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春山喋喋春鸠鸣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3-02 11:22   点击:2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春山喋喋春鸠鸣

原句应该是:春山磔磔鸣春禽

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北宋·苏轼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

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

金鱼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

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

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

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

出城三日尚逶迟,妻孥怪骂归何时。

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另,春鸠鸣也有两首诗的出处:

春中田园

唐·王维

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 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小题1:对比手法(1分)。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写出去年妻子生日之时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2分)。“却”是“才”的意思,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漂泊之久的愁苦;“又”字含蓄地暗示了频繁地离家漂泊的无奈。(2分,分析任一个词即可,其它词的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相望天涯写出了漂泊之苦,两鬓秋霜写出了老迈之悲,残照归鸦反衬出了思乡之苦,儿女团圆绘出思念亲人之苦。(任写出三项可给6分,别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词的前两句,分写了“去岁今辰”和“今年”的情景:去年妻子生日时候自己还在家里,而今年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这两种情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七言炼字,一般在第五个字上。前一句中的“却”,后一句中的“又”,都是副词。先要知道它们的表层义,也就是字面义,却,才;又,再一次。然后要理解它们的深层义,也就是情感义。却,形象写出漂泊之久的愁苦;又,不止一次离家漂泊的无奈。

小题2:要求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出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感情,需对全词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根据此来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词前两句词的前两句,分写了“去岁今辰”和“今年”的情景,写出了词人漂泊之久、漂泊次数之多的愁苦与无奈;“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两句,写出了词人岁月易失年华已老的伤感;“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词人借景抒情,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出乡思之苦,归家之切;最后两句,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这是词人的企盼。

点评: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在对诗歌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提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另一方面,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