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统上茶叶对少数民族健康的重要性(茶叶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5 15:44   点击:18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

北方的游牧民族,早期的时候他们过着纯游牧的生活,每天都能吃上牛肉羊肉,肉质食品很油腻,长久食用肉食,而吃一些蔬菜调节身体也会感到不适应,而在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上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蔬菜的来源也不多,因此不能从蔬菜里摄取人体必备的维生素。

但是茶水方便携带,不易腐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蔬菜的作用,久而久之游牧民族就养成了喝茶的良好习惯。

2. 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有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英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饮茶文化风俗。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韩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国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美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美国不产茶叶,美国人喝的茶全靠进口。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美国人一般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所以美国的茶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要么就是罐装、瓶装的茶水。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风俗。

说起俄罗斯人的嗜好,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他们酷爱喝酒,嗜酒如命。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与喝酒相比,俄罗斯人更爱喝茶,真可谓一席无酒,但不可一日无茶。如今,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叶早已成为广大俄罗斯人深爱的饮品,在俄罗斯还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

非洲的饮茶文化风俗。

在我们的印象里,非洲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国家,而且非洲盛产咖啡,所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非洲人应该没有饮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人舍咖啡而饮茶,尤其北非的阿拉伯人,他们招待客人必定要茶侍奉。他们喜欢在茶里放进了三分之一的糖,差不多糖味掩盖了茶香。另外,非洲人喝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须将茶喝完才算礼貌。

泰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越南的饮茶文化风俗。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越南人喜欢饮玳玳花茶。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芳香可口,饶有情趣。

3. 茶叶对少数民族的重要性

古代草原物资匮乏,没有现在这么多佐料,甚至连盐巴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牧民们在烤肉的时候只能撒一点点盐上去,甚至在缺盐的时候牧民们连盐都不放,直接将生肉烤熟吃了。

吃过烤羊肉串的人都知道,羊肉有一股非常浓重的腥膻味,放大料都很难掩盖。古人如此清淡地吃羊肉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因此在吃肉的时候如果能有一碗清甜可口茶水对牧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草原人吃着几乎没有调料的油腻肉食

茶水可以帮助消化

“茶”对游牧民族来说是一种良药。

游牧民族生活在干旱少雨的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的限制,牧民们的饮食结构非常的单一,食物主要就是肉和奶制品,饮料主要就是马奶和羊奶,很少能够得到植物类的食物。

牛羊肉都是油腻、燥热、难以消化的。长期以牛羊肉为主食会产生各种不适,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古人虽然不懂什么营养学,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茶叶里面有什么成分,也不知道同时茶叶有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但是他们却知道喝茶能够有助于缓解自己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的症状。

这些虽然都是小毛病,但是却会让人十分的不舒爽。所以草原上的人在饱受折磨多年之后,突然发现“茶”这种饮品可以改善多年的顽疾,让自己活得更舒爽,自然是爱不释手了。特别是对已经喝茶多年的牧民来说,切断茶叶的供应,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盛行于草原的茶砖,帮助牧民们消化肉食

茶水可以补充维生素

茶水固然是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但是茶叶传入草原之前,游牧民族也都还活得不错。

在茶叶传播到草原之前,大多数游牧民族依靠野生的植物来补充维生素。草原上牧草茂盛,野菜也有不少,但是这种获取维生素的方法非常不稳定。

当然他们也可以依靠食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充维生素,毕竟牛羊是主要食物来源,补充维生素也可以靠它们。甚至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还会自己种植农作物,比如匈奴。

但是后来茶叶确实也成为游牧民族补充维生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原因就是茶叶容易保存,携带方便,也方便食用,因此取代了其他补充维生素的方法。

自从有了茶,牧民们再也不想去采蘑菇了

茶水可以杀菌消毒

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茶叶的解毒功效就被发现了。

可以说最早的时候茶就是一种药。茶多酚能把蛋白质凝固起来,茶多酚遇到细菌就会使得细菌凝固变性。霍乱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而霍乱杆菌放在浓茶里面六分钟,霍乱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而霍乱杆菌放在浓茶里面六分钟,大部分就会失去活性。

古人固然不知道茶多酚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利用茶的这种特性。

牧民们经常和牲畜接触,难免沾染细菌,因而患上各种疾病。茶水这种杀菌消毒的功效对他们是大有用处的。

4. 为什么游牧民族需要茶叶

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而我国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北方跟南方有着各自的饮食习惯,存在很大的区别。比如南方历代以来都是以大米为主食,而我国北方则不尽相同,特别是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可能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吃不上大米,然而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主粮食,那么这些游牧民族的日常饮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国传统美食文化发展的历史极为悠久,古人们最初摆上饭桌的是一种称为“黍”的谷物,它属于一种禾本科植物,形似狗尾巴草,叶绿果实黄,磨开皮壳后得到黄色的米粒,用这种黄米煮成的食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古人们的充饥主粮。

然而早期的黍属于野生植物,被人们发现之后才开始驯化成种植谷物,不过黍这种植物就算种在肥沃的土地上其产量也不高,并且获得的谷粒小而硬,磨壳麻烦,吃下去又不容易消化,于是古人们就从黍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稷。

《诗经·王风·黍离》有记载:“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因此人们怀疑稷就是古代的高粱,比黍还要高产,大概公元前10000年,南方的原住民收集到黍稷的种子,并且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由于地理气候的优势,所以南方能够给这种稻谷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并且产值可观,逐衍变成南方人的主食,相比北方的游牧民族对种植黍稷就因气候地理问题缺乏优势,他们能种植所获取的谷物并不多,所以主要是以面粉食材为主,诸如采用蒸烤煎等烹饪方式,制作出馒头、面条、干饼等。

我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大族群,其主要以放牧为生,所住的地方也不固定,会经常因水草环境的好坏而变迁,因此不存在耕田种地自然就缺乏谷粒食物,不过北方游牧民族们有着自己的习俗饮食文化,这源于他们的独特生产方式所致。在大部分人形象中,草原民族整天放牛放样,想必餐餐都能吃牛肉喝羊奶,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以放牧为生,其养成的动物除了给自己吃之外还会当成商品,赶到贸易区交换各种物资,诸如用一头牛换取多少袋面粉,用几头羊换来餐具、衣服、茶叶蔬菜等。

虽然他们整天养着一大群牛羊,但是普通的游牧家庭并非每餐都可以吃上肉,天天能吃上肉的却是富裕的家庭或者贵族阶层的人群。所以北方古人的普遍食物为一天两餐,清晨熬上一锅小米粥或面饼,晚餐则配点肉干、熏肉跟米粥一起吃,每逢到了节庆日才杀羊宰牛大吃一顿。

有文献记载,意大利的传教徒加宾尼曾在他的《出使蒙古记》中描述道:“牧民们将小米放入水中沸煮,清晨喝上几杯粥汤,白日就不会再吃食物,到了夜晚则吃一点肉食,配以汤喝”。

由此可见北方牧民偶尔也吃点小米,不过他们也会经常吃牛肉跟羊肉,有时候遇到祭祀活动或招呼重要客人的时候才杀马,取马肉来吃,因为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工具,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宰杀,所以吃上一顿马肉,对他们来说算是十分奢侈的。

后来游牧民族向南发展,劫掠了不少汉族人们的粮食,甚至实力稍强的游牧部落还会跟边境南面的耕田部落征收谷物粮食以及一些他们不能生产的物资。为了补充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北方牧民还会吃蔬菜水果、在湖里捕鱼,在草原中挖野菜,给自己提供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另外他们自己也研发出各种以马奶、牛奶、羊奶为主的乳制品。

如今随着北方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现代式生活,因此在饮食方面也从以前的一日两餐变为三餐,此时他们的食物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在古代时期,由于生产落后跟资源贫瘠的缘故,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还是比较单一,此单一并非指他们天天以肉食为主,而是说能选择的食物不多。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牧民们在吃饭的时候不是吃手抓肉就是烤羊肉,其实蒙古的游牧民族很少宰羊来吃,除非有远方的贵客到来或者遇到了啥喜庆节日才会宰羊。毕竟养一头羊的成本也挺大,据说要有近20亩地才能够养活一头羊,而普通的牧民家庭要养活三百头羊以上才能算是要个小康家庭,那么总需要的草地就达到每户6000亩以上。

在放牧牛羊的漫长岁月里,若是遇到天气不佳,在极热或严寒的气候影响之下有可能引发牲口病亡,特别突如其来的一场口蹄瘟疫,会彻底让一个放牧家庭在一夜之间沦为贫困户。有时候好不容易熬过寒冬,牧民结果发现自己养的羊群有都给冻死一半了,这时别说是吃羊肉,恐怕连喝粥都困难。

那么到了非得宰羊的节日,牧民一般都不会杀母羊,只会选择一些不能抵抗严寒的弱小的羊羔或以公羊。所以说北方牧民并不把杀羊作成主要的食物来源,他们主要是靠乳制品以及一些杂粮为主要食物,蒙古大草原土地也算肥沃,虽然不像南方易于耕田,但有一些小地方是可以种一些蔬菜稻谷的,只是范围比较小而已。

另外人们更需要羊衍生出来的羊毛跟羊奶,既然羊为主要生产来源不能把家底吃光,唯有吃些次生品——乳制品,因此就衍生出许多羊奶茶、羊奶泡馍、奶饼等等,而羊毛则可以用来编制过冬的毛衣、被子、毯子、缝补衣服跟营帐,以及拿去市集交换日常物资,古代的牧民们甚至还有用羊毛交税的。

而清朝赵翼的《檐曝杂记》中也有一段有关北方牧民饮食习惯的描述,称:“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浆,然皆不能食肉也,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也,吾等穷夷,逢节仅杀一羊足矣”。

说的就是普通的游牧家庭都是以吃奶酪食品为主,而那些羊肉大餐都是贵族们所能享受的权力,咱们这些贫苦穷人,只要每次过节杀一头羊来使用就满足了。

北方牧民们在饮食习惯上也有很多规矩跟礼仪,比如牧民主人在用餐时会首先捧上一碗奶茶,依照年龄辈分,给宾客逐一品尝,其接受方式是宾客需要跪接奶茶,此跪非跪主人而是归此碗食物,象征感恩大地众神赐予我们食物的意思。

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好茶喝,有好脸看”,蒙古牧民把茶看成是自己的面子,也是自己的主食之一,主要你来到旷阔的大草原,牧民不论是否陌生都会双手合十和蔼的给你敬茶跟食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你参加主人餐宴的时候,席间摆着奶制品跟香喷喷的手抓肉,此时你由于抵抗不了肉食的诱惑,选择先吃手抓肉而不是先尝点奶制品的话,那么主人就会拉下脸色来,毕竟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蒙古游牧人还研发出一种新的饮食,叫做“奶茶泡炒米”,此美食滋润爽口,浓稀混合,入口不腻,舒胃提神,有助消化,特别是搭配美味的手抓肉配合来吃,能够起到素荤的美妙搭配,可谓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参考文献:

《诗经·王风·黍离》

《出使蒙古记》

《檐曝杂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抄袭必究,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共同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5. 牧区人们常喝的茶叶是

据相关史料记载,关内(内地)客商进入蒙古腹地经商,开始于清朝的康熙时代,到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关内、关外(指蒙古地区)贸易全面开放自由。

(青砖茶)

内地商人携茶叶、粮食、布匹以及日用百货杂品纷至沓来,驼队与马队,满载而来又满载而去,这些客商以山西、山东的“老客”为主,拉来牧区所需,又带走蒙地的特产。除了用米与布直接易(换)皮毛以外,其余杂物都是以青砖茶定为价值交易。

当时的青砖茶分为“二四”“二七”“三九”三个通行规格,还有一种“千两茶”的砖茶,如今就是炒热的湖北“千两”黑茶(蒙古地区黑就是青),便是沿续了清末运往蒙古地区的“千两茶”,

6. 茶叶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是什么

在古代,茶叶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原在对外方面可是严格管控的,尤其是对周边不友好的游牧国家。

茶能解毒去病,解油腻、助消化,对于喜食肉类的人来说,这是最好最保健的一款功能性饮料。

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很需要的,而对游牧民族来说几乎和盐地位等同。那就是以肉食为主要能量摄入来源,兼以奶酪乳制品,好食肉的人群,必要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茶能解毒去病,解油腻、助消化,游牧民族、好食肉的人不喝茶,极易发生肠胃方面的疾病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等,轻则疼痛,重则发狂甚至早亡。陆游《南唐书》提及: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名马与汉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团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价买之。

对游牧民族来说,茶甚至比药材更重要,因为游牧民族是以肉食为主要能量摄入来源的,几乎每一个游牧民族都离不开茶。茶对游牧民族来说就是高度的战略物资。一旦中国终止盐和茶叶交易,草原民族就会发狂一般进攻中原以获取盐和茶叶。因为没有茶叶,草原上的很多人会患上严重的肠胃疾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在历次战争中抢掠以盐和茶叶为重,其次才是金银。

因此,中原地区通常控制茶叶的供给,以达到制衡四夷的目的。当然,总有不法商人甚至军队在偷偷走私,违法交易。

7. 茶对游牧民族如此重要的原因不包括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本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特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特定的文化系统 (一)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文化系统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且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一个人们共同体——游牧民族。这里的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而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环境。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在承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经过本民族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与这一地区相邻的是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的黄河流域。湿润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宜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这里则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宜于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和气候的选择性很强,还有土壤的种类、水利资源、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程序,农业民族正是依据这些因素,经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汉民族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以最初的“刀耕火种”、“轮作抛荒到精耕细作”,并且一代一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二)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方式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这是游牧经济的一大特点。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的生活资料多,不仅有数量多的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更有兽皮”等各种畜产品。游牧民族出现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它作为一种经常制度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他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的物品是牲畜”,牲畜不仅是商品,“而且还获得了货币的职能”〔2〕。鉴于游牧经济结构所限,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促使他们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质交换。而雄据中原的汉族,无论在人口数量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力方面,都要比游牧社会发达,农耕文化所产生的高度物质文明,对游牧民族自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于是代表游牧民族的畜产品——马、牛、羊、驼等与代表农业民族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粮食、布匹、茶叶等第一次实现了以物易物或通过“茶马互市”,或依靠“草原丝绸之路”实现之,因此说,游牧经济天然地带有商品经济的性质。当然,它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显然农业经济则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它是以封建庄园或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是这种经济的写照。可见,自然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家长制的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8. 茶叶对草原人民的意义

草原人民在我国主要以蒙古族为主,下面就蒙古族的习俗谈草原人民的风俗。

一,以茶待客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二,选猎狗

草原人民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

三,献哈达

哈达是草原人民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四,敬酒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五,尊老爱幼

草原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