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写千灯湖的文章

来源:www.nbmjn.com   时间:2021-10-10 10:07   点击:298  编辑:上官堂   手机版

千灯湖位于南海区桂城北部,占地面积约302亩,千灯湖是敞开式的,四周没有围墙。正门是牌坊式高大白色的门。走过正门,左边是一个2113艺术馆,从这里可以看见墙壁的墙砖是朱红色的正方形砖,旁边还有高大的松树和柳树。树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小鸟在唱歌、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花丛中采花粉。走到湖岸,只见湖5261岸大得很,看上去4102面似乎约88000平方米,湖岸线长约2.2公里,岸边共有大小溪流5座,另外公园内还有喷水池、画架廊、雾谷、茶亭和二十一世纪岛等。
走过湖岸,还可以看见千灯湖建有三座大灯塔,其中顶大1653灯塔6座塔高,28.5米,雄伟壮观,一眼望上去好像一个高大的巨人耸立在河岸边;湖岸边灯塔2座,塔高18.5米,以及一座48米气势雄伟的单跨钢拱桥名曰观灯桥。站在观灯桥上向四周望去,无数的小灯塔隐约在湖边、树木、小回山岗里。再往前走,只见一条条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走进左侧的大门,踏进草丛里,可以看见几只风筝在天空快乐地飞翔着。  
千灯湖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大家有机答会去细细游赏。

花灯 这篇阅读

  我只知道这个,看看对你是不是有什么帮助,不是做广告啊。  元谋花灯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兼容并蓄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步形成的地方剧种。元谋花灯以表演形式多样、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而成为元谋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本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据已故的元谋著名花灯艺人张万育(1892-1968年)介绍,元谋花灯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5年)。清康熙年间趋于成熟,咸丰年间广泛流传,民国时期趋于兴盛,而新中国成立后,元谋花灯正式走向演出舞台。之后,元谋花灯迅速在全省传播。1956年3月,在云南省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元谋花灯代表队演出了《谷顿子接妹》、《小放牛》剧目,王启芬荣获演出三等奖。张万育荣获荣誉奖,《小放牛》获剧本三等奖。同年5月,张万育受聘为云南省艺术干校教师。他执教5年,诲人不倦,把元谋花灯的众多剧目、曲谱传授给艺校学生。他的得意弟子袁留安、李开福、夏曼阡后来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花灯表演艺术家。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元谋花灯在云南花灯各流派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元谋花灯的知名度,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知和认同。今天,根据元谋花灯《说春》改编的《游春》、《临江打渡》改编的《闹渡》,以及元谋花灯整理改编的《探干妹》、《三访亲》、《二楞子招亲》、《大补缸》、《小红宝回门》等剧目,成为云南花灯的经典剧目,对云南花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谋花灯在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交流中逐渐传布到与之毗连的武定、禄丰、大姚、永仁等县,进而扩大到云南玉溪、四川会理、大田、仁和等县并与当地民间表演艺术融合贯通,对云南花灯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云南花灯与元谋花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关系,元谋是云南花灯的重要发源地。  正因为元谋花灯的源远流长和独具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群众文艺基础,2006年,元谋花灯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2007年起,元谋县人民政府每年划拨10万元资金,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2008年6月,元谋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给你个元谋花灯,俺就知道这个,看看对你是不是有用。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成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元谋县广大汉族地区。是一个以民间歌、舞、乐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多在节庆、祭祀日演出。康熙《元谋县志》记载:“杨天顺善歌弹,顺以技入黔府(明黔国公府邸)每宴会必令侍侧”。据考证,其中“歌弹”中的“花弹”就是最初的花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定稿的《华竹新编》记载着:“立春前一日,春官献春唱,端公对舞春棒,师婆击羊皮鼓和之,番民联臂踏歌,吹芦笙和之”的社火演出,并有“荣赛歌舞,民间以相聚为乐”的社火组织。其时的花灯已形成了歌、舞、戏结合的地方剧种了。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元谋县知事童益泰看花灯。他看到的就已经是“芒神肥,小牛高,狮戏龙灯春意骄;喜八蛮,初鼓乐,吹笙联臂踏歌握”的场面了。从而说明元谋县在明末(1643年前),就有了能歌善舞的民间花灯艺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