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毛主席的诗词啦,很多都有大无畏的精神,英雄气魄,豪迈雄浑。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中国文化中,诗词书法一直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词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学才华,而书法则是中国艺术与美学的极致体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欣赏优秀的诗词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必将是一次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从古代的《诗经》到宋元明清的众多文人墨客,他们用绮丽的词藻和深刻的含义,抒发了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诗词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打动了世人,成为世代流传的经典之作。
当我们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到古代文人的情感,感受到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诗词作品中常常用到典故、比喻和意象,这些精巧的修辞手法让人对文学的魅力感到无限惊叹。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皇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影响着世界。其中,行书作为书法中的一种艺术风格,以其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的形态,备受喜爱。
行书是一种适应于快速书写的书法风格,横线平直,竖线略有变化,整体呈现出一种奔放的美感。行书的线条流畅自然,结构严谨有力,给人以一种秩序感和张力感。当我们仔细观察行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书法家对笔墨的运用和对字体形态的独特诠释。
诗词书法的结合,既将诗词作品的美妙表达与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相结合,又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形态。行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常常用来书写名句佳作,为诗词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一位优秀的诗词书法家,在书写行书诗句时,不仅需要对诗词背后的含义有深入理解,还需要对行书艺术有独到的把握。通过对字体的细腻勾勒、线条的流畅运用,他们使诗词和行书融为一体,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精神传达。
行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行书字体大胆创新,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凸显了书法家的个性风采。行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狂放不羁、舒展自如,表达出一种豪情万丈的气魄。
行书不拘一格,它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形创新,展现出书法家个人的独特风格。通过使用不同的笔画和构图形式,他们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行书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要欣赏行书作品,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技巧和知识。首先,我们需要学会观察行书作品的结构和笔画。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的线条和形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家的意图和风格。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品味行书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行书作品常常与诗词相结合,通过诗词的含义和行书的形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通过仔细品味诗词和行书的细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理念。
最后,我们需要尊重并珍视优秀的行书作品。行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每一幅行书作品都是书法家的艰辛付出和心血结晶。当我们欣赏行书作品时,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感受书法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
诗词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们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文字和艺术的无穷魅力。无论是对于专业的书法爱好者还是普通的观赏者来说,欣赏诗词书法作品,都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
草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其狂放豪迈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注目。草书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字体的形态和书写的技巧上,更融入了诗词的艺术美感。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通过欣赏草书诗词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表达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草书诗词书法作品广为流传。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草书中的瑰宝。他以极具个人风格的草书体书写了这篇诗文,展现了他的独特艺术观念和精湛的书法技巧。而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一部优秀的草书作品,其草书字体遒劲有力,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除了这些传世之作,还有许多近现代的草书诗词书法作品也非常引人注目。近年来,著名书法家集体创作的《腾达盛世》以草书的形式书写了大量诗词,向人们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繁荣状况和文化自信。
草书以其自由奔放、潇洒豪放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其笔触骤然加粗,线条充满生机,字体之间呈现出独特的韵律感。草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规范的束缚,通过独特的笔法和线条处理方式,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草书诗词书法作品常常通过字体的形态传递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无论是悲怆的抒发、豪情壮志的宣泄,还是婉转动人的诗意,草书都能通过艺术手法将情感融入字体之中。草书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欣赏草书诗词书法作品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对诗词的理解。在欣赏时,我们可以从字体的形态、线条的走势以及整体布局来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草书的字体常常带有一定的变化和曲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字的转折处、笔画的流畅与粗细来体会书法家的意境和笔墨的运用。
同时,草书诗词书法作品中的诗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草书与诗意相融合,使作品更具有表达力和艺术张力。在欣赏时,我们可以用心品味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意义,与作者一同感受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哲理。
草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书法家们的尊崇和传承。许多书法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草书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个人特色的作品。
同时,草书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数字化草书的出现为其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书法艺术家可以更好地传达草书的魅力,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草书的创作与欣赏中来。
总之,草书诗词书法作品的欣赏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盛宴。通过欣赏草书,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帝王将相的豪情壮志,感受到诗词之美与书法之美的完美结合。让我们走进草书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2、香山居士字乐天,煮茗功夫应称仙。一世疏狂茶与酒,诗中意蕴已了然。
3、蠲雨煮茶小满盅,忆及旧时苦菜丛。听麦摘梅樱桃红,祭神伺蚕三车动。临池夜莺啼绿柳,凭栏皓月醒长空。满亦未满七分中,温良恭俭谦益涌。
4、三峡君言有白毫,巫山神女手亲挑。一杯浩荡三千里,...
看整体,是不是整体浑然天成,大小合一,整体舒雅,行云流水,眼观上,其次首先看握笔姿势,其次看笔锋,顿笔,走笔,收笔是否一气呵成,没有抖动
一看格局,一幅好作品要一气呵成,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贯气。
二看用毛,水平高的创作者一般都会有较深的基本功,从一笔一划上就能看出。
三看内容,一幅好作品,是书法,也要有内涵,有文化气息,不仅能传递美,还能起到教化人向善的正向引导作用。
拙见,仅供参考!
提这个问题的,可以说大多是各行业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和功底,并想扩展自己的爱好和知识范围的朋友,其次是书法爱好的朋友。所以这里就尽可能多的用古代与当代公认的,名列前十位的名家经典真迹原帖为范本,尽量从简从易,多打比方少用术语,以免出现为了解决一个疑问,反而涌出了无数个你说的到底是什么的怪圈。最后也顺便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书本上常见提到的"锥画沙,折股钗,篆籀zhou体"。到底长什么样?
一 整体和局部,说的是怎样欣赏。采取远观近瞧的办法。我们看电视剧里面的老奶奶,见到大老远来的亲们的孙女,"快来,让奶奶好好瞧瞧俺的俊闺女," 抱紧然后往后轻微一推,仔细端详。没错,欣赏书法一样,先放远处看整体印象,整体就是章法,看个大概,局部就是看结构,笔法细致入微的地方,
举例《伯远帖》《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远观章法布局灵动,通篇看来,此帖书写气势连贯,结字近扁方,略带横势,有清瘦之感,其可贵之处运用疏密的变化产生开张之体势,左右拉开,有意识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结体,并增加左右间的呼应关系,顾盼照应,而又通篇和谐,浑然一体,有如天成。每行字距有远近,有疏有密,每个字都有动态表情,或顾盼、或俯仰,整体章法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
再近处细看,行笔遒劲,较多地保存了楷书用笔的严谨性,笔画还略微带有隶书的韵味,显得潇洒古淡,再看用笔的主次轻重,如第一行的“珣顿首”、第二行的“从”、第三行的“优游”“始获”第四行的“别”“如”“昨”“永”第五行的“远隔岭峤”。笔墨较重,特别是《伯远帖》第一个字“珣”及稍后书写的“顿首”,这3个字与其它字相较,用笔明显粗重,字形也偏大,显得很有分量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二 欣赏书法的奇正相间,错落有致之美,也就是书法章法要有安排变化才好看,我们玩挖坑红四斗地主,先出一个对子,那你手里必须有个更大的天板的对子在接应,要不就让对手给截胡了。书法一样,看下图王铎的《行书再芝园诗轴》。这是他三十七岁写得,第二行“依旧”起头四个字姑且说是”正“,到第五个平字,王铎就开始有章法安排,“平”字突然小了一大半,这都不算,接着出奇的变,“堪”字又突然放大了写,而且斜了,甚至快左边倾斜,像个人快滑倒左边了。这就是是出了个对字牌,既奇又险峻,在快倒之际,下面“理”字偏左错落有致的接应撑一下,力度不够,没事,再下面“竹地润较”几个字由小到大呈梯形椎体再呼应矫正一下。这一行字就稳稳地立住了,又回正了,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妙趣横生。这就是大家风范。让人称奇。试想,如果这几个字平平正正的一溜写下去,是不是就死板,无趣味了?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 欣赏形神兼备,读出神彩飞扬。字形简单,就是笔法结构之外形美,神也简单,就是让你眼前一亮,吸引你目光的出彩的地方。历朝历代以及当下,甚至包括我们自己,临的最多是《兰亭序》,可是,谁敢说他临的最好,像容易,临的出神入化,临出神识的却没几个。赵孟頫,王铎,董其昌都有临本,各具神彩,那么,现当代公认谁最好,白蕉先生,好在临出了神韵,临出了兰亭序里面的味道。比如下面这幅白蕉的作品,能否读出王羲之的韵味。还有下面启功老先生这幅字,就不用多解释了,神采飞扬,真格是人见人爱。
四 相互比较着欣赏,
一是纵向比较,就是和他学的风格的前几代人比较,
如把上面《伯远帖》中的书法与存世唐摹王羲之的书法相比较,从中可寻觅到王羲之书法的一些气息。此帖中的“从”“获”“别”等字用笔没有起笔收笔,也无牵丝引带,与存世唐摹王羲之早期书法《姨母帖》中的“遘”“摧”“剥”等字相比较,就有数笔较为接近。《伯远帖》中的“永”字,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相类比,也写得更为潇洒。 现代书画家启功:“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一是横向比较,和他同时代,同背景,甚至他自己的作品比较。当下书坛,可以说鱼龙混杂,风格众多,但总体无外好好写字和不好好写字两大流派。他们都有各自的宗主碑帖,两派目前一致推崇和临摹的碑帖不多,《李柏文书》当列前几帖,此帖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主人共写了三张草稿,这里列出两幅比较对比一下。下面第一幅雄深苍劲,用笔虽重拙,但使转灵活,多有隶意,略带章草意蕴。第二幅除多加了几句客套话外,文字一样,但其体势已脱去隶意,以行草相间,洒脱灵动,率意自然跃然纸上。其苍茫意向如大漠烽烟,具有很高的苍凉雄浑之气。两个对比,上面的是对下面的修改,也显示了李柏能同时写多种笔体的高超娴熟功夫。下面一幅草稿性情工整不越上面,但无意于工而神彩畅酣,自然之气又胜过第一幅。对比欣赏,让人思绪联翩,联想当时战火纷飞,战马嘶鸣的大漠边关情境,一种艺术的享受,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五 ,多了解背景丰富欣赏理解,举例《祭侄稿》,不少人说《祭侄稿》写得这样潦草,为啥能列天下第二行书?那是你不了解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和堂哥颜杲卿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颜杲卿与子颜季明两亲人先后罹难,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你说看到这样的惨烈情景,心情能不难受?写那是那,不可能像《兰亭序》那样心情那样讲究工整。颜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那字好在哪里呢?了解背景后,下来还是上面方法,退后看全局,然后近观局部,然后再放大细节看精致笔法。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举例这个"围"如果我们提前不知道是用一指秃笔,也就是作废的笔写的写在纸上,而告诉你字是刻在沙石上,相信没有人会怀疑的,这种形态就叫"锥画沙"。还用解释吗?像用铁锥子在沙石上用力划过,锥画沙也。就这么简单,没那么玄而深奥的道道。但这是千年才出一书杰的颜鲁公的笔下功夫。再说折股钗,是古代的发卡,要说的很快明白,那么就用撑杆跳的杆子最形象,当运动员杆子一撑,弹起那一瞬间的弧形,哪种劲道,刚劲的钢筋般韧性力度。就是折股钗,比如下面“亡姪”二字,就像钢筋转来挽去的运笔,就是典型的折股钗形态。篆籀体,可以说祭侄稿全篇无一字不是篆籀体,如果具体举几个特征明显的字,那么下面的"刺史",就是十分明显的"篆籀体"它就是以石鼓文,散氏盘为代表的篆书在行草上的完美融合书体,是指纯中锋用笔,也就是说折股钗,锥画沙只是篆籀体用笔的一部分体现。
以上只是初步的从几个要素,介绍了书法欣赏的切入点,随着眼力的提高,看的作品多了,自然欣赏水平也就更高,所以多看多临,才是提高欣赏水准和写字水平的快速通道。
在现代社会中,诗词和硬笔书法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艺术美感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诗词中的优美言辞,还是硬笔书法中的秀丽字体,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诗词硬笔书法作品,感受文字与书法的完美结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音韵美的句子,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硬笔书法作品欣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典雅的行书字体书写,行笔流畅自如,形成了诗词与书法的完美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豪放的情感著称。这首诗描绘了冬天江面上的雪景,通过寒江雪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相关的硬笔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瘦金体的书法形式书写,笔画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奔放自由的艺术感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杨洪基演唱的《临江仙》中的一首词,歌词中的这一段以其深沉的哲理和情感震撼了无数听者。这段词描绘了长江奔流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变幻和历史悲欢离合的思考。在硬笔书法作品中,这段词以行书字体书写,笔画有力而稳健,形成了文字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的一首诗,以其朴实和豪放的情感闻名。这首诗描绘了秋夜里明亮的月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思。在硬笔书法作品中,这首诗以楷书字体书写,书写规范整齐,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艺术感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郑板桥的《竹石》一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奋发向前的精神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这首诗以竹石为象征,通过对竹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追求。在相关的硬笔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行草字体书写,笔画刚劲有力,给人一种雄壮豪迈的艺术感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明亮的月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在硬笔书法作品中,这首诗以隶书字体书写,笔画圆润流畅,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书法作品。
以上是一些优秀的诗词硬笔书法作品欣赏,这些作品以其深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无论是诗词中的细腻与意象,还是硬笔书法中的字迹与构图,都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欣赏行书书法作品:
第一看字法是否古朴典雅,结体规范。
第二看笔法婉转流畅,第三看墨法干湿浓淡,第四看章法疏密关系。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发表评论
条评论