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最早来到哪个国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06-10 00:50   点击:123  编辑:印栋   手机版

是中国。

茶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中国。据说,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传说中他曾尝百草,中毒后用茶叶来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茶就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长的时期,茶一直被作为药品服用。直到秦、汉时期,由于人工栽培的茶树多起来,人们发现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饮茶才渐成风气。尤其是在汉代,司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对茶这一当时的时尚饮品情有独钟,并撰文从药理、文学等方面阐述对茶的看法。

魏、晋之前,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如“茶”、“茗”、“诧”等,最终被确定为“茶”则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从茶、水、茶具等几个方面研究饮茶方法的专家也多了起来,这些专家多是佛教中人,从中还出现了一位圣者,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因嗜茶而云游各地,采茶觅泉,躬身实践,多方搜寻和茶有关的资料,然后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写成了《茶经》。《茶经》共三卷,从茶的起源,特性、种植环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类等等做了系统的论述。《茶经》不仅使人们更为了解茶叶,完善了茶文化的内容,也引起了后人对茶文化的重视。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汤一样,把茶煮了喝。这种煮茶方法一直维持到宋朝才被冲泡法所替代。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的茶叶生产和茶学研究都很发达。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喜欢举行泡茶比赛“斗茶”,他们把茶放进茶盏后,用开水冲泡,充分搅拌与水溶和,待细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谓的“汤花”)出现后,看谁的汤花多,散得慢,谁就是“斗茶”的赢家。

宋朝人喜欢“斗茶”,还喜欢在茶饼的制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饼比较名贵的有“龙凤团茶”,茶饼上有造型精美的龙凤图案。它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价同黄金。这种茶饼在宋朝很流行,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提高,散茶的制作方法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让进贡团茶,制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艺得到迅速发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见的绿茶。明朝茶艺家认为:把茶紧压成饼,需要碾压成沫,损伤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叶,色如翡翠,气味清香,较好保留了茶叶的自然特性和营养的价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红茶的制作。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也产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叶已经是采摘精细,炒制得当。随着饮用和制茶技艺的发展,茶及茶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此,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黑茶、黄茶的茶叶品种格局基本形成。

关于饼的历史

《金匮要略》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煮饼”一词,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谓“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金匮要略》对“煮饼”亦谓之“煮淡面条之类”。
  为了进一步探讨“煮饼”的确切涵义,笔者现考证如下:
  煮饼的历史渊源
  饼,《说文解字》注解为“饼,面糍之,从食、并声”。《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像饼的东西”。我国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
  煮饼,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释为“白汤饼”,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引张师正《倦游录》云“凡以面食煮之,皆谓汤饼”;我国科学家考察断定面条已有4000多年历史。由此可推出张仲景时代已有面条存在,然而古代却没有“面条”之称。由此笔者推断“煮饼”即为张仲景故乡河南历史流传下来的地方小吃“水烙馍”,这与孙思邈和张师正均做“汤饼”的提法相吻合。古汉语中“汤”即为沸水,这种薄饼的做法更似仲景所说的“煮饼”。其做法为:先和好面,碾成薄薄的一层饼,待水煮沸后,把做好的面饼平放在锅箅子上,薄饼就像在水上煮一样,合上锅盖,稍停片刻即可取出食用,这种做法用“煮饼”称之很形象,也很贴切,对于取类比象应用广泛的古代中国更易被世人所接受。同时这种饼在吃时,人们习惯在薄薄的饼子上抹上一层咸豆豉食用,这与原文“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相呼应。
  这种薄饼做法简单方便,加咸豆豉可以提高食欲,而淡面条则不能,并且会引起脾胃虚弱者的呕吐。但食用薄饼不宜过量,否则会引起食积。
  煮饼的现代营养医学
  煮饼亦为小麦面粉经过高温加工而成,其营养成分主要为淀粉、麦芽糖,并富含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淀粉在人体内易被消化吸收,而麦芽糖可直接被人体胃肠道吸收。食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消化能力减退和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的康复有利。同时小麦含丰富的蛋白质,尤其适合儿童、老人及肠胃消化不良的人食用,这对身体虚弱的“百合病”(百合病是一种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和食欲时好时差,以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人尤为适宜。煮淡面条时,一部分的营养成分被稀释在面汤里,若单吃淡面条不喝汤,不能完全把面食的所有营养成分吸收,若喝汤却又会和喝粥一样引起发汗,不利于百合病人的恢复(百合病病人阴虚,不宜发汗),而以豫南地区小吃“水烙馍”的做法来食用,就避免了食用“煮淡面条之类”发汗的弊端。
  煮饼在中医学上的意义
  《金匮要略·百合病》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说到煮饼自然想到小麦,小麦为五谷之一,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有对它治疗疾病的记述“小麦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麴,温,消榖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小麦面,医方中往往飞用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张仲景在这里之所以用煮饼,一方面可能考虑这种面食可迅速做好,方便食用;再者煮饼具有小麦的止燥渴咽干,对百合病经月不解而致的口渴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微微生津而不伤阴,不像喝稀粥那样令人发汗,对于刚用百合洗方洗过,腠理打开的患者,易引邪入里,加重病情。而面饼却可以微微生津增加阴液,不会使邪入腠理,而食用煮淡面条则不具有像食面饼这样类似的功能。
  从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治第三》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的“煮饼”,即为现今豫南地方小吃“水烙馍”,而非简单的“煮淡面条之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