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普洱古道哈尼茶叶(普洱哈尼山寨茶叶有限公司)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6 10:12   点击:2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普洱哈尼山寨茶叶有限公司

红河州有两个世袭少数民族为彝族和哈尼族,而7月份有火把节,这个是彝族人每年都必须过的节日,在我州过的有名气的火把节有弥勒市的彝族大三弦舞,巳经成为经典的旅游迎宾节目,还有的就是红河州南部县的彝族晚上的彝族火把沟火晚会活动比较有名,顺带我们汉族及工作单位人员也放假一天。

2. 云南哈尼古茶树茶价格

景迈古茶山: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地处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邦威古茶山:邦威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

镇沅千家寨:千家寨隶属于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村委会。

困鹿山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位于普洱市宁洱哈尼彝族自治县凤阳乡,困鹿山古茶园不仅是如今宁洱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茶树群落。

景东无量山:无量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县西部,西北起于南涧县,向西南延伸至镇沅、景谷等地,西至澜沧江,东至川河。

3. 哈尼文化园普洱茶真假

藏语哈尼的意思是亲爱的、甜心儿等。

也可是少数民族的一类,哈尼族。哈尼跟达令、北鼻等词语一样,是指称呼女孩们可爱、亲爱的意思等,多数在亲近的人之间,称呼对方的时候使用。

哈尼族在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4. 哈尼普洱茶价格

哈尼意思是亲爱的、甜心儿等,也可是少数民族的一类,哈尼族。哈尼跟达令、北鼻等词语一样,都是来源于英文honey的谐音,是指称呼女孩们可爱、亲爱的意思等,多数在亲近的人之间,称呼对方的时候使用,所以经常可以听到闺蜜之间说哈尼。

哈尼族是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5. 哈尼普洱茶真的吗

勐海有八个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茶山名:帕沙普洱茶山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茶山名:巴达普洱茶山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茶山名:曼糯普洱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普洱茶山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茶山名:南糯山普洱茶山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贺开古树群

茶山名:贺开普洱茶山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

茶山名:布朗山普洱茶山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6. 云南哈尼族茶叶

全县有茶园面积23万亩,其中,野生群落及古茶树面积5万亩,现代茶园面积18万余亩(有性系茶园面积5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3万余亩,品种有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短节白毫、矮丰、云梅、云瑰、鸟龙茶)。

茶农涉及15个乡(镇)、48011户、22万余人;有茶叶初加工厂及企业146家,有8家企业通过了QS认证;主要有“迷帝”“凤凰窝”“云针茶”“须立贡茶”“女儿红”“哈尼双子茶”“露水白毫”等产品: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西安、青海、宁夏等城市及周边国家。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80500亩、采摘面积180500亩、茶叶总产量12100吨、亩均产量67.04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30000亩、有机茶园面积20000亩、初制所数量147个、专业合作社数量92个。

7. 普洱茶厂有限公司

有的,产品质量不错呢。是耿马的厂

8. 哈尼族普洱茶

不是最好的,但有自己的特点,在整个勐海茶山的古茶区中,帕沙的茶树最高最大,森林植被最好,茶树龄多数在300-600年左右。这里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茶树生长茂盛,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叶长肥硕,白毫显著,内质丰富,十分耐泡。

帕沙的古茶树数量是整个西双版纳茶区最多的,无论大寨、中寨、新寨、老寨、南干、老端,寨寨都有古茶园。其茶树最早种植年份可追溯到唐代,由哈尼族祖辈开山种植,自然生长至今,现存古树树龄大都在三百到六百年,周围已形成山中绿树皆茶树的山势。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犀牛塘,来自帕沙中寨。1、犀牛塘名字由来据老人说,帕沙村的祖先迁居帕沙之后,发现这里有犀牛生存,它们会在这里觅食,中午炎热的时候会在泥塘里打滚,嬉戏,据说犀牛遇到树桩或者石块都喜欢拱一拱,以前帕沙村民也不敢一个人经过这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犀牛就慢慢灭绝了。现在有些地方还可以找到以前犀牛打滚过的泥塘旧坑,因人为开荒、风沙及树叶等的掩埋,这些旧坑以后也会慢慢消失,后来帕沙的祖先们就把这片区域命名为:乃丫朗——犀牛塘。

细细品饮之后,会发现,这款茶会带给人无限的惊喜,前一秒还沉浸在其苦涩之中,后一秒便会被这清甜“收服”。当你还沉浸在刚烈的茶气之中,却在一瞬间会有柔滑袭来,这就是犀牛塘带给茶人的“出其不意”。

2、犀牛塘生态环境犀牛塘距离寨子比较远,人为干预很少,古茶园植被茂盛,林下腐植土较厚,土地肥沃,做出来的茶品内含物质丰富,滋味刚劲勇猛,香醇丰厚。犀牛塘是完全符合于原始森林大古树茶。茶树的生长与环境条件与老班章非常近似,沿着森林间的小道步行前往犀牛塘,古茶园就分布在道路两旁,与森林浑然一体,让人能够体味到深山密林中的幽寂之美。3、犀牛塘古树茶的特点帕沙犀牛塘古树茶,滋味醇厚,苦味略显,香沉而浓郁,茶气强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强烈的回甘与生津,口腔留香持久。属于“有肉有骨”的茶,历代以来被茶客们誉为“勐海第一香妃”。

9. 云南哈尼太阳普洱茶厂

不错

作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普洱茶研究中心研究员的简崇军,现正在倾注心血打造的是一个有800平方米的“御茶宫”,只为发扬陈年普洱之真谛。“哈尼王子”“中古”系列普洱茶深得爱茶人士的喜爱,中古茶堂日益辉煌,简崇军的生命在悠悠的普洱陈香中怒放,在风生水起的尘世里,端一杯普洱茶,任意遐思,安放自我,步履从容,畅享人生。

10. 云南哈尼古树茶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里各民族各地区都融入到这喜庆的节日中,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我们看看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

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 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 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 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 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 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 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 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 ——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 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 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 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 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 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 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 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 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 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 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 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 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 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 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 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 情了。

侗族:芦笙会贵州、湖 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 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 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