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介绍云南茶叶特征的书(云南茶叶历史脉络)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2-11-20 12:25   点击:17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云南茶叶历史脉络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2. 云南茶叶历史脉络图片

茶叶的生产过程,先从茶树是摘下嫩叶,然后烘干,或者人工炒制,包装。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

比如茶叶的采摘要技巧,熟练的采茶女心灵手巧,上下翻飞地快速采摘嫩叶尖而不会损失叶片,是优质茶叶的首道关口。烘干的时间和温度决定着茶叶的等级质量。手工炒制更是需要经验和技法。高等级的茶叶都是层层连贯层层把关的,一关错满盘尽废。

3. 云南茶文化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的年产量从1949年的7500吨增加到1998年的60万吨以上。茶的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馆”,1983年成立了湖北“鹿屿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茶人协会”。 1993年在湖州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1年在杭州西湖乡中国茶博物馆正式开幕。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落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茶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经向第五世界开放,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斯里兰卡,香港和台湾的参加。各省市和主要的茶叶生产县都举办“茶节”,如福建省武义市的岩茶节,云南省的普Tea茶节,新昌,泰顺,鹰山的茶节,湖北和河南信阳。所有人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贸发展。

4. 云南茶产区地理分布

云南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盛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砖茶)和普洱茶等。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云南产业产地有:

一、绿茶: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玉翠茶,云龙县大傈僳碧螺春,南涧县无量山的罗伯克。

二、坨茶:也叫砖茶,专业上叫发酵茶,有减肥、养胃的功效。大理有段氏南诏宝红茶,但已失传,现有下关坨茶厂生产坨茶。临沧市滇红,当地的浦头茶馆专门从事滇红生产。普洱市的普洱茶,从20世纪末名声轰动全球,现有普洱茶、普洱茶茶膏。

5. 云南的茶叶的产地特点

茶树按品种分类有地方品种、新选育品种,地方品种如浙江西湖龙井、福建安溪铁观音、云南大叶种、印度阿萨姆等等,新选育品种是从好的地方品种中通过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再经过一代代培养、筛选,最终选育出的有原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又有一些新的优点的茶树品种,如紫鹃和云抗系列中的云抗10号,都是既保有云南大叶种茶树的优良品质,又有自已的特点(紫娟芽叶呈紫色,云抗系列抗寒,云抗10号抗病虫)著名的新选育品种还有龙井4。

6. 云南茶叶历史脉络分析

云南是茶的主产地,云南茶因山高雾浓茶质量好,味道醇香,回味悠长。茶不仅是饮品,同时茶也是文化。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古时大多文人骚客对茶就情有独衷,赋予茶诸多情怀,茶性是淡泊明志,是独善其身,品茶也是对人生的感悟。如果对云南的茶性加以定义,我认为云南的茶性就是本味回归,返樸归真。

7. 云南茶叶产区介绍

第一产区为勐海茶区,它包括南糯、班章、布朗、勐宋、巴达、景洪等山头。勐海茶区的茶的特点是具有野菊花香,它属于甜苦茶区,其茶品的变化是从浓烈、苦涩转化为汤质饱满,香气高扬,茶气浓烈,微苦,长期存放从浓到平和的过程。其古树茶存放之后,茶品是从野菊花香转化为樟香、木味的过程。

第二产区为易武茶区,它包括攸乐、革登、莽枝、蛮砖、倚邦、易武这六大山头,也叫做六大古茶山。易武茶区的茶具有蜜味兰香,其古树茶具有木味兰香,存放久之后,逐渐出现樟香、松木香、檀香、沉香等气息。它属于甜茶区,其古树茶茶品是从淡雅、柔和向茶气强烈沉稳,汤质醇厚、细柔转变。前期微涩,从淡到厚的过程。

第三产区为临沧茶区,它包括勐库、冰岛、昔归、凤庆、双江、永德等山头。以板栗香为主,属于苦茶区,其茶品性烈,厚重,香气杨。其基调为苦底,存放久了,香气丰富,但茶底多为苦而不化。

第四产区为大理茶区,它包括无量山东、无量山西、黑龙潭、德安、南涧等山头。大理茶区大部分是新茶园,主要为下关茶厂提供制茶原料。大理茶区的茶属果香型,为苦茶区。

第五产区为思茅茶区,它包括景迈、景谷、景东、邦威、南桥、无量山南、哀牢山、苦竹山等山头。思茅茶区的茶具有稻谷花香,为甜苦茶区,其茶品一开始很香,有蜜味,茶气高扬,茶清甜。 

8. 云南茶叶沉淀着优秀而古老的传统茶文化

云南茶受马帮文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明显,茶是重要的交易物资,以前为了保存,会做成茶饼,如普洱茶,时间越久越好,味道醇厚,以红茶为主,是发酵后的熟茶。

潮汕人喜欢喝白茶,喝功夫茶,朋友聚在一起,小口小口地饮,茶味浅,是没有经过发酵的生茶,甚至只是晒干,没有炒制,保持原汁原味的感觉。

9. 云南茶叶起源

云南茶以普洱茶居多,其中山头茶价格较高,也就是指六大茶山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茶。价格贵的原因一个是因为树龄大,茶叶内物质丰富且口感和回甘都很好,树不多,产量少。

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品种的古茶树太稀少,比如位于临沧市的那棵3270年的世界茶祖、位于普洱市的2700年的茶树王以及数量很少的被茶圣陆羽称为茶中极品的紫芽茶,数量稀少、回甘和内含丰富的物质等原因造成这些茶价格都很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