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普洱茶为什么加陈皮才好喝?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6-23 03:40   点击:118  编辑:公羊玲   手机版

实话好说不好听。真正好的普洱没人拿来加陈皮或其它东西混着生产,那是糟蹋好茶。桔普、青柑都是炒作的产物,把不怎么好的熟普和卖不出去的橘子皮结合,再加增味剂。只是这种味道比较迎合年轻人,和网红茶饮蜜桃乌龙、芒果大红袍类似,于是近年有些热度,真懂茶的,会尝鲜,但不喝这玩意。

倒不是看不上这种微创新,而是桔普本身来自一种弱弱联合,这种组合从根源就注定要用三流材料。假设你手里有八八青,又有20年老陈皮,都是值钱的好东西,你或许会各取一些喝着玩试一下,但绝不会用一饼八八青全去拿去做成桔普茶,当然不能绝对,有钱人可以任性到用号级茶、印级茶混着陈皮喝,但商家没有这么干的,并且规模生产。

再打个比方,好的食材最高的烹饪就一个字:蒸。做水煮鱼的鱼没有好鱼,需要用辣椒做的菜,原料通常不是顶级食材。就这么个道理。

当然,生茶和熟茶是可以拼配的,很多经典普洱老茶就是拼配出来的,这个和桔普完全不同,这里不多讨论,可以去看本号以前的内容。

欢迎关注【懂茶帝】!

陈皮可以作为药材,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普洱熟茶可以暖胃、降血糖血脂、抗衰抗辐射、祛除湿气,搭配上陈皮调理气血健脾、消积化滞、燥湿化痰、疏肝润肺、疏通五脏等作用。两者相互搭配,效果更加突出。

现在还有诗歌吗?为什么?

现在还有诗歌吗?为什么?

现在不但有诗歌,而且多得已经烂了。烂得成了灾害,成了诗歌的蝗虫。有人会问,诗歌在哪里?诗歌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最后的诗纸刊里,在碎纸篓里。在时代淘汰中挣扎存活的诗纸刊成了被一小撮卖艺者把握的真理阵地,也是为一小撮服务的高级娱乐场,一般门口都写着“生人勿进” ,就像防病毒一样防着诗歌,先隔离观察,再放了回家。你防着人家,人家自然也不会理你,渐渐就成了孤家寡人。

另一个地方就是民间。民间诗歌的泛滥和官方诗歌刊物长期的压制有关。网络时代开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从汪国真到下半身写作,从梨花体到睡你体,在失去了领导的中国诗歌成了脱缰的马自由乱跑,成了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也像得了新冠肺炎一直在民间挣扎。造成了良莠不齐,造成了全民造诗。据说,一个区级作家协会征集抗疫诗歌,一个月时间收到作品就达万篇,真有那么多诗人吗?许多人都停留在文字分行就是诗阶段。不再从艺术出发,自娱自乐者多。

我认为的诗歌首先是创作,不是: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我说到做到/绝不反悔

不加修饰,不是舍弃感悟和创作。我认识一个英语老师叫英曼斯,民间诗人,写冬天,树林剪了风的舌头。我想这么感悟寒冷的,全世界只有他一个,这就是创作。诗人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大众的眼睛。这样大众才能从诗人的眼睛里看到风景。看到不一样的山水。

另外一个诗歌体裁是古诗词,包括古诗和律诗。也都大部分流浪在民间。古诗对押韵和平仄对仗要求宽泛,甚至可以换韵,押仄韵。以古诗十九首为典型。

律诗分律绝,律诗,排律。一般韵律要求严格。律诗,排律还要对仗。都是延用唐宋规矩。也分成两派,保守派和革新派。

保守派认为继承传统就要泥古人规则,忘典就是背叛。抱着金科玉律和平水韵不放。

革新派认为,诗词也是工具,要与时俱进,一切都放宽,按汉语拼音写诗词是符合时代要求。

我觉得守不守祖宗规矩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你要学古人的规矩,才能看懂古人的诗词,用不用是两回事。举个例子,你不学平水韵,读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不是三平尾了嘛,平水韵里“鸭”是入声字,读仄。在国内你不懂还好,到国外交流你给朋友讲这是典型三平尾,那不是给老祖宗丢人现眼嘛。这就是继承的问题。

第二是内容必须是创造。有网友写,知否有人楼下过,十年尘土未停车。这是一种情怀革新。我写过一句:云来擦天净,径细勒花红。试图在内容上寻求革新。

诗词的革新运动也是在民间悄然进行。人民群众都是最伟大的诗人。

诗歌没有救世主,诗歌也不需要救世主。诗歌的救世主只有诗歌。

@雪小浪 邀你写诗,写不一样的中国诗。

有人就会有诗歌,生活滋味都品过。

衣食住行离不了,精神生活讲愉悦。

诗和远方少下了,否则和猪差不多。

有感而发可成文,有韵有律诗且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