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族的简要介绍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已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民族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二、哪些农作物是中国本土的
1、小麦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5张)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栽培小麦;
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苏联的外高加索和土库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国(详情见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后种植小麦。
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2、水稻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3]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3、桃
中国为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都已遍植桃树。《礼记》中还说当时已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之一。
4、青稞
青稞的历史中国早在西周以前(公元前1100年)就有栽培大麦的史证,以六棱大麦为主。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西北干旱沙漠地区。高原人经过选择、驯化和栽培,把野生普通大麦培育成了青稞,并成为当地人民的粮食和马饲料。据科学考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青稞的地区。
其实,青稞是青藏高原人民给青性裸大麦起的名字,在我国其他地方,则叫元麦、裸大麦或裸麦。由于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种植区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现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省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
5、红枣
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经考古学家从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
《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
所以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枣作为药用也很早,《神农本草经》即已收载,历代药籍均有记载,对其养生疗病的认识不断深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枣
三、水城威尼斯的资料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边缘,与云南省接壤,属六盘水市管辖,地处“江南煤都”六盘水腹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总面积3589平方公里, 辖1个工业开发区、1个镇、32个乡,总人口68.1万人。有汉、彝、苗、布依、回、仡佬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7.36%。
水城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高原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干湿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暖湿共节。年均气温11—17度,无霜期25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农业开发前景广阔。水城是农业县,各种农业产品所占比重大。近年来,完成粮食丰收工程166.5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842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286平方公里,完成造林32.21万亩,封山育林58.35万亩,森林覆盖率17.14%。目前,生姜生产已成规模,魔芋生产开始起步,畜牧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25.04%,全县现有非耕地资源100余万亩可供开发、利用。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煤、铁、铅、锌、石灰石、白云石、硅砂、冰洲石、大理石等26种,优势矿产为煤、铁、铅、锌。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分布广、储量大、品种全、质量好、易开采,是全国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据贵州省1990年储量表统计,已探明地质储量50.03亿吨,可开采量33.19亿吨。水城也是贵州主要铁矿、铅锌矿产地之一,已探明铁矿工业储量1648.1万吨,远景储量5315万吨;铅、锌储量分别为12.09万吨和43.5万吨,现有采样分析矿点9个。水城县河流纵横,有珠江干流的北盘江和乌江干流的三岔河贯穿境内。南部北盘江流域面积2626.0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4.5%;北部三岔河流域面积1444.9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5.5%,现已探明理论蕴藏量为47.5万千瓦,可供开发33.6万千瓦。 动植物资源。畜禽种类有马、牛、猪、羊、鸡、鸭等;野生动物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叶猴外,还有猕猴、獐、麝、鹿、狐狸、野猪、野山羊、猫头鹰等。全县可供开发的非耕地资源有100余万亩。农作物资源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云豆、烤烟、生姜、大蒜、茶叶等,发耳干姜为出口免检商品;森林果树资源有云南松、光皮桦、泡桐、漆树、核桃、油桐、黄果、银杏、板栗等;药用植物有622种,其中名贵药材有三七、鸡爪、黄连、杜仲、天麻、菌灵芝等。
水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农民画、蜡染、刺绣、挑花享誉全国。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苗族跳花节、彝族火把节至今仍以其原始、古朴、淳厚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出奇山异水,绚丽多姿的奇峰峻岭和迷离变幻的地下溶洞,为水城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有国际洞穴协会认定堪称世界一绝的“天生桥”,被中外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桥”,每逢山花烂漫,距此不远的“天生湖”与之交相呼应,相映成趣,迎来了众多的旅游观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