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珍珠兰茶叶的执行标准是
hry一al00ta是荣耀20i。
荣耀20i是荣耀旗下的一款智能手机,沿用6.21英寸珍珠屏幕设计,渐变红、渐变蓝、幻夜黑三种标准配色,支持海报打印,前置镜头最高3200万像素,另有AI电梯模式、AI高铁模式等功能。荣耀20i的售价:
4GB+128GB版本售价1599元,
6GB+64GB版本售价1599元,
6GB+256GB版本售价2199元。
2. 各种茶叶的执行标准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茶叶首先应是通过qs质量等级认证的。而茶叶等级质量确实难以区分,并无统一标准。
消费者选购茶叶时,一方面是通过茶叶零售店本身资质、市场信誉度等先选择茶叶店,另一方面可以先同销售人员了解不同茶叶、不同等级的区别,也可以在店内试喝,最为简单的还可以先了解辨别茶叶的有关方法,从茶叶的外形、色泽、整碎情况等判断其质量好坏。
在购买春茶时,也要特别注意是否有陈茶同新茶混合销售的情况。
3. 兰花茶执行标准
铁观音的高档产品,原料均来自铁观音发源地安溪高海拔、岩石基质土壤种植的茶树,具有“鲜、香、韵、锐”之综合特征。香气高强,浓馥持久,花香鲜爽,醇正回甘,观音韵足,茶汤金黄绿色,清沏明亮。口、舌、齿、龈均有刺激清锐的感受,产品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铁观音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高扬的兰花香,我们所说的兰花香其实只是一种类似兰香的特殊茶香、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铁观音茶都会有兰花香,只有少数制作成功的优质产品才会出现明显而馥郁的兰香——一般来说,常见的兰花香有两种风格:一为尖锐、霸气,具有很强的冲力,刚性十足,令人印象极深,普遍被茶友作为衡量产品是否高档铁观音的基准,这类茶基本上都属于轻发酵制法;但它的缺陷是产品的回韵可能不会特别绵长,而且也比较容易出现强苦味。另一种为高雅、含蓄,但清幽的兰香也非常明显,显得具有阴柔性、渗透力强,其优胜之处在于茶汤口感较有亲和力,茶汤回韵十足——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4. 茶叶品质规格属于国家标准
茶叶规格:有50g、100g、200g、500g、1000g、2000g规格的盒子。至于形状嘛,一般都是方形的、八边形的或圆形的。散装的话还是圆形的盒子好,真空密封的话就一般选方形或八变形的盒子。
茶叶的品种有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黄茶。
1、绿茶
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
2、红茶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3、黑茶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4、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5、黄茶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茶叶选购注意事项:
1、嫩度
在鉴定茶叶品质优劣时,人们常说,干看外形,湿看叶底,这指的就是茶叶的嫩度。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一个基本因素。通常嫩度较好的茶叶,与该茶类对外表形状的要求相符合。另另外,我们也能通过看茶叶有没有锋苗来鉴定其嫩度。
2、条索
条索指的是各种茶所具有的特定的外表形状规格,比如炒青茶为条形、龙井茶为扁形、珠茶为圆形、红碎茶为颗粒形等。
通常情况下,在鉴别茶叶的品质时,长条形茶要看其是松是紧、是圆是扁、是弯是直、是壮是瘦、是轻是重;扁扁形茶要看其平整光滑的程度;圆形茶要看其颗粒是松是紧、是空是实、是轻是重,以及是否匀正。
3、整碎
整碎指的是茶叶外表形状的残缺破碎程度,整齐匀称的茶叶品质好,残缺破碎的品质差。茶叶整碎较为标准的评定方法是:把茶叶置于盘内(通常为木质盘),令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之下,按照形状的大小、质量的轻重,茶叶的粗细及整碎程度形成一定的层次
5. 珍珠兰茶叶的执行标准是什么意思
日本天女珍珠项链是高端档次,一般akoya珍珠项链分为三个界别,普通的akoya(中低品质),花珠级别的akoya(中高品质),天女级别的akoya(最高品质),品质越高,珠子的光泽就越强,品质也会越棒,瑕疵越少。
对Akoya有专业的划分,按照品质,
从低到高分为普珠、花珠、天女珠。
花珠是顶级的日本Akoya珍珠。“花”是日语“端”(hana)的谐音,而“端”是先端、第一的意思。达到“花珠”级别的日本Akoya珍珠,要瑕疵极少、形状正圆、光泽和色度都很强、珍珠层超过0.4㎜。
天女珠是花珠中的NO.1,顶级中的高级。达到“天女珠”级别的花珠,在日本权威珠宝鉴定证书上,会有“天女”的定论。
在日本Akoya珍珠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真多麻”。
它是对最高品质的天然蓝色系日本Akoya珍珠的美称。
这里提到的蓝色系,不只是蓝色而已,而是浅浅蓝色的银灰色珍珠,又叫“银灰兰”。
(“真多麻”出自日本诗歌总集《万叶集》,对珍珠的美称,而《万叶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
6. 珠兰花茶标准
将窨制好的花茶用少量鲜花再窨一次,称“一提”。 窨(xūn)制,也叫熏制,是制作花茶的一种工艺。基本原理是将茶坯与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花混合在一起,鲜花吐香,茶坯吸香,茶香与花香最终融合,花茶制成。 采用这种窨制方法制作的花茶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 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
7. 珍珠兰茶叶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银灰色
珍珠蓝色其实是一种银灰色,看起来比较神秘,金红石型珍珠蓝 ,反射色蓝色,透射色橙色,明亮的光泽珠光颜料是一种新型颜料,能再现自然界珍珠,贝壳,蝴蝶,游鱼及金属所具有的优雅光泽和颜色。
因为珍珠都是天然的,彩色珍珠还是比较稀少的,蓝色珍珠也只有少量的品种才有。淡水珍珠常见的有白色、金黄色、紫色、粉色、奶油色等,海水珍珠颜色比较少,一般分为银白色、金黄色、蓝色和黑色等。
珍珠是怎么形成的?
珍珠是产在海水、湖水和江河中的蚌蛤之类的动物体内,别克的外套膜内外表皮层之间的结缔组织,受到外来异物的刺激之后,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住,逐渐变得圆滑,形成珍珠囊,这种一般被称之为有核珍珠。
8. 完整的茶叶标准应该包含
嫩叶的!以春芽为最好!
外形辨别:
1 普洱散茶:一般分为特级及一至十级普洱。级别以嫩度为基础,嫩度越高,级别越高。芽头多,毫显,则嫩度高,条索紧结,重实,则嫩度高;色泽光润,则嫩度好,色泽干枯则嫩度差。
2 普洱紧压茶:外形匀整端正;棱角整齐,不缺边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清晰,条索整齐,紧结;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
内质辨别:
1 汤色:明亮,红浓,红褐色。如汤色红浓,剔透,则为高品质普洱茶;深红,褐红的汤色为正常。
2 香气:主要看香气的纯度,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质产生的一种综合香气。
普洱茶香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茶的陈韵。
3 滋味:普洱茶的滋味要醇和,爽滑,甘甜,刺激性不强,没有涩味,口感很舒服。
二 选购要点
1 品质:
优质普洱茶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原料应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酵工艺要恰到好处,用水时间要准确;如为陈茶,储存环境要好,储存时间要够,熟茶在5年以上,生茶要在20年以上。
好的普洱茶外形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浓;叶底发红,柔软耐泡。普洱紧压茶除内质特征符合以上条件外,外形还具有匀整端正,棱角整齐,模纹清晰,洒面均匀,松紧适度,不起层掉面等特点。
2 外观:
从色泽上看,优质普洱茶颜色均一,带有光泽。
正宗普洱茶呈猪肝色,陈放5年以上的普洱茶黑中泛红。生茶品若经过20-30年的陈化,表面便带有油光,不会呈灰暗色。
从外形上看,不论茶饼,沱茶,砖茶或其他各种茶形,茶叶的条索,条形都应完整,老叶粗大,嫩叶细腻。如一块茶饼无明显条索,外形显得细碎,则可认定有次级品制成。
新制的普洱紧压茶结构紧密,陈化多年的普洱茶经过与空气的接触而氧化,茶饼会疏松一些,开始略略浮起,但条索仍应保持完整。
3 香气:
新制普洱茶未经时间陈化,带有生味与杂味;陈化期在3-5年的普洱茶气味平淡,不带杂味,而陈化期在5-10年之间的普洱茶就会有甘醇气味,且陈放越久,越有一种陈年老味。
当然,霉味不可有的,任何茶品若有霉味则已变质。
优质普洱茶冲泡后,若香气纯净和浓郁者为上品,入口则令人心安气爽,舒适惬意;冲泡陈年普洱茶时,空气中飘香,杯盖,杯底留香;劣质普洱茶泡闻起来则有焦味,闷味,油臭味菁臭味,烤火味或其他异味。
4 汤色:
优质普洱茶泡出的茶汤透明,发亮,汤上面看起来似有油光;劣质普洱茶的茶汤则发黑,发乌,没有光泽。
存放时间不同的普洱茶泡出的茶汤也不同。新制熟茶品汤色呈深红色,不透亮;新制生茶品的茶汤色为淡金黄色,存放15年左右的生茶品汤色则为蜜黄并略带琥珀红,存放30年左右的生茶的汤色呈枣红色,略带茶气轻浮杯面。如果是古董级茶品(50年以上),其汤色便为深枣红色,鲜亮,油光十足,茶汤表面雾气浮动,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普洱茶只要是在正常的环境下存放,茶汤的颜色绝不会是黑色的。
5 口感:
新制生茶入口后涩感浓烈,陈放的生茶入口略涩后转为甘甜,老茶入口感觉顺滑生津,古董级茶口感浓郁爽滑,舌底泉鸣,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生茶茶汤在上颌,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都可能有香气产生,且产区不同与制作工艺不同,香气的感应位置就有不同。
上品普洱茶在吞咽时也能产生香气,且有层次变化。如果生饼茶汤在上颚前端生有高温烘干的甜香味,则属不佳。普洱茶多产生苦涩味,苦涩味浓淡代表茶质,茶性强烈,厚重与否。好的生饼入口后能迅速的苦化甘,涩转甜,如果品茶之后3-5分钟内,喉头与两颊之间回韵依旧甘甜,则为佳品。
6 叶底:
冲泡后观察叶底,茶叶逐次开展者表明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冲泡次数多;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的开展的茶叶,多因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放不善造成。
好的生饼叶底叶面光泽油亮,枝末等杂质少,如果叶底颜色参差不齐,可能为发酵不均或是拼配品。
以手指捏叶底,一般以柔韧性强者为好。若叶脉凸显,叶面碎烂,缺乏弹性,触感生硬,则为次级品。以老叶为原料的茶,叶底则肥厚均匀者为佳。 。
9. 茶叶的品质条款
安吉白茶标准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制定。
本标准代替并废止DB33/T 377.1~.4-2002《安吉白茶》。
本标准与DB33/T 377-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 17924-1999对标准文本结构作了调整和修改。
正文及附录A为强制性条文。
将DB33/T 377.1-2002、DB33/T 377.3-2002两部分标准内容简化后与DB33/T 377.4-2002合并成本标准,DB33/T 377.2-2002改为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要求。
修改了"安吉白茶定义",增加"白叶一号""精品""龙形""凤形"的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产品的分类,将产品分为龙形、凤形两类。
产品分级改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四个等级,同时相应增加了感官品质指标。
理化指标中水分、水浸出物分别修改为≤6.5%、≥32%。
取消原标准卫生指标中"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氰戊菊酯"的限量要求。
增加了感官品质审评、方法、判定规则、包装容器和材料的具体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吉县农业局、安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建红、官树春、张乐琴、杨美红、陈有才。
本标准所代替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377-2002.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安吉白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吉白茶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安吉白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20-2003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2002 茶 取样
GB/T 8304-2002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2002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2002 茶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2002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4-2002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 8321.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检验规则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评审通用方法
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国家质检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位于北纬30°23'~30°52',东经119°14'~119°53',即浙江省安吉县所辖行政区域。见附录A。
4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4.1
安吉白茶
产自本标准第3章范围内,采自"白叶一号 "茶树鲜叶,经加工而成并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的茶叶。
4.2
白叶一号
灌木型,中叶类,主干明显,叶长椭圆型,叶尖渐突斜上,叶身稍内折,叶面微内凹,叶齿浅,叶缘平,中芽种,春季新芽玉白,叶质薄,叶脉浅绿色 ,气温>23℃叶渐转花白至绿。
4.3
精品
条直显芽,芽壮实匀整,嫩绿,鲜活泛金边,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醇甘爽,叶白脉翠,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
4.4
凤形安吉白茶
按条型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安吉白茶。
4.5
龙形安吉白茶
按扁型茶加工工艺制作成的安吉白茶。
5 要求
5.1 自然环境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地势由西南崛起向东北倾斜,中部低缓,构成三面环山,东北开口的箕状盆地。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5℃,平均无霜期226d;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约1510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h。区域内山地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73%,森林覆盖率达69%;多为山地丘陵红黄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4.5~6.5。
5.2 品种
无性系茶树良种白叶一号。
5.3 苗木
苗木插穗应来自于白叶一号母本园,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苗高 cm茎粗 mm根长 cm着叶数 片一级分枝数目苗木纯度检疫性病虫害
Ⅰ>30>3.0>12>81~2100%不得检出
Ⅱ30~203.0~1.812~48~61~0100%不得检出
Ⅲ<20<1.8<4<6099%不得检出
5.4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参见附录B。
5.5 茶叶采摘
5.5.1 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
5.5.2 采摘要求
按标准适时采摘 ,不采病虫叶,不采冻伤叶。
5.6 茶叶加工
5.6.1 加工环境与设备
加工环境与设备应符合DB33/T 479-2004 的规定。
5.6.2 加工工艺
5.6.2.1 凤形安吉白茶
加工工艺为摊青→杀青→理条→搓条初烘→摊凉→焙干→整理。
5.6.2.2 龙形安吉白茶
加工工艺为摊青→青锅→摊凉回潮→辉锅。
5.7 技术指标
5.7.1 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龙形安吉白茶、凤形安吉白茶两类。
5.7.2 产品分级
产品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共四个质量等级。
5.7.3 感官品质
感官品质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感官品质
级 别:外 形
汤 色
香 气
滋 味
叶 底
龙 形、凤 形
精品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嫩绿显玉色,匀整,无梗、朴、黄片条直显芽,芽壮实匀整,嫩绿,鲜活泛金边,无梗、朴、黄片嫩绿明亮嫩香持久鲜醇甘爽叶白脉翠,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
特级扁平,光滑,挺直,嫩绿带玉色,匀整,无梗、朴、黄片条直有芽,匀整,色嫩绿泛玉色,无梗、朴、黄片嫩黄明亮嫩香持久鲜醇叶白脉翠,一芽一叶
一级扁平,尚光滑,尚挺直,嫩绿油润,尚匀整,略有梗、朴、黄片条直有芽,较匀整,色嫩绿润,略有梗、朴、片尚嫩绿明亮清 香尚醇厚叶白脉绿,一芽二叶
二级尚扁平,尚光滑,嫩绿尚油润,尚匀,略有梗、朴、黄片条直尚匀整,色绿润,略有梗、朴、片绿明亮尚清香 醇 厚叶尚白脉翠,一芽二、三叶
5.7.4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项 目指 标
水分(Moisture). %≤6.5
碎末和碎茶(dust and broken tea). %≤ 1.2
总灰分(Total). %≤ 6.5
粗纤维(thick fiber) %≤10.5
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 %≥ 32
游离氨基酸总量(free amino acids)(以谷氨酸计). %≥5.0
5.7.5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卫生指标
项 目指 标
铅(以pb计),(mg/kg) ≤5.0
氯氰菊酯,(mg/kg) ≤20
溴氰菊酯,(mg/kg) ≤10
顺式氰戊菊酯,(mg/kg) ≤2
氟氰戊菊酯,(mg/kg) ≤20
杀螟硫磷,(mg/kg) ≤0.5
氯菊酯,(mg/kg) ≤20
乙酰甲胺磷,(mg/kg) ≤0.1
每100g大肠菌群,(coliform bacteria).个 ≤300
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茶叶生产中使用。
2.检验项目可以根据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和监督抽检工作需要调整。
5.7.6净含量允差
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检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取样
按GB/T 8302-2002审评规定执行。
6.2 感观品质评审
按 NY/T 787-2004 茶叶感官评审通用方法规定执行。
6.3 理化指标
6.3.1 水分
按GB/T 8304-2002规定执行。
6.3.2 灰分
按GB/T 8306-2002规定执行。
6.3.3 粗纤维
按GB/T 8310-2002规定执行。
6.3.4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2002规定执行。
6.3.5 碎末和碎茶
按GB/T 8311规定执行。
6.3.6 游离氨基酸总量
按GB/T 8314-2002规定执行。
6.4 卫生指标
6.4.1 铅
按GB/T 5009.12-2003规定执行。
6.4.2 联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
按GB/T 5009.146-2002规定执行。
6.4.3乐果、敌敌畏、杀螟硫磷和喹硫鳞
按GB/T 5009.20-2003规定执行。
6.4.4大肠菌群
按GB/T 4789.3-2003规定执行。
6.5 净含量
按JJF 1070规定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7.1.1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全面考核,即对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进行检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差异较大;
--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7.1.2交收(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交收(出厂)前,生产单位应进行检验.交收(出厂)检验内容为感官和标识。检验合格并附有合格证的产品方可交收(出厂)。
7.2 组批
产地抽样以同期加工、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茶叶为一个检验批次。市场抽样以同一产区、同一规格、同一厂家、同一销售单位的产品为一个检验批次。
7.3 抽样方法
按GB/T 8302-2002规定执行。
7.4 判定规则
7.4.1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技术要求的产品,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7.4.2 凡劣变、有污染、有异味或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3 除卫生指标外,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指标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应在原批产品中加倍取 样复验,复验中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感官指标不符合明示质量等级,但符合次一级要求的,判定该等级合格;按次一级仍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4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 8302规定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8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8.1.1获得批准的企业,可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8.1.2产品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 191的规定。
8.2 标签
安吉白茶销售的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
8.3 包装
包装容器和材料应符合SB/T 10035-1992的规定。
8.4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应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5 贮存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或冷藏,库房温度以5℃至8℃为宜,仓库周围应无异气味污染。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安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栽培技术
B.1定植
B.1.1 时间
a)春季定植:2月中旬~3月上旬。
b)秋季定植:10月下旬~11月下旬。
B.1.2 密度
a)单条播:行距13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3株,每公顷苗数4.5-5万株。
b)双条播: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穴茶苗2株,每公顷基本苗数6~7.5万株。
B.1.3 底肥
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底肥,每公顷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30t~50t,加饼肥1.5t~2.0t,施后覆土,间隔半月后种植。
B.1.4 栽种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定植穴,现开现栽。栽植时覆土至根颈处,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
B.2 树冠管理
B.2.1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剪口离地15cm~20cm;第二次在定植后一年进行,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第三次在春茶后进行,在前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cm~15cm。
B.2.2 深修剪
深修剪每年进行1次,时间宜在春茶后(4月底-5月上旬)进行。离地40-55㎝修剪。
B.2.3 重修剪、台刈
对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或台刈,时间应在春茶后及时进行。
B.3 肥培管理
B.3.1 耕作
a) 深耕:每年或隔年的9月-11月对茶园行间土壤进行深耕一次,深度20cm~30cm。
b) 中耕:每年进行两次中耕,深度10cm~15cm。
B.3.2 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此外夏初至秋末在茶行间铺草,减少杂草生长,每公顷铺草15t~20t。
B.3.3 施肥
B.3.3.1 时间
追肥时间分别是2月中下旬(幼龄茶园),5月上旬,6月上旬~8月上旬,基肥时间为9月下旬~10月中下旬。
B.3.3.2 施肥量
a) 幼龄茶园施肥以氮为主,促进树冠面的形成,用量见表B.1。
b) 生产茶园
施肥情况视土壤肥力和产量而定,干茶产量<400kg/km2时,氮、磷、钾三要素的用量:氮为100kg,磷为30kg,钾为20kg。
表B.1 幼龄茶园氮、磷、钾三要素用量 kg/km2
树龄氮磷钾
1~220~4515~257~15
3~445~9025~454~10
B.3.3.3 茶树是忌氯作物,严禁使用含氯混(复)合肥。
B.4 主要病虫害防治
B.4.1 安吉白茶主要病虫害有茶尺蠖、茶蚜、黑刺粉虱、茶叶螨类、茶赤叶斑病、茶芽枯病等,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见表B.2.
表B.2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
茶尺蠖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喷施茶尺蠖病毒剂应掌握在1龄~2龄幼虫期,气温<23℃,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农药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除虫脲。
茶黑毒蛾第一代幼虫量4头/m2以上;第二代幼虫是7头/m2以上。3龄前幼虫期Bt制剂、苦参碱、敌敌畏、联苯菊脂、除虫脲。
假眼小绿叶蝉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白僵菌制剂、鱼藤酮、吡虫啉、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茶橙瘿螨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头~4头,或指数值6~8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茶丽纹象甲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成虫出土盛末期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茶毛虫百丛卵块5个以上3龄前幼虫期杀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
黑刺粉虱小叶种2头/叶~3头/叶,大叶种4头/叶~7头/叶卵孵化盛末期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
茶蚜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吡虫啉、辛硫磷
茶小卷叶蛾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代、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1、2龄幼虫期敌敌畏、Bt制剂
茶细蛾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潜叶、卷边期(1龄~3龄幼虫期)苦参碱、敌敌畏
茶刺蛾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2、3龄幼虫期参照茶尺蠖
茶芽枯病叶罹病率4%~6%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表B.2(续)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称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药剂
茶褐色叶斑病低温高湿性病害,叶罹病率6%气温在15℃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叶发病率>6%,11月至翌年3月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
茶赤叶斑病高温干旱性病害,叶罹病率6%5-6月开始发生,7-9月最盛,叶罹病率6%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
茶炭疽病叶罹病率6%梅雨季节和秋雨期发病较重,适宜温度20-30℃,相对湿度>80%,叶发病率>6%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B.4.2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见表B.3。
表B.3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使用剂量 g(ml)/667m2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80%敌敌畏乳油75~100800~10006喷雾1次
40%乐果乳油50~751000~150010喷雾1次
50%辛硫磷乳油50~751000~15003~5喷雾1次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5喷雾1次
2.5%联苯菊酯乳油12.5~253000~60006喷雾1次
10%氯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7喷雾1次
2.5%溴氰菊酯乳油12.5~204000~60005喷雾1次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3000~40007~10喷雾1次
90%巴丹可溶性粉剂50~751000~20007喷雾1次
15%速螨酮乳油20~253000~40007喷雾1次
20%四螨嗪悬浮剂50~75100010a喷雾1次
0.36%苦参碱乳油7510007a喷雾
2.5%鱼藤酮乳油150~250300~5007喷雾
20%除虫脲悬浮剂2020007~10喷雾1次
99.1%敌死虫2002007a喷雾1次
Bt制剂(1600国际单位)7510003a喷雾1次
茶尺蠖病毒制剂 (0.2亿PIB/MI)5010003a喷雾1次
茶毛虫病毒制剂 (0.2亿PIB/MI)5010003a喷雾1次
白僵菌制剂(100亿孢子/g)1005003a喷雾1次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10020010a定向喷雾
20%克芜踪水剂20015015a定向喷雾
41%草甘磷水剂150~200150~200采摘时不宜使用喷雾
45%晶体石硫合剂300~500--采摘时不宜使用喷雾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75000800~100010喷雾
表B.3(续)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使用剂量 g(ml)/667m2稀释倍数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1001000~150010喷雾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喷雾
a 表示暂行执行的标准。
B.4.3 严格按照GB 4285-1989、GB/T 8321.1-7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B.4.4 非生产季节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