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需要多少水分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溶剂,植物各器官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分。水分是茶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树体的水分约占55%-60%,芽叶含水量最高达70%-80%。
茶树是一种叶用植物,降雨量及空气中的湿度是直接关系到茶叶能否高产、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茶树在生长期间,嫩芽不断地被采收,又不断地发出新芽叶,所以,对水、湿度有特殊的要求。在缺乏水分的条件下,茶芽生长缓慢,严重缺水时还会发生旱害,尤其是幼苗极易枯死;但是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不足,也不利于茶树生长,在长期积水的情况下,根系大量死亡,会使茶树提前衰老,幼小茶苗则死亡。俗话说:茶树喜欢水,但又怕水。这就说明了茶树对水、湿度要求的特点。
降雨量多少影响着土壤水分和大气湿度。茶树适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毫米-2000毫米,并要求月平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相对湿度一般以80%-90%为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80%为宜;但茶树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时期,对于水分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在生长旺季,由于嫩芽萌发生长,需要更多的雨水和适宜的气温;如果降雨量过少,空气十分干燥,常影响茶树生长发育。我国大部分茶区,年降雨量是足够茶树生长期的需要,但在各月的降雨量并不平衡,特别是夏、秋季,干旱影响茶叶生产。近年来实行茶园喷灌,对提高土壤和大气湿度、降低叶温,效果很好,不论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
2. 茶叶需水量
通常农药上都会有使用说明的,比如每亩用量80-120g、或1000倍-2000倍液等。 用来人工喷施的药液理论上每亩用水量60kg左右,但在实际生产上一般2壶药水、即30kg就可以喷施一亩地了。
这时如果按亩用药量80g计算,每壶加入40g农药就可以保证每亩用药量达到40g了;如果说明是1000倍液,按理论上每亩用水量60kg计算,需要药量60g,实际操作时每壶加入30g(即500倍液)就可以了。使用农用机械带动高压药泵喷药时每亩地的用水量会更少,只要能够保证每亩的纯药量达到药量要求就可以。
3. 茶叶需要多少水分才能泡
茶叶不仅在细胞之间有大量的间隙,而且在产生细胞的颗粒之间,甚至在分子之间也有间隙。这样,水分子就会一步一步渗透,每一步都有阻水的效果。也就是说,渗透细胞、颗粒和分子需要时间。而茶叶泡泡时间长,造成水分渗入,使茶叶失去空隙产生的浮力,于是下沉。
4. 茶叶的水分含量不能超多少
水分跟干物比例约为百分之九十八:百分之二左右
5. 茶叶中的水分一般是多少
茶叶最适宜在其本身含水量5%以下的条件下密封贮存。当其含水量在8%左右时,贮存6个月就会有陈茶气味;当其含水量在10%时,就很容易出现霉变气味;当其含水量超过12%时,因茶叶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霉菌很容易大量滋生,霉变气味会加强、加浓,倘饮用,对身体有害,有时甚至发霉结块,根本无法饮用。若茶叶中含水量过高,可用干净的器具温火炒干或烘干后,再贮存。
6. 茶叶需要多少水分才能喝
众所周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喝的茶叶一般都是由鲜茶叶炒制而成的,一般地嫩茶叶含水量较老茶叶含水量高,一斤茶叶要多少斤鲜茶叶,主要看鲜茶叶的水分,一般地,老茶叶含水量较嫩茶叶含水量低,晴天的鲜茶叶较雨天的水分低,总的来说,大约4.2至4.5斤鲜茶叶可以炒1斤。
7. 茶叶水的要求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据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8. 茶叶需要多少度的水
怎样泡茶茶更香?
绿茶花茶宜用三头盖碗,(绿茶也可用玻璃杯)90℃左右的沸水,投茶3克左右,先冲入少许水作温润泡,后注适量水,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乌龙茶宜用宜兴紫砂等小壶小杯,投茶量占壶内腔1/3体积,100℃沸水,先注水作温润泡,在10秒左右时将水倒掉,俗称洗茶,最好始终保持沸水温度,正式泡茶在1分钟左右将茶汤倒出,对火味儿(北京人说糊味儿)重的乌龙茶,要少投茶,水在10秒左右出壶。
绿茶,花茶宜在杯中余1/3水量时再续水,一般只冲泡三次。
红茶:用沸水冲泡,可清饮,也可调饮。加糖,加牛奶,加果汁,也可制成泡沫红茶作冷饮。
茶和与之配套的茶具、方法之外,要用好水,水的标准除了卫生标准外,应无异味,这样泡茶,才能喝出香味儿来。3.什么叫粗茶细喝,细茶粗喝?以北京人喝花茶为例:粗花茶,梗大叶粗,投茶量要少,水要开,此为细喝。精制花茶,叶嫩芽鲜,味薄汁少,要多投茶,用落开水,或热水机中的开水,此为粗喝。
细喝粗喝要根据茶的特点,你自己认为不好喝的茶不妨少投茶,喝淡茶兴许能喝出点什么别的味道来。
9. 茶叶的含水量一般控制在多少
也就2两到3两的样子。新鲜茶叶是含有很多的水分的,雨季采摘的新鲜茶叶水分多,一斤炒干之后也就是2两,若采摘茶叶的那几天正好赶上天旱,雨水少的话,新鲜茶叶所包含的水分也相对来说少一点,取1斤来炒的话,炒好的干茶叶最多也就是3两。
10. 多少茶叶放多少水
洗茶通常一次就够了。洗三次容易使后续冲泡滋味不足,最好的滋味就在头两泡。
洗茶的目的:洗茶”除了将茶叶“洗干净”,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还且可诱发茶香、散发茶味。
洗茶的具体方法: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3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
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也具有存放的优势。
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为了保持茶叶的芳香,泡茶最好选用金属离子含量低的“软水”,如纯净水和高品质的矿泉水。
后续冲泡时间逐泡加长。普洱茶一般用专业的茶具来泡,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
喝黑茶的最佳时间:冬天饮用最为合适,冬天寒气重,是阳气闭藏的季节。熟普洱可以生热暖胃。另外,普洱茶还具有一定的控制体重的作用,用低热量的普洱茶,代替日常的甜饮料,可以控制热量摄入。
11. 茶叶需要多少水分合适
主要看鲜茶叶的水分,一般地,嫩茶叶含水量较老茶叶含水量高,阴天、雨季的鲜茶叶较晴天的水分高,总体来看,大约4.2至4.5斤鲜茶叶可以制成1斤毛茶。
雨水叶(雨天采摘,有表面水的鲜茶叶,几年前遇到过一次)要5.5-6斤干1斤。
久晴不雨,连续干旱时,一般只需4至4.2斤鲜茶叶即可干1斤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