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传统工艺表述
1、绿茶:保鲜保绿不宜煮
绿茶清汤绿叶,香气清雅,滋味鲜爽。冲泡绿茶时水温一般都在80-90℃,用玻璃杯或盖碗,不宜闷泡和闷煮。
绿茶,尤其是高级绿茶,通常采用最细嫩的芽叶制作,太高的水温容易把茶烫坏。绿色的芽叶和汤色会变暗,鲜度降低,滋味变苦。且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维生素等,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如果用煮茶的方法,直接把成分破坏掉了,功效也大打折扣。
2、红茶:适合煮茶调饮
红茶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红茶的冲泡一般也不适宜用沸水,容易酸涩而掩盖红茶原有的清甜,所以,清饮红茶是不适合煮茶的。如果要煮红茶的话,一般做调饮红茶,如红茶加入一些干花、牛奶等。煮茶让红茶滋味更加浓郁,虽然难免有一些苦涩,但会被牛奶、糖等所掩盖,而且滋味更融合浓醇。
3、乌龙茶:新茶宜泡老茶宜煮
乌龙茶,也叫青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乌龙茶既有红茶的韵味,又有绿茶的鲜爽,花果香浓郁,独具“绿叶红镶边”的特色。乌龙茶适合用紫砂茶具冲泡,可吸收掉茶叶本身过旺的火气,调柔乌龙茶中的刚猛之气,配以色泽淡雅的品茗杯赏茶汤。
新乌龙茶一般不煮,高冲快出更能激发它的高香和甜韵,煮茶容易闷出熟气,新茶跟轻焙火的乌龙茶不宜煮。老乌龙茶像陈年铁观音、陈年岩茶等,冲泡几次过后,可煮沸后饮用,慢慢延长熬煮时间。
4、白茶:嫩茶宜泡老茶宜煮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传统工艺白茶经阳光晒干或文火烘干而成,其毫色银白,具有“绿妆素裹”的特征,茶香醇和,汤色清淡。白茶因采摘嫩度不同而一般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白毫银针为纯芽,白牡丹一芽一二叶,寿眉一芽三四叶。故而银针和牡丹一般用冲泡的方法,且温度不能过高,更不适合煮茶,而寿眉冲泡可用沸水。
至于煮茶,寿眉可以泡过之后煮,亦可直接煮,只不过煮的时间不一样而已,可根据自己喜好的浓度来调整。老白茶更是适合煮茶,煮出浓浓的枣香、药香,适合用陶壶煮饮。
5、黑茶:最适合煮饮的茶类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其采用的原料比较粗老,且加工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堆积发酵,故而陈香浓郁,滋味醇厚,茶汤多呈深褐色。
黑茶可冲泡也可煎煮,陶制茶具良好的吸附性可消除一些茶叶发酵和存放时形成的杂味,使黑茶的陈香更为突出。此外,陶质茶具的粗犷、大气搭配黑茶,淳朴凝重,更符合黑茶深厚的陈韵。
普洱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工艺更接近绿茶,但由于它存放过程中会自然发酵,一般归为黑茶。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研究员翁昆明确指出:普洱茶(此处所指应为生普)还是冲泡好,最好不要煮着喝。因为将普洱水煮,容易造成浓度过高,不仅增加夜间失眠的危险,而且还会累及脾、胃。同时,普洱茶用水煮的方式,对香气和滋味也不容易控制。
但普洱生茶存放年份足够,可以尝试煮茶。安化黑茶、熟普茶、普洱黄片,都是十分适合煮饮的。
2. 茶叶传统工艺表述怎么写
目前,六堡茶按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有的茶友也会把它们称为“农家茶”和“厂家茶”)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两种工艺的六堡茶,在购买的时候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内容有点长,望爱茶爱学习的你耐心读完)
1.从历史中看工艺的发展
首先,我想带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为何如今市场上会出现两种工艺的六堡茶。
大家都知道,六堡茶历史悠久,但在过去,关于其制作工艺的文字记载却十分稀少,如今我们也只能从一些老制茶人的口中,或者从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中梳理出六堡茶工艺的发展历程。纵观历史,我认为六堡茶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阶段一:清中期 ~ 20世纪50年代(关键词:堆闷、炊蒸压篓)
在清朝中期,大量的华人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漂洋过海迁徙到南洋。因为当地气候炎热多湿,具有祛湿功效的六堡茶在南洋开始盛行。这个商机被敏锐的本地和广东商人察觉,他们很快便开始进入六堡镇设庄收茶,然后把茶叶沿着水路(茶船古道)运往穗港澳等地,经过重新包装后销往南洋。
在过去,六堡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都是按照旧法相沿,经过杀青和烘干后,便售于茶行或者茶贩。但随着六堡茶出口量的扩大,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开始有了发展。
▲茶船古道线路图
首先,因为当时生产力有限,茶农每天会有一部分的茶叶来不及当天制完,只能把它们揉捻后堆放在一起,等第二天再处理。很快,大家发现,经过一夜堆闷的茶叶,苦涩味大大减轻,滋味变醇厚,口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于是茶农便把“堆闷”加入到了六堡茶的制作工序中。
此外,为了节省茶叶长途运输空间,减少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压碎损耗,茶商们决定把茶叶炊蒸变软,然后压入竹箩。想不到这么一个偶然的操作,让六堡茶的口感变得更醇和。因此,后来大家把“炊蒸压箩”也作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特有的工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一时期,六堡茶的工艺逐步发展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烘干、炊蒸压箩晾置、晾干。这基本上就是如今我们所称的“传统工艺”。
阶段二:20世纪50年代(关键词:焗堆工艺、入窖陈化)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并在梧州的角嘴路设立茶叶精制工厂(即后来的梧州茶厂),负责六堡茶的加工生产。
大量的六堡毛茶被运送到茶厂,经过统一的加工生产后,再运到穗港澳转运出口。这个时期的六堡茶工艺,在沿用过去做法的基础上,茶厂对蒸茶的工具进行了改进、对茶叶筛分与除杂的工艺也进行了完善。
此外,因受到过去“堆闷”和“炊蒸压箩”的启发,在最后的炊蒸压箩之前,再增加了一道“焗堆”的工艺。所谓“焗堆”,就是把经过炊蒸的茶叶堆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坯在湿热作用下进行发酵,改善滋味和汤色。
同时,因茶厂坐落在珠山脚下,那里的防空洞自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存放茶叶的地方。茶叶被蒸压入箩后,都会放到防空洞里晾置陈化。久而久之,大家发现,防空洞优良的温湿度和微生物环境更有利于六堡茶的陈化,经过入窖的六堡茶,有着独特的风味。因此,“入窖陈化”成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这一时期,六堡茶的工艺逐步发展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烘干、除杂、筛选、初蒸、焗堆、复蒸、压箩、晾置、入窖陈化。
▲梧州茶厂的茶窖
阶段三:20世纪60 ~ 90年代(关键词:冷发酵、渥堆工艺、成形)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茶商反馈当时工艺生产出来的六堡茶汤色不够红浓明亮,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于是,在当时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广西省支公司的领导下,组织技术力量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改进发酵工艺,尝试以“加水”冷发酵的渥堆方式取代原有的“焗堆”热发酵。
1958年,试产现代冷水渥堆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开始部分量产,直至1965年开始全面采用。至此,“加水”的冷发酵工艺与原“焗堆”的热发酵工艺共同成为了六堡茶精制加工的两大分支,六堡茶的“现代工艺”开始成形。
▲早期照片,渥堆车间里工人们正对茶堆洒水进行发酵(麦朝枢摄)
阶段四:二十世纪末 ~ 至今(关键词:成熟稳定、标准化、创新)
2000年前后,普洱茶的兴起带动了国内的黑茶热,六堡茶在国内的销量开始逐步增大,为了提高六堡茶的产能,稳定茶叶的品质,各家茶企在各自生产设备和流程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完善,但整体的制作工艺跟上述第三阶段基本保持一致,相对而言,生产技术要比以前更加成熟。
同时,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呈多样化,除了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用过去旧时候工艺制作的六堡茶也有不少追捧者。于是,两种工艺的六堡茶在市场上并存,共同丰富着六堡茶这一品类,满足着国内广大六堡茶爱好者的需求。
后来,相关部门为了规范和统一整个六堡茶行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十多项六堡茶标准。这意味着,六堡茶制作工艺进入了成熟与稳定发展的阶段。
现代工艺:
传统工艺:采用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筛选、拼配或不拼配、汽蒸或不汽蒸、压制成型或不压制成型、陈化或不陈化,不经渥堆发酵的工艺。
2.如何正确看待两种工艺?
从上面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六堡茶的工艺是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现代工艺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两种工艺一脉相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分别代表着六堡茶制作工艺的历史与现状。
在最近十多年,六堡茶在国内的销量日益增大,为了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要,茶企们也开始在制作工艺上做出了很多创新,开发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的六堡茶新品类。所以,我们要用“变”的思维去看待六堡茶工艺的发展。
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现代;
今天的现代,是明天的传统!
3.两种工艺该如何选择?
食物都分寒、凉、温、热的属性,六堡茶因两种工艺上的差别,会表现出不同的茶性,饮用六堡茶必须与个人体质特征相搭配,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传统工艺六堡茶因为只经过“堆闷”,而没有经过渥堆发酵,所以发酵程度较轻,茶性凉,饮用后能起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所以适合热性体质的茶友。但经过长期陈化或者选用“焗泡”的方式,其茶性可以转温。
现代工艺六堡茶发酵程度相对要高一些,茶性温,饮用后有温中、补虚、祛寒的作用,适合寒性体质的茶友。
除此以外,大家还可以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茶性的六堡茶。
随着六堡茶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相信它的制作工艺还会有不断的发展。六堡茶微刊将会为大家讲述更多关于六堡茶工艺的知识,请大家保持关注。
3. 茶叶有几种制作工艺
不一样,绿茶指茶叶的品种,炒茶则指制作茶叶中的程序(工序)。相关介绍:
1.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
2.炒茶: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
4. 六大茶类的工艺环节及茶叶特点
中国六大茶类是按照如下方法分类的: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
绿茶:是中国六种主要的茶之一。这是一种非发酵茶。在制作绿茶的过程中,没有发酵过程。绿茶的产量在我国主要茶中排名第一。由于不同的杀死和干燥方法,它可以分为油炸绿茶,蒸绿茶,烤绿茶和干绿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
黄茶:黄茶是中国的六种主要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它属于轻度发酵的茶。黄茶的最大特点是“黄汤黄叶”,这得益于其独特的生产工艺。
红茶:红茶是中国六种主要的茶之一。它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独有的。红茶历史悠久,主要以原材料制成。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白茶:属微发酵茶。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5. 茶叶的工艺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2)揉捻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二、红茶的制作工艺
我国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
(1)萎凋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
(2)揉捻
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3)发酵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收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
(4)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
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1)萎凋
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
(2)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
(3)炒青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是低沸点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湿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此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4)揉捻
其作用同于绿茶。
(5)干燥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四、白茶的制作工艺
白茶是我国特产,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省。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1)萎凋
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
(2)干燥
干燥可以采用晾晒(自然干燥)、烘干两种工艺。
五、黄茶制作工艺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其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不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
(1)杀青
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
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3)干燥
黄茶的干燥一般分几次进行,温度也比其它茶类偏低。
六、黑茶的制作工艺
黑茶的制造工艺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其中渥堆是黑茶制造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1)杀青
由于黑茶采摘的叶子粗老,含水量低,需高温快炒,翻动快匀,呈暗绿色即可。
(2)揉捻
杀青叶出锅后,立即趁热揉捻,易于塑造良好外形。揉捻方法与一般红、绿茶相同。
(3)渥堆
揉捻后的叶子,堆方在篾垫上,厚15~25厘米,上盖湿布,并加盖物,以保湿保温,进行渥堆过程。渥堆进行中,应根据堆温变化,适时翻动1~2次。
关于渥堆的化学变化实质,目前尚未有定论,目前茶学界有酶促作用、微生物作用和湿热作用三种学说,但一般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水热作用,与黄茶的闷黄过程类似。
(4)干燥
有烘焙法、晒干法,以固定品质,防止变质。
6. 什么是工艺茶叶
制茶的工艺流程
1、采青:
茶只能采摘嫩叶,采下来后称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叶为一芯一叶;多采两片叶 为一芯两叶。
2、萎凋:
茶青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失掉一部分水分,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3、发酵:
指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空气 起氧化作用。发酵会使茶发生香变, 未经发酵的茶叶,喝起来有股菜香, 让它轻轻发酵就会转化成花香。发酵 变重后会转化成果香,如果让它尽情 发酵就会变成糖香。
4、杀青:
杀青是用高温杀死叶细胞, 停止发酵并使茶叶变软。需用炒青和 蒸青工艺。炒青就是下锅炒。蒸青即 用蒸汽把茶青蒸熟。
5、揉捻:
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 一样的揉捻。揉捻包括手揉捻、机揉 捻、布揉捻。
6、干燥:
揉捻完就算茶叶的加工程序 初步完成,这时要把水分蒸发掉,这 个过程称为干燥。干燥的方式有三 种:火炉上烘干、手摇式干燥机干燥、 自走式干燥机干燥。
7、精制:
干燥后的茶叶在销售之前,还需要再经过一番精制。它包括:筛分,将茶筛分成 粗细不同的等级:剪切,需要较细的条形时,可用切碎机将它切碎;拔梗,将部分散离的 茶质分离出来;复火,干燥不够时,再干燥一次,也称补火;风选,将精制过的茶用风来 吹,碎末和细片就会分离出来。
8、包装:
为精制后的茶叶进行包装,便成了上市销售的成品了
7. 六大基本茶类的制作工艺及其品质特征
茶叶六大类的分类依据为制作工艺以及茶叶感官品质,如绿茶的工艺为为杀青、揉捻、干燥;黄茶为杀青、揉捻、闷黄;红茶为萎凋、揉捻、发酵;乌龙茶为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白茶为萎凋、干燥;黑茶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
1.绿茶
鲜叶一杀青一揉捻一干燥
2.白茶
鲜叶一重萎凋一干燥
3.黄茶
鲜叶一杀青一揉捻一闷堆一干燥
4.青茶
鲜叶一晒青一碰青一晾青一杀青一揉捻一干燥
5.红茶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干燥
6.黑茶
鲜叶一杀青一揉捻一渥堆一干燥一蒸压(普洱为揉捻后干燥再喷水渥堆)
8. 不同茶叶的制作工艺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湖,故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作为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的闻名之处取决于它的制作工艺。
制作碧螺春茶主要有4道工序分别为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1、杀青 以五百克的茶叶为例,当锅内的温度达到200℃时投入茶叶。主要以抖动的方式用双手来翻炒,要做到老干净、抖散开,杀均匀透彻,大约翻炒三五分钟即可。要你没有红梗、红叶,更不能有焦叶。
2、揉捻 揉捻的重点是,边抖边炒再边揉。此时的茶叶条形会随着水分的减少而成形,当茶叶的干度达到六七成即可,大概是十分钟左右。
3、搓团显毫 在炒茶叶的同时,将茶叶揉搓成数个圆团。在反复的揉散搓团几次,茸毛渐显。
4、烘干 烘干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目的是要讲茶叶的形状固定。是在茶叶的水分蒸发到就九成时,将它起锅放置于桑皮纸上一起放于锅上烘干。
最后,再经过独特的炒制即可。茶的制作工艺是十分重要的,制作的不到位,势必会影响茶的茶色、口感和香韵。
9. 茶叶生产与制作工艺的不同对茶叶外形的影响
不存在谁好谁坏,只是制作的工艺不同!
我们都知道茶叶的外形都是各种各样,常见的有卷曲形状、长条形、圆形的、扁形的、针形的、雀舌形的,但无论茶叶的形状如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便去判断其品质的好坏,一般从茶叶的条索、老嫩、粗细、轻重、整齐度和干湿度等方便进行。
条索
嫩度
粗细
轻重
条索的松紧:条索纤细,空隙小,体积小,为条紧;反之为条松;
弯直的程度:看茶叶的平伏程度,不翘的为直,反之为弯;
圆扁的程度:长度比宽度大若干倍的条索;横切面近圆形的称为圆,否则为扁;
壮瘦的程度:芽头肥壮、叶肉肥厚的茶叶的有效成分含量多,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壮实,比较重。
嫩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是外形鉴别的重要因素。嫩度主要看茶叶嫩叶比例与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毛及条索的光糙度。
芽头通过精制后称为芽尖;锋苗指芽叶紧卷做成条的锐度,茶叶条索紧结,芽头匀整锋利并显露,说明茶叶的嫩度好,制作精细。芽上的绒毛称为毫毛,毫毛多,长而粗较;如果茶芽嫩,因柔软且胶质多,易揉成条,而且条索光滑丰润。
10. 了解茶叶的种类及制作工艺
喝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你都知道吗?
1.不适宜喝浓茶
有些人泡茶就是为了提神,所以泡茶的时候放入很多茶叶,浓茶中含有很多茶碱和咖啡因,刺激性太强会出现头痛,失眠,对肠胃功能也不好。
2.不易喝隔夜茶
隔夜茶不要觉得扔掉可惜,隔夜茶容易滋生很多细菌,而且茶叶中含铅,时间过久,含铅量增加对人体有害。
3.不要空腹喝茶
有很多人喜欢早上一起来泡一杯茶,或者是吃饭前先喝点茶,空腹喝茶会冲淡胃液,对消化非常不利,而且还会营养蛋白质的吸收。
4.茶与药不能同时吃
茶叶水解药,本质上是茶中的咖啡因与某些药物例如镇静,安眠的药物相互抵制,所以最好是吃药两个小时之后不要喝茶。
5.生理期不能喝茶
女生来例假的时候失血过多,会出现缺铁现象,而茶水中鞣酸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
6.不适宜温度太高
温度过高对于泡茶的容器有要求,而且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另外过烫的茶水容易烫伤刺激口腔。
7.孕妇不适宜喝茶
怀孕是个特殊时期,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对胎儿发育不好,而且影响铁元素的吸收,造成贫血。
8.酒后不宜喝茶
我们可能见过喝醉之后喝点茶水具有醒酒作用,其实这样的醒酒方式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因为茶叶的茶碱使乙醛从肾脏中直接排出。
9.胃溃疡者不宜饮茶
我们都知道茶叶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如果是胃溃疡比较严重的患者禁忌饮茶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小贴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