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叶多酚氧化酶低高(茶叶中多酚氧化酶)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2-07 02:36   点击:2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

1、采青:即采摘青茶,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目前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2、萎凋: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使适度促进鲜叶酶的活性,内含物质发生适度物理、化学变化,散发部分水分,使茎、叶萎蔫,色泽暗绿,青草气散失。3、发酵:发酵在一般茶上(除后发酵茶)是单纯的一种氧化作用,只要将茶青放在空气中即可。就茶青的每个细胞而言,要先萎凋才能引起发酵,但就整片叶子而言,是随萎凋而逐步进行的,只是在萎凋的后段,加强搅拌与堆厚后才快速地进行。发酵对茶青造成下列的影响:颜色的改变:未经发酵的茶叶是绿色的,发酵后就会往红色变,发酵愈多颜色变得愈红。叶子本身与泡出的茶汤颜色都是一样。4、杀青: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的一种制茶步骤5、揉捻:揉捻是普洱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6、干燥:是茶叶初加工环节较为重要的工序,主要是通过热量蒸发茶叶水分,从而形成茶叶特有的感官品质和稳定的品质特征。7、精制:是指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等工序加工得到的产品。

2.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含量

(1)酶的热稳定性很差,当叶温升至80℃以上时,多酚类氧化酶失去活性,被钝化了。

(2)茶多酚的形成

绿茶加工的特点是:在杀青过程中,利用高温使酶热变性,从而使茶多酚得以最大限度保留。

在叶温升至80℃以前以及干燥过程中,受湿热作用,茶多酚会因异构、水解,并在残留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聚合。所以,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总量是下降的。

<1> 儿茶素在干燥过程中,会发生异构化作用。EGC变成GC,EGCG变成 ECG,EC变成C,ECG变成CG。

<2> 儿茶素在湿热过程中,会发生水解。酯型儿茶素水解成游离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苦涩味重,收敛性强;游离型儿茶素爽口,先苦后甘,收敛性弱。酯型儿茶素适量减少,有利于绿茶滋味的醇和爽口。

<3> 儿茶素在高温、湿热、有氧的条件下,还可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如若结合残留多酚氧化酶,氧化聚合更快,生成橙黄色的聚合物。当氨基酸、蛋白质存在时,这些氧化聚合物可随机聚合形成有色物质,是形成绿茶叶底黄绿的成分,使叶底呈现黄绿色,从而改善品质。

(3)氨基酸的形成

贮青中的鲜叶,仍然是有生命的,它仍然在呼吸。其呼吸作用使得部分蛋白质水解,游离氨基酸增加,提高了茶叶滋味的鲜爽度。

杀青期间,受湿热的影响,氨基酸参与多种化学反应,含量下降明显。揉捻过程变化不大,但在干燥过程又有所上升。所以,从鲜叶到成品绿茶,氨基酸总量有所增加。

(4)咖啡碱的变化

从鲜叶到成品的绿茶,咖啡碱的含量总体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干燥时,咖啡碱受热,有少部分会升华,所以略有损失。

(5)糖类的变化

贮青中的鲜叶,部分多糖会水解,水解成可溶性糖类,有利于茶汤滋味。淀粉、果胶物质水解成单糖、双糖和水溶性果胶。杀青时间和干燥时间的不同,可溶性糖的变化不一样。在正常范围内,时间越长,含量越高。杀青和干燥阶段,可溶性糖的总量有所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茶的初制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含量有所增加,制法不同,其含量也不同,鲜叶制成烘青,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24.4%左右,炒青增加约31.2%。所以,烘青绿茶的茶汤通常没有炒青绿茶的茶汤浓稠,原因就在此。

绿茶制造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决定茶叶品质的形成。鲜叶经过贮青,也就是鲜叶采摘下来,杀青前,放在竹席上,适度摊放,会有部分蛋白质水解,从而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淀粉、果胶物质水解成可溶性糖 ( 单糖和双糖 ) 和水溶性果胶,茶多酚中的酯型儿茶素适量水解转变成非酯型儿茶素,使苦涩味降低。叶绿素部分水解,使绿茶叶底呈现出嫩绿色。杀青初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仍在逐渐增强,在湿热环境下,氨基酸含量会短暂增加。当叶温达80℃以上时,酶失去活性。杀青阶段,低沸点的青草气物质挥发,新的的芳香类物质形成。

在干燥阶段,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挥发性物质继续挥发,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多数得以保留。制作炒青绿茶时,还会产生20多种含氮的杂环类芳香物质,形成炒青特有的锅炒香型。干燥后期,某些氨基酸和糖缩合形成糖胺缩合物,发生糖类的焦糖化作用,有利于焦糖香的形成。

3.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

"烤青"的由来。"烤青"是经过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演化而来。茶叶加工技术经历了煮、蒸、晒、炒、烘等漫长的发展过程,推动着茶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烤青"顾名思义是茶鲜叶直接在炭火上烘烤来完成杀青工序,达到快速破坏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散失部分水分为目的。据测定接触温度超过200℃3秒钟之内就有大量水蒸汽冒出,杜绝了红梗红叶现象的发生。

4.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区别

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西湖龙井茶炒制工艺,是传承无数前辈们的经验沉淀,在炒制师傅的辛勤汗水手中呈现一泡色香味形俱佳的佳茗。杀青就是制茶技术的关键工序之一。“青”指鲜叶,杀青顾名思义就是破坏鲜叶的组织。利用高温,通过炒制手法的不断变化,使鲜叶中的青草气挥去,茶的色泽、形状基本形成,茶叶的含水量由摊凉的75%左右降至30%左右。

茶叶为什么要“杀青”?

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做酶的物质。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能够加快或减缓生化反应的速度,但是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产物。

酶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其活性易被温度、化学环境(如pH值)等因素影响。酶在高温作用下,其蛋白分子结构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完全散失酶活性。杀青过程即采取高温措施,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

杀青会破坏酶的活性,使其内含物转换为各类茶制茶特有品质的基础。

茶叶的“杀青”,正是利用了酶的这种高温失活的性质,及时制止鲜叶中氧化酶(特别是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的活动。

茶叶杀青的好处

一、短时间内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使内含物在非酶促作用下形成绿茶、黑茶、黄茶、普洱茶的色、香、味等品质特征。

二、去除一部分水分,使叶片从硬变为柔软,方便揉捻。便于塑形。

三、除去鲜叶的青草气,散发迷人茶香。

总之,破坏鲜叶的组织与结构,改造鲜叶的形质,为茶叶独特的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即是杀青的目的,也是杀青技术措施的基本根据。

5.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计算公式

红茶和绿茶都来自于一种称之为山茶的植物。绿茶的制作就是在采摘和切碎这种植物叶子后立刻进行蒸馏。这样就阻止了叫做多酚的氧化酶带走茶叶中大多数的糖分,这种糖分叫做茶素酸酯(egcg)。总的来说,绿茶充满了茶素酸酯,然而红茶中却非常少。

简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简称EGCG)

CAS

NO:

989-51-5

产品来源:是从茶叶中分离得到的儿茶素类单体,是茶多酚生物活性的主要成份。

分子式:C22H18O11

分子量:458.4

纯度:98%以上,检测方法HPLC。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是从中国绿茶中提取的一种成份,它是绿茶主要的活性和水溶性成份,是儿茶素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占绿茶毛重的9%-13%,因为具有特殊的立体化学结构,EGCG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抗癌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此外,它也用作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剂,能够改善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并减轻对心脏的毒性。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是绿茶中最有效的抗氧化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突变等活性。抗氧化活性至少是维生素C的100多倍,是维生素E的25倍,能够保护细胞和DNA受损害,这种损害相信与癌症、心脏疾病和其他重大疾病有关,EGCG的这些功效归结于他们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抗氧化

)能力。

EGCG:一种多酚化合物,提取自绿茶,宝利肤旅美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EGCG虽无法透过表皮,但它可为表皮层最外部的细胞提供能量,使细胞再度分裂、分化、增强其活性,从而使皮肤表面的状态得以改善。因为自绿茶提取而来,还兼有溶解脂肪、化浊去油的功效。

EGCG是绿茶茶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绿茶儿茶素类的主成分,它占绿茶儿茶素类总量的10-15%,儿茶素类包括EGCG,

EGC,

ECG,

EC,

ECG等,其中抗氧化活性依次为

EC<ECG<EGC<EGCG。

许多研究表明EGCG具有抗自由基DNA损害,抗辐射和紫外线,阻止油脂过氧化,减少血清中低密度胆固醇、超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干扰癌细胞生存所需的信号传递,抑制饮食中的致癌物质,与肠、肝、和肺中的其他酶和抗氧化剂作用共同阻止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力,清除自由基,抵御污染、日晒和吸烟的影响,防治皮肤老化和起皱。

6.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提取

从泡过的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简单方法: 直接利用传统工艺---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溶剂提取法原理: 以水或乙醇为溶剂,采用水浴加热至80℃ 保温提取多次。合并提取液后用等体积的氯仿萃取,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将乙酸乙酯大部回收后浓缩近干,冷冻干燥后用去离子水反复重结晶即得精品。但该法的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溶剂消耗量大、毒性大、成本高、提取率低,在高温下提取,茶多酚易氧化变质等。提取茶多酚具体实施方案:

1.原理:利用茶多酚易溶于乙醇、乙酸乙酯,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来提取茶多酚。

2.器材与试剂: 器材:250ml的三口烧瓶,布袋,蒸发皿,分液漏斗等; 试剂:茶叶,碳酸钠,乙醇,氯仿,乙酸乙酯,蒸馏水等。

3.提取步骤: a)提取:将粉碎的10 g茶叶中加入2g碳酸钠并放入布袋内放好,置于三口烧瓶内,加乙醇50ml,加热煮沸0.5h,倾出提取液至蒸发皿内,再用10ml乙醇洗涤茶叶包,洗涤液并入提取液。b)分离纯化:将装有提取液的蒸发皿置于石棉网上加热浓缩至提取液体积月约20ml,冷却至室温后将浓缩液移置分液漏斗,加入等量的氯仿萃取2次(萃取时振荡要轻,防止乳化),水层用于制备茶多酚。将氯仿萃取后的水层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20min,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水浴减压蒸馏(或旋转蒸发仪)回收乙酸乙酯,趁热将残液移入洁净干燥好的蒸发皿,改用水蒸气浴加热浓缩至近干,冷却至室温后,放入冰箱内冷冻干燥,将白色粉末茶多酚粗品,粗品用蒸馏水进行重结晶,得茶多酚精品。干燥后称量,计算产率。

7.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特性

黑茶和红茶有三大区别:1、工艺,黑茶是后发酵,红茶是全发酵;2、汤色,黑茶的茶汤金黄,红茶的茶汤红艳明亮;3、存放,黑茶可以长期保存,而红茶不能长期存放。

1、工艺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经萎凋、揉捻、发酵与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其发酵是内源性酶促氧化发酵工艺。而黑茶是后发酵茶,其发酵是酶、微生物、湿度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汤色

黑茶的外观一般是黑色是,泡出来的茶汤是金黄的。而红茶的外观大多是金黄色的,泡出来的茶汤红艳明亮。口感方面,红茶香气高,口感甜滑,几乎无苦涩,而黑茶口感醇厚,略有苦涩。

3、存放

黑茶,可以长期保存。红茶,不可以长期保存。红茶的保存期间一般在两年左右,因为没有了后期转化空间,所以保质期较短。而黑茶保留了生物菌群活动,可以慢慢转化,保存时间可达几十年。

8.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提取的国标

GB 1886.21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茶多酚(又名维多酚)本标准适用于以茶叶(Camellia sinensis L.)为原料,经提取而成的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食品添加剂茶多酚(又名维多酚)相关公告: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钙》(GB 1886.3-2016)等24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的公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