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的品鉴标准五因子
茶如人生,浓淡皆宜。
说普洱,喝普洱。普洱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所赋有的含义,已经超越了茶叶本身。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普洱茶已经存在了3000年,可以说,整个中国的浮浮沉沉,普洱茶都是一路见证过来的。所以,茶如人生,浓淡皆宜。
普洱茶,老少皆宜,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买过或者喝过,毕竟是会升值可以投资的茶。那么,在购买普洱茶的过程当中这几个大坑,一不小心就会使你交学费,接下来我们就好好捋一捋,有哪些可以避免的坑。
1.盲目追求古树、单株
现如今,普洱茶单株、古树、800年树龄、名山头等概念越炒越火,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好呢?其实并不然,你可以仔细想想,这些概念炒作都是基于稀有,毕竟物以稀为贵。但是市场上那么多的老班章,冰岛等茶,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深思了是吧。每一棵茶树它的产量每一年都是稳定的,不会相差太多,假设每年老班章产量为1吨,市场上所谓的古树老班章绝对不会低于10吨。所以,在选购普洱茶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追求古树。
2.盲目追求老茶
除了古树,还有一个大坑就是老茶。什么十年老茶、宋聘铁饼、中茶红黄蓝绿印、邹炳良大师亲制等。相信我,凡是看到这几个标签的,赶紧收紧你的口袋,千万不要盲目下手。这些种类的普洱茶,80%都是假的。你自认为你能买到那20%,那你就去吧,我等小白,还是老老实实喝点大厂新茶最好。
喝普洱,老茶不是不可以追求,你想喝老茶,就要学会自己存茶。有句话说的,少时不存茶,老来无茶喝。喝到自己喜欢的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买些存着,就算一件42饼,一年开一饼你可以喝40年。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茶叶呢。
首先,我们得先学会喝茶。从大厂开始,生下关,熟大益。下关的沱茶和大益的7472/7542等都是行业标杆,这些茶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一分钱一分货,不会给你惊吓也不会给你惊喜。当你能够衡量什么样的茶是你喜欢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去选择小厂茶了,毕竟,小厂茶的性价比不是说了玩的。
2. 品茶的五项因子
三品:即通过“含英嚼华”品啜茶汤来评鉴岩茶的内质。 一品:火功,看是“足火”、“老火”或是“生青”。足火的岩茶汤有糖香味,老火的岩茶那武夷岩茶的二品又是什么呢? 二品:滋味,看茶汤的滋味是鲜爽、甜爽、浓醇、醇厚、醇正,还是淡薄、青淡、生涩甚至苦涩。一般而言,好的岩茶汤入口过吼都顺口润、润滑有活性,过后回甘明显。 三品:岩韵,品悟岩韵是饮武夷岩茶的特色,要用心综合领略武夷岩茶中的“香、甘、清、活”这四大因素,特别是“活”字,要从舌本去细辨、从喉底去感受,要能体会出舌下生津、口里回甘、神情气爽、心旷神怡的快感。
3. 凭茶评定的五大因子
1、五因子评茶法,也称五项因子评茶法或者通用型茶叶审评方法,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
我们通常学习评茶员所用的中国茶叶学会组编的《评茶员理论教材》中提到的审评方法就是通用型茶叶审评方法,也就是五因子审评法,也称五项因子审评法。
2、八因子评茶法,按照(干评)茶叶的外形、色泽、整碎、净度,(湿评)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八项因子”进行。
4. 评茶5项因子
普洱茶有十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正常情况下等级越高,茶叶含芽绿越高,品质较好,而茶叶等级越低,含梗含叶越多,茶质越粗老,品质较次,因此一级优于五级,但等级也并非茶叶品质的绝对因素。 一级:条索紧结;外形匀整、匀净,色泽红褐润较显毫;陈香浓厚;滋味浓醇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较嫩。
五级:条索紧实;外形匀齐、尚匀稍带梗,色泽褐尚润;陈香尚浓,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深红明亮;叶底红褐欠嫩。
5. 评茶四大因子八项标准
1.色泽鉴别:进行小麦色泽的感官鉴别时,可取样品在黑纸上撒一薄层,在散射光下观察。①良质小麦:去壳后小麦皮色呈白色、黄白色、金黄色、红色、深红色、红褐色,有光泽。②次质小麦:色泽变暗,无光泽。③劣质小麦:色泽灰暗或呈灰白色,胚芽发红,带红斑,无光泽。
2.外观鉴别:进行小麦外观的感官鉴别时,可取样品在黑纸上或白纸上(根据品种,色浅的用黑纸,色深的用白纸)撒一薄层,仔细观察其外观,并注意有无杂质。最后取样用手搓或牙咬,来感知其质地是否紧密。①良质小麦:颗粒饱满、完整、大小均匀,组织紧密,无害虫和杂质。②次质小麦:颗粒饱满度差,有少量破损粒,生芽粒、虫蚀粒,有杂质。③劣质小麦:严重虫蚀,生芽,发霉结块,有多量赤霉病粒(被赤霉苗感染,麦粒皱缩,呆白,胚芽发红或带红斑,或有明显的粉红色霉状物,质地疏松。
3.气味鉴别:进行小麦气味的感官鉴别时,取样品于手掌上,用嘴哈热气,然后立即嗅其气味。①良质小麦:具有小麦正常的气味,无任何其他异味。②次质小麦:微有异味。③劣质小麦:有霉味、酸臭味或其他不良气味。
4.滋味鉴别:进行小麦滋味的感官鉴别时,可取少许样品进行咀嚼品尝其滋味。①良质小麦:味佳微甜,无异味。②次质小麦:乏味或微有异味。③劣质小麦:有苦味、酸味或其他不良滋味。
如何快速的鉴定小麦质量?
1.小麦品种的鉴定:用肉眼辨别小麦的品种和外观,分清白皮麦、红皮麦、硬质麦、软质麦以及麦质的优劣。颗粒粗圆、饱满均匀的质优;皱缩狭细、腹沟深而参差不齐,有虫蚀痕迹的质劣。麦粒横断面鲜明,呈玻璃质,组织结构坚实、紧密,一般为硬质小麦;麦粒横断面呈粉状质,组织松软,且粉色较白,一般为软质小麦。
2.小麦水分的鉴定:(1)手抓法。用手插进麦堆内,感觉阻力较小,有滑感,满抓一把小麦,紧握有咔咔咔的声音,拳头两端小麦溢出较快,这样的小麦水分在13%以内;如手插进麦堆内,感觉有一定阻力,满抓一把小麦紧握声音较小,拳头两端外溢较少、较慢,这样的小麦水分在14%左右;如手插进麦堆内,阻力较大,有潮湿感觉,满抓一把小麦紧握无声,掌心感觉让劲,拳头两端小麦不易溢出,这样的小麦水分在15%以上。(2)齿咬法。用牙齿咬麦粒,声音清脆,横断面整齐,无毛边,为硬质的小麦,水分均在12%左右;如咬了10粒小麦,有8粒稍露牙,能发响声,断面齐,稍有毛边,但另外两粒较软,水分约在13%左右;咬时响而不脆,牙咬压力大,稍带软性,横断面起毛边,水分约在14%左右咬时声小且横断面不齐,甚至成锯齿形,不起粉状,水分约在15%左右。
3.小麦杂质的鉴定:用手插进麦堆内,手背朝上,抓起一把麦粒,左右徐徐摇动,泥沙杂质留在手心,再辨别其含杂程度。用手抓满满一把小麦,约重25g,看不出明显杂质,将小麦在手掌上颠落后,除留于掌握上有少量的砂泥或并肩泥外,约留2粒左右的荞籽,其含杂量在2%左右。
4.小麦容重的鉴定:(1) 水分相同、质量相同、品种不同( 硬质、软质麦)的小麦。硬质麦容重比软质麦容重大15~20g/L,水分在13%以内,麦色鲜明,无虫蛀,籽粒饱满均匀,腹沟很浅。这样的小麦容重:硬质麦约为780~790g/L,水分在13.5%左右,籽粒满,麦色光亮正常,腹沟深,不完善粒 2%左右,硬质小麦容重为770~780g/L 升。(2)同质量、同品种的不同水分的小麦,水分每高低1%, 容重上升或下降约11~13g/L.如同品质的早红(白)皮小麦,水分13.5%、容重为 800g/L、水分下降到12.5%时,容重为810g/L 以上。(3)同一品种,不同时间脱粒的小麦,雨前雨后容重高低相差20~25g/L.未成熟粒的含量高低也有一定影响。
5.不完善粒的鉴定:抓一把小麦平摊在桌子上,视线集中于10cm2面积,视其所含不完善粒4粒,约占2.50%;含背部尾端有瘪凹及有皱纹或腹沟过深的不完善粒3粒的约占不完善粒包括虫蚀、破损、霉变、病斑、生芽等尚有食用价值的颗粒。
6.小麦赤霉病粒的鉴别:(1)灰白粒。子粒干瘪、皱缩、色泽白无光、组织疏松、捻压易碎、粉质少、粉质灰白、比重轻,通过风筛水漂可分离出来。这是因为在扬花期受病菌侵染后因温度高,湿度大,病菌只长菌丝,没有产生孢子而造成灰白粒。(2)霉红粒。从胚部起逐渐蔓延到其他部位出现粉红、玫瑰红或橙红色, 子粒瘪瘦。程度不同表现出皮层皱缩、组织较松、粉质和健壮麦粒也有区别。这是因为扬花期受病菌侵染后,温度、湿度条件都较适合,分生孢子大量繁殖,分泌出色素后造成霉红粒。(3)灰青粒。胚部开始,局部或全部皮层灰青、无光泽、子粒皱缩、组织疏松、粉质变劣。这是因为在乳熟期感染病菌后,养分被吸收而引起的病麦粒。
7.霉粒的鉴别:毒病粒呈二棱形,有芒,子粒约占正常麦粒的1/2.重量轻,偏小,皮色跟大麦皮相似。腥黑穗病粒比正常麦粒略小,皮色发黑,重量轻,一压即破,破后似黑粒,腥味大。
如果需要更精准更专业的鉴定小麦质量,就需要使用精准测水仪等农业专业仪器来进行检测了。
6. 茶叶的五项品质因子
EFU,特指茶叶的鲜爽因子,是根据GB/T23766-2009中名优绿茶品质因子评价审评得分,综合茶叶理化检测各成分指标含量,对不同等级茶叶标记,由EFU0….20以示茶叶好坏,让消费者更直观的理解茶叶,只需知道数字即可了解茶叶品质。
最高等级的EFU15-20,对应国标精品级;EFU10-14,对应国标特级;EFU6-9,对应国标一级;EFU5,对应国标二级;EFU3-4,对应国标三级;EFU0-2,对应国标四级。
7. 名茶五项品质因子介绍
茶叶是有保质期的,一般是18个月;茶叶过了保质期就不新鲜了,喝了会对身体有影响的,具体喝了过了保质期的茶会对身体有什么害处,没有具体说法,直观的是霉变,影响肠胃。一般的茶,还是新鲜的比较好。如绿茶,保质期在常温下一般为一年左右。不过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光线、湿度。如果存放方法得当,降低或消除这些因素,则茶叶可长时间保质。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它是不是发霉,或出现陈味;绿茶是不是变红,汤色变褐、暗;滋味的浓度、收敛性和鲜爽度下降,此外看它包装上的保质期,另外如果是散装茶叶,最好不要超过18个月再冲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