他回过头去学岩茶的初制工艺,这一学又是五六年时间,如此便把岩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艺学全了。

走进刘德喜的客厅,第一眼就看到悬挂于对门墙上的“岩骨花香”四个字,那是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在106岁时写下的墨宝,据说也是此次刘德喜获得“张天福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战利品。

6、张回春

1963年,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厂里度过,他与武夷岩茶的缘也自此时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氛围愈浓,国营茶厂开始改革,张回春开始系统化学习制茶技艺,正式步入岩茶行业。

“当时,跟着茶厂里的老师父们学习。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做茶经验,看我愿意学,他们都很愿意教。学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统地掌握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跟着茶厂的老师父系统学习的那5年,张回春开启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大门。这之后,张回春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更深邃的规律。

“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一直到现在,张回春不仅再没离开过武夷岩茶这个行当,而且把这门手艺做成了家传。

以上就是武夷岩茶十八大传承人的名单了,不过,这18位传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国家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与叶启桐,其他人则只是省级、市级、县(市)级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