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淡季是几月份(茶叶淡季是几月份开始)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12 12:48   点击:1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淡季是几月份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采用的是优良品质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之鲜叶,分为春,夏,秋三个规格。春茶分为:头春茶,正春茶,尾春茶三个等级;夏茶又称二水;秋茶又称为谷花。

1,春茶

正常情况下,云南的茶区2月中旬开采台地茶,3月中下旬开采大树茶。

头春茶,大树茶的头春茶采于3月中旬至4月初,头春茶茶质厚重,但由于雨水不足,故叶条偏小,苦涩味重,刺激性强。

正春茶是指每年4月上旬到4月下旬采摘的茶叶。通常认为是一年中最佳的原料,条索肥壮,芽毫显露,入口口感醇和,水质厚重,香气饱满。

春尾茶采于4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茶,品质下降较多。

2,夏茶

五月后云南进入雨季,茶叶生长迅速,品质迅速下降,有句俗话说:“茶到立夏一夜粗”,通常叶大而薄,梗长而细,口感上苦涩重而难化,水质较薄。夏茶中氨基酸及含氮量减少,因此滋味不如春茶鲜爽,香气也不如秋茶浓郁,并且夏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味重,品饮价值不大。

3,秋茶,顾名思义,就是秋季产的茶。9月后,云南茶进入秋茶采摘期,茶树上长出了白毫,肥厚饱满的新芽,因为处在稻谷开花的季节,因此称为谷花茶。秋茶经过春夏两季的采摘,茶叶中内含物质有欠缺,且秋茶经过一整个夏季的雨水洗礼,生长速度较快,木质结构较为疏松。

但是秋茶的韵感好,且香气优于春茶。谷花茶优于夏季雨水茶,虽不及春茶滋味浓厚,但苦涩味低,香气好,外观美观,因此有部分厂家用来做普洱生茶或渥堆做熟茶。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在茶叶的长成,采摘和制作过程中都能最大程度保持茶叶的香气。秋茶苦涩度低,反而显得茶汤甜度更高,整体滋味风格较为平和。

春茶,夏茶,秋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辨别茶的品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头春茶,叶条偏小,苦涩味重,刺激性强烈;夏茶通常叶片大而薄,梗长而细,口感上苦涩重而难化,水质较薄。一般来说,春茶价格要高于秋茶一倍,或者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品质上春茶会胜过秋茶一倍或者更高。当然平均来说,春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会更好。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储藏了许多营养成分;在冬,春季阳光照射弱,茶树生长缓慢,是茶叶中某些香气物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因此,春茶具有色泽油润,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叶底柔软厚实的优点。相比秋茶来说,汤味及香味都会温和一些。所以以霸气见长的茶区,秋茶往往和春茶的差距较大。但是有的茶本来层次内涵丰富,秋茶的醇厚可能反而有助于达到口感的平衡。

2. 茶叶淡季是几月份开始

营业时间:9:00﹣16:00

北京淡季的故宫太好拍了,趁着淡季来故宫逛拍吃吧,逛累了,去御花园后的坤宁东院来喝萬春金福下午茶吧感受地道的皇家宫廷风!.

金福拿铁必点!大盖碗儿盛拿铁,大大的福字,宫廷感氛围直接拉满。味道呢~中规中矩吧!喝的是个气氛!

桂花红豆沙冬日里来碗暖和的红豆沙,煮的细细绵软的红豆沙,配着桂花香,一口下去,超满足!

宫廷点心大吉葫芦!巧克力慕斯!御福!来几块特色小点心,宫廷感十足,超精美!口感偏甜!

3. 茶叶销售旺季和淡季

夏天是果茶的高峰期,冬天是奶茶的高峰期,不冷不热的天气,是淡季,像是春天和秋天。这个时段天气比较舒服人们没有太多想喝东西的欲望。 那些年茶番。

4. 茶叶什么时候是旺季

外卖有淡旺季吗?当然有!跟线下餐饮行业一样,不同的餐饮品类淡季和旺季均不相同。

不过,外卖整体的旺季是在夏天(7-9月)冬天(12-2月)和极端天气都是外卖的旺季。这些季节里很多人不想出去吃,更倾向于点外卖。而在其他时段(如春天和秋天单量一般都比较少)。遇到双休日和节假日自然也是外卖量较少的时候。

线下堂食和线上外卖在淡旺季上有着相反的关系,所以对于我们兼营堂食和外卖的商家来说需要好好利用两者的互补,在过冷和过热的极端天气时主做外卖(在外卖平台上加大活动力度的投入),在堂食旺季就好好做堂食(幅营外卖),因为堂食的利润点较高,在产能一定的情况下一定要抓住利润点高的生意。

一般来说,不同品类与客单价产品的淡旺季也不同!

一般来说客单价较低的快餐品类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会单量比较高。而在周六周日双休日是单量较低。客单价高的产品(如烧烤、披萨、日料等)在周六周日会比较高!

外卖平台的千时千面排名规则:

平台把一天24小时分为多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着不同的品类

早餐:05:00—10:00

正餐:10:00—14:00;16:00—20:00

下午茶:14:00—16:00

夜宵:20:00——次日05:00

不同类型的店铺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得到不同的曝光,在相应的时间段符合该类型的商家排名会提高,比如做正餐的商家在中午时段的排名会相对的提高,而在下午的时间段里做水果、甜品的店铺排名会比较高。

对于商家来说一定要明确店铺的主营品类,在该时段获得优先曝光的机会。

在这个基础上菜品尽可能的覆盖多个时段(但要符合店铺的调性)

比如说做炸鸡小食的商家(下午茶品类)在正餐时段推鸡排饭产品可以额外得到一些正餐时段流量;做沙拉轻食的店铺推一些饮品和甜品以获得下午茶时段的流量;做川菜的商家为了获得夜宵时段流量在晚上推出小龙虾单品,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同样是卖小龙虾,甜品店卖小龙虾就会很诡异,所以说增加菜品还得建立在符合店铺的调性的基础上

然后这也解释了为何“粥”品类,“豆浆油条”品类单量都出奇的高,是因为他们这些品类同时享受了早餐、午餐、晚餐、夜宵、这四个时段的流量,全天24小时都有人点单,单量特别高!

5. 茶叶一般几月份

茶叶每年的三月到五月的茶叫春节茶,也是产量最大,口感最好的,六月到七月采摘的茶叫夏茶,也些地方十月到十二月采摘的茶叫冬茶,喝绿茶的就安喝每年三月到五月份采摘的茶,最好是清明节前采摘茶明前茶最好喝,清明节的茶价格也高,

6. 茶叶旺季在哪几个月

和月份有关,比如说强季节性产品,空调,风扇,冷饮等等。次强季节产品,比如巧克力,糖果,茶等等。由于天气太冷或者太热,造成人们不愿意出门逛街,比如雨季的时候,人们出门逛街的少,但同时出租车的生意会好一些。

同样的冬天羽绒服会好销,T恤衫就会淡下来。

7. 茶叶淡季是几月份的

8月实体店茶叶之所以不好卖,一方面是因为普通消费者习惯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另一方面是因为暑假期间的传统节日少,礼品茶需求较少。

此外,还有很多茶友反应说茶叶比较“热”,不适合夏天饮用,因此茶叶的消费量就减少了。另外,质量欠佳,销售渠道、产品类型单一也是造成茶叶夏季淡季的主要原因。

另外6-8月是茶叶的销售淡季,此时秋茶还未上市,春茶已经收尾。

8. 茶叶的淡季和旺季是什么时候?

景色最好的时候是三四月份哦~那时候龙井茶叶刚刚长出新芽,漫山遍野的嫩绿色,还可以观看茶农炒茶,喝一壶翠绿的芽尖龙井。

我们的旺季从过年开始到10月份,如果想避开高峰的话,最近到12月低都是不错的选择哦~

9. 茶叶什么时候是淡季

柚子的季节是秋季,一般在9-12月份会生长成熟,并逐渐的开始上市。但柚子的品种以及产地不同,成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晚的则要等到11-12月份,中熟的成熟时间为10-11月份左右。柚子是含有较高营养的,将它的外皮剥掉是可以直接食用的,也可以将其加工成柚子茶进行饮用。

10. 茶叶季节什么时候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