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禅意境的诗词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3-04-28 04:12   点击:2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茶禅意境的诗词

道茶话水。品觉人生味,难言甘美。

但久悟回,隐涩酸甜苦中魅。

尝品三江六色,华精粹,清香幽斐。

怎不叹、古亦今倾,华夏处香醉。

何醉?胜酒对。

一口液入灵,佛显禅汇。

养修外内。弥漫陈香韵浓荟。

休论阳春下里,皆共与、茶人无贵。

日月长、浆盏馥,暗香不退。

(二)

玄奘西取度娑婆,盛世大唐水月歌。

雾顶一花一世界,杯中一叶一天z。

且听三癸禅心曲,应向壶茗醒世多。

紫笋传来堪奇梦,欣然泼墨染银河。

(三)

从古自悠悠弊老历,山租搜中灵气收。

雾锁无人理,岚飞有韵留。

老枝说岁月,嫩叶盼春秋。

只为深闺久,依君一脸羞。

(四)

春云片叶满杯盈,不尽深情忆徽宗。

碧翠真香先浸蕊,野生歙县早含英。

龙游化作黄金液,鹤舞新生白玉精。

最是胡公茶道好,一茗啜透大千风。

(五)

南昌故郡一阁扬,把盏分享蟹眼汤。

闽界观音应逊味,江西绿叶当真香。

名茶骈丽双绝句,赣水人杰惟美章。

瀹煮贪泉别有味,落霞秋水载茗扬。

(六)

瀑落便腾云,壶中漫转身。

知经唯陆羽,了性只观音。

香自清泉意,甘从白露心。

若得一缕沁,如是近禅人。

(七)

琴声和韵洞庭吟,三昧真淳已醉人。

柳毅传书千古颂,君山问井众朋临。

凝思追忆先贤事,瀹叶涤濯俗子心。

素画清堂潇洒对,流云浸盏满园春。

(八)

陶然采翠微,梦里几峰回。

水满丹含返霞落,舟行白雾飞。

凌云知逸趣,拾道莫言危。

岩上红袍美,津来己忘归。

(九)

多少神奇叶里藏,海天万籁羡芬芳。

不分贵贱时人爱,也与尊卑一味尝。

壑谷幽兰馨共享,林泉流韵道同彰。

余香渐远意难逝,欲语还休感悟长。

(十)

深藏人未识,出世莫言迟。

雨露春秋润,风云日月滋。

芳心何易晓,蕴意岂能知。

唐韵无须炒,品如一味诗。

品茶,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可以说经常在品茶之外的情趣。而书法人喜欢品茶,则容易品见字里行间的妙趣。

“茶”字的写法有点渊源。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茶,一直通用到现在。元赵孟俯临汉史游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写法还是“荼”。自古雅士爱品茶,欣赏下与茶有关的书法作品。

“茶即禅”--品茶如参禅。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

唐代文人卢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孩童论茶,要求加糖;

学子论茶,挑灯提誉拆缺神;

劳工论茶,消除疲劳;

贩夫论茶,不拘礼数;

走卒论茶,有味就好;

秀才论茶,头头是道;

文人论茶,琴棋书画;

禅师论茶,句句藏机;

雅士论茶,风花雪月;

高官论茶,贡品相赠;

员外论茶,不惜重金;

道者论茶,气脉通畅;

茶商论茶,样样好茶;

茶农论茶,步御斗步工夫;

茶人论茶,茶人合一;

皇帝论茶,唯我独尊;

老人论茶,苦尽甘来;

仕女论茶,柔雅韵致;

茶仙论茶,玄之又玄;

茶痴论茶,无茶无命;

茶童论茶,不亦热乎;

茶客论茶,唯唯称赞;

茶博论茶,博了再博;

茶师论茶,据理祥论;

清官论茶,一样清清;

农忙论茶,但求解渴;

闲人论茶,花生瓜子;

外行论茶,不知所云;

内行论茶,香甘重滑;

老外论茶,细心讨教;

东洋论茶,崇尚茶道;

色徒论茶,意不在茶;

寒夜论茶,以茶代酒;

酒仙论茶,不舍庆辩醉梦;

好友论茶,相知更深;

支影论茶,孤而不寂;

众口论茶,闹而不噪;

情侣论茶,浓情蜜意;

夫妻论茶,柴米油盐。

说说陆羽的经典理论吧,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我们现在所说的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现在的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间的事情。陆羽是由李齐物推入士途的。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笑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如果在这时陆羽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臣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当然进一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羽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事实是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的。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还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叶的一个偶象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②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茶经

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著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出《四库总目提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