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茶水煮紫砂壶
一般情况不建议用紫砂壶冲饮,花茶属于在加工类茶类,是不适合养紫砂壶的。紫砂壶一般用全发酵茶(普洱,红茶等)或者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黄金桂等)。但要注意的是,一只紫砂壶只能用来泡一种茶叶,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的茶汤来。如果一壶泡双茶的话,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无个性可言。
2. 用茶水煮紫砂壶开壶的缺点
你的壶油了 ,建议用开水多淋或者开水煮一下就好了
3. 用茶水煮紫砂壶变色
实饯表明,用紫砂泥料制作而成的紫砂壶,其颜色是会越用越深的。用专业术语说就是用的时间久了会出现“包浆”和“水色”,也是指紫砂壶的光亮状态,就是所谓的变色。紫砂壶之所以会出现光感,完全是来自于对光线的折射,时间越久,紫砂壶颜色也会越深。
4. 用茶水煮紫砂壶好吗
不可以。
l:茶水长期泡在紫砂壶里会滋生霉菌,被紫砂壶吸附在壶壁上,如果清洗不干净,随着茶水进入人体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紫砂壶包浆是靠热蒸汽的作用,紫砂壶的气孔透气不透水,而茶水长期泡在紫砂壶里,因为茶水温度已经凉了,对紫砂壶的泡养包浆没有任何作用。
5. 用茶水煮紫砂壶可以吗
可以热水煮,1、用干净锅器盛水,紫砂壶壶盖打开浸入水中。为了避免水沸腾时,壶身壶盖发生碰撞,造成破损,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将壶身和壶盖稍加包裹。
2、用小火加热煮壶,到水将滚未滚时,再将配泡茶叶适量放入锅中同煮,20分钟到30分钟即可。
3、煮好后,紫砂壶需自然冷却,不能急于用冷水冲。受热不均匀,温度骤变,紫砂壶易开裂。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自然阴干,便可使用。
6. 紫砂壶能用茶水煮吗
不能直接煮茶
紫砂茶壶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泡茶之前先冲淋热水,泡茶之前,宜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可兼具去霉、消毒与暖壶三种功效。 (二)、趁热擦拭壶身泡茶时,因水温极高,茶壶本身的毛细孔会略微扩张,水气会呈现在茶壶表面。此时,可用一条干净的细棉巾,分别在第一泡、第二泡……的浸泡时间内,分几次把整个壶身拭遍,即可利用热水的温度,使壶身变得更加亮润。 (三)、泡茶时,勿将茶壶 浸水中 ,有些人在泡茶时,习惯在茶船内倒入沸水,以达保温的功效,然而这对养壶则无正面的功效,反而会在壶身留下不均匀的色泽。 (四)、泡完茶后,倒掉茶渣,每次泡完茶后,应倒掉茶渣,用热水冲去残留在壶身的茶汤,以保持壶里壶外的清洁。 (五)、壶内勿浸置茶汤,泡完茶后,务必把茶渣和茶汤都倒掉,用热水冲淋壶里壶外,然后倒掉水分。应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六)、阴干时应打开壶盖,把茶壶冲淋干净后,应打开壶盖,放在通风易干之处,等到完全阴干后再妥善收存。 (七)、避免放在灰尘多之处,存放茶壶时,避免放在油烟、灰尘过多的地方,以免影响壶面的润泽感。 (八)、避免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绝对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学洗洁剂刷洗陶壶,不仅会将壶内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会刷掉茶壶外表的光泽,所以应绝对避免。
7. 茶叶水煮紫砂壶
紫砂杯需要温煮
清洗完毕之后的紫砂杯,放在一旁备用,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侧放紫砂杯可以浸没为主,记得紫砂杯的杯盖以及杯身要分开放在锅中,然后用小火加热,用温煮法来对紫砂杯进行开杯仪式,等到锅中的清水沸腾之后,就可以加入茶叶,与紫砂杯一同温煮,紫砂杯开杯的时候,温煮时间不用过长,沸腾后继续温煮10分钟即可,在温煮的时候大家可以用勺子浇淋紫砂杯,起到均匀疏通紫砂杯气孔的作用。
8. 紫砂壶怎么煮茶
很多茶友都知道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普洱茶,而且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也要讲求不同的方法。但很多茶友应该不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泡茶方式只是其中一种泡茶方法而已,还有其他几种失传已久的泡茶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今天就带你穿越到过去,一起感受下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9. 用茶水煮紫砂壶的好处
用紫砂杯泡茶好。用紫砂杯泡茶的好处如下:
1、紫砂杯泡茶味香色浓,是其它任何茶具无法比拟的,即使是酷暑亦可保持数日不变味。
2、紫砂泥中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3、紫砂杯实用大方,造型典雅,融实用与装饰于一体,是馈赠的高雅礼品!且永久保存。
4、长期使用,紫砂杯不仅不会泛起磨损和划痕,相反会由于吸收了茶汤中的茶油而变得光润似玉,让人爱不释手。
紫砂杯的保养:
1、养杯首先要小心使用,以保持杯的完整性。切记不可大手大脚玩弄它。
2、新买的紫砂茶具使用前,用洁净的锅盛上清水,放一把茶叶,连同紫砂杯一起煮。锅中茶汤容量不得低于杯面,以防茶杯烧裂。沸后用文火煮上半小时至1小时。或者等茶煮沸后熄火,将新杯放在茶汤中浸泡2小时,然后取出茶杯,让它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下晾干。
3、旧杯在泡茶前,先用沸水冲烫一下再泡。饮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保持杯内的清洁。
4、无论对新杯或旧杯,都应经常清洁杯面,并常用手或柔软的布料擦拭,这样有利于紫砂泥质的滋润光滑。长此以往,更会使杯的主人与杯产生感情,平添品茗的无限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