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茶叶质嫩味醇,芳香馥郁,绿茶以“叶绿、汤清、香浓、味醇”而闻名。早在唐朝婺源绿茶便小有盛名。到了明朝,绿茶已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清乾隆年间精制的绿茶外销欧洲,拉平中外贸易差,这种“中国草(Chinese grass)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更显神秘。
婺源这个茶叶贸易集散地成为举世闻名的茶乡。婺源茶以绿茶为主。茶农采茶十分讲究,季节的掌握影响茶叶的质地和口味,因此掌握采茶时间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茶谚里这样说:“明前茶叶是贡品,谷雨仙茶为上等,立夏茶叶是下等。”清明前后茶叶细嫩柔软,肥厚又秀丽可爱,嫩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这时间采出的茶叶略带绒毛,汤清味美,茶香浓厚。因此婺源茶农一般清明开园,谷雨前采摘第一遍茶。每年清明前后,茶园一片嫩绿,清明新茶成为待客的上品。茶叶加工分初制和精制。初制加工是指将春茶(也叫头茶、 夏茶,又叫子茶)放入锅中杀青,揉成条状,烘至干燥,再上热锅 焙干,至“上霸”后遂成毛茶。
唐代初制成蒸春饼茶,明代有炒青 绿茶。精制茶叶到清代才出现。早年,茶商将婺源毛茶运销到广东 等地精细加工后出口,这种精制的茶被称为“士庄茶”或“广东 茶”。后来婺源茶商引进精制技术,自制精制茶叶,这种本地精制 茶叶被叫做“路庄茶”,后来也称“洋庄茶”,每当有精制茶要加工 结束拼堆时,茶号老板杀猪饮酒庆贺,鼓励茶工加快速度以赶行 情。
婺源茶农、茶商的买卖原则以公平公正、以诚待人为重。道 光年间,婺源清华镇洪村刻立“公议茶规”的石碑,对茶叶买卖做 了规定。茶农必须根据茶叶品质统一定价,不得私自抬高或降低 茶价。如果发现有违规的现象,罚演一台通宵戏,并交五两银子 充公。罚银多少视情节轻重增减。
公祠内备有两杆大秤供茶商 校秤,茶商茶农讲好价后不能反悔。这样既保证了客商和茶农双 方的利益,也促进了茶叶交易顺利进行。婺源的喝茶习俗。茶农习惯用锡罐贮藏茶叶,这样干燥不变 质,而陈年绿茶是正宗。一般以大路茶解渴。茶用三沸水冲泡, 茶叶用量为一半叶一半汁,多用瓷壶盛茶。
等茶泡到略为晶亮后 大口饮用,解渴降暑,养目怡神。而招待客人的茶以嫩茶为主,盛 茶的器具精致讲究。敬茶时主人双手敬茶,客人双手接茶。敬茶 一般为三巡,所谓“浅茶满酒,待客之道”,以敬茶时茶水不能满 杯,汁不外溢,否则会被当做对客人不尊敬。茶叶的作用在婺源人心目中很重要,与茶叶相关的生活习 俗也多不胜举。
小孩出生后第一次沐浴要用茶叶煎水洗浴。老 人们的枕头以粗茶填充,用于防治头晕眼花,还可以清心明目。 给老人送寿诞礼品,在礼品的红纸上放一枝茶叶,以祝福老人多 福多寿。婺源还有“喝新娘茶”、“请新郎茶”的习俗。姑娘出嫁前,要亲自用丝线将好的茶叶扎成一朵“茶花”,出嫁那天,用茶花冲泡茶水敬给公公婆婆。
另外在新郎家中要用铜壶烧水沏茶,按辈分给客人沏一杯香茶。这叫“喝新娘茶”。而“请新郎茶”则是新婚后第一个春节,岳父家的亲戚邻里都要接新郎倌到家里吃饭。主人要给每个客人沏一杯上好的茶,而且必须有茶点招待。喝过三遍茶后,酒菜备齐,大家一齐敬新郎倌酒,而新郎倌也要喝醉了主人才高兴,这样显得酒菜可口,招待满意。
当然了,妻子给丈夫解酒的饮料还是与茶有关,那就是一杯加了糖的浓茶。每三至五里设一个茶亭,亭内有长凳和免费的茶水供来往路人休息时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茶亭依稀可见,只是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喝茶聊天的人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