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眉山必买的十大特产?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1-03 15:03   点击:203  编辑:admin   手机版

眉山必买的十大特产?

1、东坡肘子: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 作的传统名菜。它有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东坡肘子”汤汁乳白,雪豆粉白,猪肘肥软适口,原汁原味,香气四溢,配酱油碟蘸食,滋味尤佳。 有人称其为“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2、龙眼酥:状似龙眼,底部圆实,表面千层重叠,造型美观精致,醇香可口,入口化渣,是眉山传统食品之一。龙眼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故居地的眉山生产的一种传统名特产品。它以其色、香味、形俱付佳处领先地位,龙眼酥造型逼真、螺纹酥皮清晰,油润浓香,细腻爽口等特点.,赴马来西亚参加92亚洲食品展,连续三次荣获嘉州人民喜爱产品称号. 该产品采用精制面粉和剥皮芝麻酱、上等精炼油、优质白砂糖等精细材料,科学配方,人工包心成型,具有呈圆形,乳白色,无斑点,酥皮层次均匀,螺纺卷曲清晰,形似龙眼、入口化渣、甜淡适中,油而不腻等特点,是老年体弱、幼儿生长、探视病人、馈赠亲友、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

3、脐橙:脐橙品质优良、无籽多汁、色泽鲜艳,脐橙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还能软化和保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和血脂,降低患心脏病的可能,预防胆囊疾病。

4、干巴牛肉:干巴牛肉是仁寿汪洋镇的土特名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清代宫廷贡品。它按照严格的标准选取的优质鲜牛肉经过腌烤炒数道工序制作的麻辣牛肉干,油润泛红,条粒成型,食香化渣,麻辣爽口,南北风味、老少适宜,具有芬香浓郁,纯正醇厚,余味悠长之独特风格。实为居家,旅游,馈赠亲友、休闲食用之佳品,被称为巴蜀一绝,是四川省名优特色产品。

5、甜皮鸭:彭山甜皮鸭,乐山人称“卤鸭子”,是四川彭山县的著名美食,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艺。由民间发掘、改进,其卤水别具特色,具有色泽棕红、皮酥略甜、肉质细嫩、香气宜人的特点。

6、峨山茶:老峨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种茶历史有2000多年,据《名山县志》记载,茶祖吴理真自老峨山移植七株仙茶栽种于蒙顶山。古石碑记有唐太宗李世民爱喝老峨山茶,要求地方官进贡皇室,由是老峨山仙茶之美名传天下。明朝时,老峨山茶是蜀王府专用茶,蜀和王曾亲自带人前来老峨山修葺贡茶行道。直至清末,老峨山茶尚为皇室贡品。

峨山仙茶的历史始自唐朝末年,丹棱县著名诗僧可朋非常喜爱老峨山仙茶,常与老峨山天目寺启德法师长期品茗论禅、精研茶道,从而开创了老峨山禅茶之先河。自此,老峨山禅茶技艺代代相传,内容也日渐丰富。

7、彭祖寿柑:植物名,为芸香科 Rutaceae ,柑橘属 Citrus。 彭祖寿柑,树势树姿,果实形状,果色基本与红桔相似。果皮松紧,果肉和囊壁质地、风味和种子兼有橙的特征。

8、碰柑:碰柑是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特产,碰柑又名芦柑、白橘、勐版橘、梅柑。能生津止渴

马来西亚的茶中的故事

马来西亚的茶中的故事

导语: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茶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

茶行茶叶贯穿华人历史

在马来西亚时,曾有一位马来西亚老茶人向我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茶始于公元前2737年。当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皇帝神农氏,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有一天,他在一棵树下憩息。这时一阵风拂过树枝,几片树叶随风掉落在正在烹煮的开水。当神农氏饮下那锅水时,发现味道鲜美,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聆听着一位外国老人讲述中国的传说故事,我不仅觉得亲切,更深受感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茶香,说的正是茶叶通过中国南部大批华人迁移至东南亚的历史,茶也一直陪伴海外华人度过许多悲欢岁月。

在茶行货架上摆放着的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茶叶罐,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不仅是茶行各自的故事,也交织着华人生活、奋斗的历史,折射出华人社会文化的璀璨光芒。

如今,马来西亚有很多老茶行,其中有装潢淳朴自然,有的设计新颖华丽,有的古朴典雅……无论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怀旧风味。

目前许多茶行都由华人来经营的。首先是因为很久以前的在马来西亚,茶是当时白开水以外最普遍的饮料,可是由于该国并不生产茶,茶的来源都必须依靠中国进口;其次,海外华人因通商语言及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比较熟悉,因而方便了与中国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其中茶叶是贸易的重要物品之一。因此,就造成了目前几乎所有各大茶行都由华人经营的现象。

由于该国是多元种族的国度,中国茶不仅能在这里落地生根,进而衍生许多与茶的故事。

听老茶人讲过去的故事

“只要有矿场,就有茶香。”坐落在吉隆坡茨厂街的一家茶行的张老先生是本地一位知名的老茶人,大大小小的茶行都认识这位前辈。他品茶无数,与茶培养出一份不可言语的深厚感情,因而对于本地饮茶文化,他有深刻了解。据说他开的这家茶行是马来西亚历史上最悠久的茶行之一。张老先生早年是随父母从中国广东来到马来西亚谋生的。

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位年过八旬张老先生对我说:“我们茶行建立于1928年,刚开始是以做杂货为主的贸易行。还记得店里除了茶叶还卖烟草,有时祖父还做外汇交易。至于何年何月以茶叶作为主要商品,我可说不上来。”

不过,根据他的儿子的翻查,得悉他们是在1937年或更早注册成为有限公司,正式在本地从事贸易生意。

老人告诉我,现在交通方便,行销纲络又广,不像早期的茶行,都是由老板自己一人四处招生意。早期,如果茶行规模大的,还能驾着车子到各州行销,一些小型茶行,都是踩着三轮车到附近的茶室兜售茶叶。

我感到当谈到祖先从三轮车到拥有一辆小货车的奋斗经过,老人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张老先生当年20来岁就随父亲进入茶行,他走遍大城小镇做生意,才建立如今广大的行销网络。“当时都以赊账为主,大家都讲‘信用’二字。我们很多顾客都是传了好几代,可说是世代相传。”

老人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在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处于闭门式经济模式,若要与外国通商,就得靠一年两次的春秋交易会,而且所有物品都由国营机构掌管。

“那时和中国人谈生意很难,还要排队才见到他们呢!”老先生笑着说,“现在情况倒转口罗,是他们排队见我们。”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现象。

“我们当时并没有各自上中国大陆采购茶叶,而是由七间茶行组成一间称为貌畅的公司,作为总代表与当时中国唯一的福建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买卖。”

貌畅公司一直成为本地茶行进口茶叶的代表,直到八十年代中国市场开放,它才逐渐停止营业,改由各个茶行独自到中国采购茶叶。

早期,这些马来西亚的`茶行从中国进口茶叶,都以木箱为主,数量不多,与现在每个月至少一个货柜的比较,真是天壤之别。

在四、五十年代,茶行在吉隆坡一带特别多,各州的中小型茶行都向较大规模的茶行购茶。当年的生意好做,市场的茶叶都由七间大茶行垄断。

当时,所有的茶叶都通过海运,等上几个星期,才会到达新加坡港口。在那里,质好的茶叶会先被一些新加坡茶行挑选,剩下来的才会到达马来西亚本地。

当大茶行拿到茶叶后,就以散装方式出售茶叶给中小型茶行以及杂货店,再由他们自行包装,再销售到消费市场上。

一箱箱的茶叶经过几个环节,才能够成为人人手中的一杯茶。

在马来西亚中国茶的发展过程里,不仅包含了茶叶商业的历史,还包含了中国南来的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商界闯下一番事业辉煌历史。

老人深情地对我说,中国早期来马来西亚的华侨基本上都是赤手空拳,不惧劳苦,通过几代人的拼搏,打下了殷实的家业,为我们带来茶以外的感动。

难怪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都说有人说:“喝下一口茶时,想想背后的故事和先人种下的福根,那杯茶就会变得分外有意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