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火叻怎么办
吃点去火解毒的药,平时就要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水果
二、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纷纷细雨,寂寥萦怀,来来往往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群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逝者已去,生者痛断肝肠,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酒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凝固成了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七言绝句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自古咏清明的诗作不算少,而至今未能见到有出其右者。
同时诗中也唱出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而诗中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今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那里也出酒,而且出的是名酒。据记载,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
江南也有一杏花村。相传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刺史时,颇好当地名酒。年年清明,就饮城西杏花村黄姓酒肆。从此记载来看,江南杏花村的可能较大。诗中还有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清明时节这一带的天气总是“雨纷纷”呢?搞清楚这一点,是进一步确认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的关键所在。
原因有三:
其一是江南一带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其三是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无论从诗人的经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来看,诗中的“杏花村”当指江南安徽贵池无疑了。
最后,让我们再一遍咏唱杜牧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清明》诗吧:
三、古诗忆江南的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四、周庄水韵课后题
第一首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第三首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