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时饮用的茶叫?
其实,宜兴除了紫砂壶名满天下,这里还是历史上的名茶产地。甚至让茶圣陆羽、茶仙卢仝、文豪苏轼等竞相称赞。
宜兴在古代又叫做“荆邑”、“义兴”、“阳羡”,早在东汉时就开始产茶。三国时,孙权15岁任阳羡长,当时吴国宫廷饮用的“国山荈”,是确凿的贡茶。
到了唐朝,阳羡茶的地位如同跑步比赛中的领导,将一众茶品远远甩开,一跃成为贡茶。当然,这和茶圣陆羽及茶仙卢仝的推崇密不可分。
二、唐代茶饮产生的背景
唐代茶饮产生的背景:
唐朝时期茶叶多种多样。
贡茶的兴起,贡产茶声名远扬,成为早期的名茶。
陆羽《茶经》的问世为饮茶开辟了新径, 唐人对茶的质量、茶具、用水、烹煮环境以及烹 煮方法越来越讲究,饮茶方法有较大改进。
介绍:
唐代用来煎茶的茶叶有多种多样,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作了概括:饮有粗茶、散条、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
粗茶,饮时用斫法。就是把茶叶连枝带梗砍下来,一起用刀切碎,放在锅里煎铸。这是最粗放的煮饮法。
散茶,饮时用熬法。散茶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新叶,或不经加工,直接放在锅里“熬”,煮汁而饮;或经炒干,再放在锅里熬。前者如陆希声《茗坡》诗中所述:“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这是采下新茶芽,旋即煎饮。刘禹锡在《山西兰若试茶歌》里所说的“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这是即采、即炒、即时煎,采茶至煎茶顷刻间就完成。
末茶,饮时用炀法。末茶是把茶叶采摘下来,经过烘烤干燥,碾研成末后煮饮。
饼茶,饮时用舂法。把茶叶加工制成团饼,是唐代最流行的。饼茶制作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煮时把饼茶捣碎成末。
客人来家以后,一定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要站起来,用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住,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蘸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仅态大方.品尝茶和鲜奶都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
三、“蜡面”贡茶 是什么意思
即“天山绿茶”(唐朝贡品,称“蜡面贡茶”)。
出自徐寅《尚书惠蜡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蜡面茶属于蒸青团、饼茶。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茶面色泽光莹。饮用时碾碎、烹煮,茶汤如乳泛汤面,有似熔蜡,故得名。
叫做天山蜡面茶,产于福建闽东。唐、宋时期宁德西乡天山茶区已有产制蜡面茶,成为历史上的贡品茶。品质特点:蜡面茶属于蒸青团、饼茶。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茶面色泽光莹。饮用时碾碎、烹煮,茶汤如乳泛汤面,有似熔蜡,故得名
我百度一下吧
即“天山绿茶”(唐朝贡品,称“蜡面贡茶”)。
出自徐寅《尚书惠蜡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蜡面茶属于蒸青团、饼茶。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茶面色泽光莹。饮用时碾碎、烹煮,茶汤如乳泛汤面,有似熔蜡,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