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系罐年代可以按造型区分,早期宋辽时施白釉,多施半釉,底部无釉,为蘸釉法。宋金后期多为两次蘸釉,先蘸白釉,晾干后再蘸酱釉,形成上白下褐两色釉的效果。
宋、辽、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系曾生产过大量的四系瓶,或者叫四系罐。一般多小唇口,外撇。短直颈,颈外置四个圆环型双泥条系。瓶身修长,柳肩,圆腹,下腹内收。
以宋金磁州窑天下长太平四系瓶为例:该瓶颈肩处有四个圆环形泥条系,是为了系绳,便于提拿,携带方便,一般这类瓶多是用来装酒,打酒携带方便。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是中国茶文化中灿烂的一页。面对各种各样的茶具我们要怎样摆放菜合适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具的摆放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具的种类及用途 1、陶土茶具
虽然陶土茶具硬度高,但不会瓷化。从胎的微观方面观察它有两层孔隙,即内部呈团形颗粒,外层是麟片状颗粒,两层颗粒可以形成不同的气孔,正是由于这两大特点,使紫砂茶壶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能较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2、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 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3、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4、黑瓷茶具
黑瓷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5、漆器茶具
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碱腐蚀。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6、玻璃茶具
玻璃杯最大特点是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大,造型多样,因大批生产,故价格低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7、金属茶具
因为金属茶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8,竹木茶具
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9、其他茶具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及一次性的塑料、纸制茶杯等。不过最好别用保温杯泡饮,保温杯易闷熟茶叶,有损风味。
茶具应该如何摆放? 茶杯与茶壶属于茶具,茶杯与茶壶正确美观的摆放是茶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茶杯与茶壶的摆放很讲究。
1、通常于茶具的摆放要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注重层次感,有线条的变化,摆放精美的茶具能给居室带来雅致闲性。
2、摆放茶壶和茶杯的过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尽量不要有遮挡。
3、如果有遮挡,则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摆放,将低矮的茶具例如茶杯放在客人视线的最前方。
4、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茶壶的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而茶具上的图案要正向客人,摆放整齐。
茶与茶具 1、绿茶
绿茶最好是选择透明的玻璃杯,当然青瓷、白瓷、青花瓷的杯子也是可以
的,但是最好选择无盖杯。
2、红茶
红茶的茶具可以选择盖碗、盖杯或者是咖啡杯都可以,内挂白釉紫砂、
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茶具都可以。
3、花茶
花茶的话,可以选择青花瓷、青瓷等盖杯、盖碗。
4、乌龙茶
乌龙茶的茶具选择是紫砂壶杯具或者是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是最美的。
5,普洱茶
普洱茶的茶具选择可以用紫砂或陶瓷茶具泡,同时也可以用玻璃茶海装茶,以便于欣赏汤色。
花枝招展型的#83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器皿,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 北宋大学士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云:“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北宋时还不是沏泡茶,所以这里的“石铫”是用来煮水的。在苏东坡时代,还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紫砂壶,但原本作水壶或药壶之用的“铫”,已被苏轼移作饮茶之用。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壶”,苏东坡还写了一首 《谢周仁熟惠石铫诗》 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煎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后来周送苏的这把“石铫壶”被尤荫有幸藏到。尤荫,清乾隆年间文人,居白沙之半湾,自号“半山诗老”,著有《出塞》、《黄山》等集。他还是一位画家,擅绘山水花鸟,尤长兰竹,传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石铫图》。史书记载“荫家藏周禾童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生许。 铜提有籇书‘元祐’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因广写‘石铫壶’,并画有苏诗与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后此壶被送进内府,但尤荫仍怀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铫壶,壶腹镌东坡诗句二句,款署“水邨”。这里应注意的是,尤荫收藏的“苏轼石铫”为铜壶,与泡茶用的茶壶还有区别。 尤爱其壶而藏之,因嫌铜腥铁涩味,或送至内府因怀念之而请紫砂陶人仿制苏东坡“石铫壶”,所以应认为尤荫当为创制紫砂“石瓢壶”的先驱。 因尤荫广写《石铫图》赠人,所以该图流传甚广,影响了许多人。 受尤荫石铫图的启发,清末著名紫砂艺人王东石也曾仿制“石铫壶”,并题“石铫”二字,并说“尤水邮画东坡石铫图,仿其意作茗器”。酷爱壶艺的陈曼生大概也看到过该图,并受到启发遂制“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 就是说这里的石铫壶,并不是周禾童的石铫壶,而是紫砂抟制的,且由我曼生亲自设计的,已有了继承和创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从此改称“石瓢”。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